郭思遠 楊含
摘 要:歷史上的孔子,是一個飽覽詩書、學富五車的古圣先賢,萬古師表,其一言一行對民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在中國文學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地位和意義都是無可比擬的,因此對于孔子的學術觀點、政治觀念和人生軌跡的研究是歷代學者、專家津津樂道的內容。其所闡發的深邃通達,曠古博今的人生哲理數不勝數。本文從孔子一生的仕途軌跡簡要分析孔子所持的仕途經濟觀。
關鍵詞:孔子;仕途經濟;奴隸社會;個人價值;社會思潮
1 個人命運與社會格局的緊密聯系
“仕途經濟”一詞出自《宋史·王安石傳論》,指的是在封建社會中,通過一番奮斗取得功名,獲得官職,得到較高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進而使其家人、親屬以及朋友也跟著沾光,獲得利益。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歷代儒家學者、文人雅士默認的一條至理名言,其背后蘊含著儒家思想的歷史深厚性與綿長性。這樣一種把仕途與兼濟蒼生的重大使命有機結合的社會觀念,很好地體現了孔子學派的一種對于人生與社會必須發生時代性、歷史性聯系的重要論斷,對于后世千百年來不斷涌現出來的具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眾閔情懷的士大夫階層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孔子思想生命力之所以能源遠流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一種很強的階級兼容性與很高的文化適配度,無論是奴隸制文明、封建制文明,還是資產制文明。盡管意識形態在不斷更迭,社會基礎日益呈現出交叉融合、錯綜復雜的趨勢,階級矛盾所演化出的嶄新的時代信息化特征,它的理論活力正是通過對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領域的共同社會心理進行一種概括性的抽象總結。這種概括沒有把個人的命運、生存狀態與社會格局完全割裂開來,而是在社會道德準則引起廣泛共鳴的意識層面上進行一種號召和鼓舞,往往就會產生極強的社會效益。從這個方面來看,人們不得不佩服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他對于人性的揣測和把握是真正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是文化分化整合過程中始終具有強大收斂力的真實見證。因此,我們看待孔子的思想時,就是在叩問自己對于一種行為的道德層面的審視維度與深度,它流露出了我們對于自我在社會中的定位和思辨,進而對改變社會現狀和推動意識形態不斷進化發展產生重要的正向作用。
2 階級的局限與思潮的活躍
孔子出身于當時一個沒落的奴隸主家庭,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性影響,他的政治主張必然是傾向于奴隸主政治制度的復興與重建,但是這種逆時代化的行動必然是前途渺茫的,不過當時的孔子是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的。每一個偉人的政治理想都是矢志不渝追求實踐,至于成敗與否則不是我們評價其地位的唯一參考要素,立足于時代與階級條件來評價他的作為,才能得出一個中肯的結論。
在奴隸制末期,學術思想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度活躍的特殊時期,眾多學術流派爭相表達自己的見解,進而擴大自己的實力以服務于個人的政治理想。學術的發展本來是一個自然自覺的過程,其生存的基礎更多是自然現象的理性表達,以及思維體系邏輯化的一個漫長過程。而政治則是權力的分配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個體權力意識不斷分化,逐漸由原始的平均分配、輪流坐莊的萌芽階段演化為以能力和規則為核心的體系化意識形態。權力的分配與鞏固要求它在思維存在方面有對學術的依賴和壟斷性訴求,因而,學術思想不約而同地走向了一個服務于政治,以政治為主導的生存模式。孔子時代的各種思潮,在本質上就是不同權力主體的博弈和論戰,每一種學術的興起就意味著社會上一個群體的勢力在不斷壯大,即便它沒有發展成一個成熟有力的政治實體,作為一種工具來實踐其主張的有效性。不管最終的權力是否被統治階層所掌握,學術的邏輯性貢獻依然會被保留下來,以一種新的形式來為當時的政治穩態服務,只是其本質會被替換成統治者所需要的那個模式,就是所謂的被和平轉化。
孔子很大程度上也是以希望君主采取自身觀點為出發點的,只是在那個以擴張侵略為主要趨勢的時代,主張人道、仁義、美德等過于形而上的目標難以形成一種快速有效的制度擴張力,甚至會浪費軍事和政治資源,這一切都不是統治者愿意看到的。因此,孔子一生的仕途是極為不順的。他曾周游列國,鞠躬盡瘁地宣講他的學說,卻總是被冷嘲熱諷、排斥抵制,這作為中國古代史上一個并不罕見的現象,是引人深思的。
3 孔子入仕理念的局限性及參考價值
孔子的入仕理念,基于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大同思維,他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純粹官僚體制是存在沖突。這種施政方針缺乏強有力的執行與保障措施,更多依賴感化、教化等主觀性的措施來約束行為,在制度層面上的地位比較原始,無法與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形成一種穩定而協調的關聯性,因此難以最終形成集中有力的國家政治構架,必然被淘汰。
但是最具有參考與借鑒價值的,是孔子這種制度模式的初衷,他從政的目的帶有極強的社會性。這種權力的運行更多依賴于廣大群眾的參與和自覺配合,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動社會積極力量的參與,為和諧社會的建立作出貢獻。同時也能讓不同階級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在一種主流趨勢下得以轉化成為非對抗性矛盾,即使無法完全解決,也是一種相對性運動與整體性靜止相統一的模式,從長遠來看,是一個現代社會法制規范必不可少的一環。孔子充分發揮了道德感召的巨大潛力,但是道德感召力量在他仕途觀上的顯性,導致了孔子的思想與其他意識形態的具體格局相比,物質識別度較弱。
同時,孔子的入仕觀念在與同時代文化格局的適配程度上有微妙的偏差。孔子作為一個奴隸主政治家,在他學術主張所構造出的框架下,社會應該是一種程序化的發展,人性與意識等超越階級而存在的東西,在這種框架下形成了一種帶有明顯等級差別的平等,政治所倡導的仁也是相對范圍內的道德仁義,人們只能靠著已有的常識性理解去猜測接受,缺乏一種即視化的實質接觸,它的市場就難以打開。同時,這種權力運作意識極弱的仕途觀,在競爭態勢愈演愈烈、弱肉強食的軍事化體制社會中很難有生存的土壤。當時需要的是一種強有力的決策機制,體制化、系統化的行政方案,或許這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人民群眾,但是無法滿足權力分配者的需求卻注定了它難以生存。春秋末期的整體文化傾向于激進、變革,是一種不斷改變、不斷突破的狀態,并且這種變革意識不斷向上集中,權力分配不斷分層,逐漸形成區域性的相對高峰,最終演化為沖突與戰爭。這種狀況下的文化框架必須是一個相對獨立、分化嚴密而內核強硬的形式,它對外會呈現出極強的排外趨勢,對于廣大群眾會呈現出概念與意志上的高度統一。這是一個在理想狀態下可以一蹴而就的過程,通過建立人格化視角與社會化視角的交集,最終實現文化適配職能的有效運行,以服務于政體。
不過,孔子的這種仕途經濟觀念,在維護儒家正統的前提下,與政治所要求的統一意志保持了適當的距離,可以讓這種開放豁達的制度疏離感在一定范圍內轉化為學術方面的強大動力。學術思想的充分自由也為后世代代相承的儒學政治體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從這個方面來說,孔子的仕途觀念經歷了短暫的滯留壓抑之后,它的原生內核就會被積蓄得空前厚重,這也就不奇怪這種喻形于無體、化物于無聲的軟實力能夠縱橫中國幾千年而毫不衰減,即使遭受過階段性的打擊依然能夠重新迸發出活力的原因了。
4 結語
研究孔子的仕途經濟觀念,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僅僅是一個滿懷政治理想的苦行僧在一個支離破碎、顛沛流離的時代無處棲身的悲慘事跡,更應該透過這層黯淡的面紗去審視一種文明的艱難成長和壯大。其實苦難只是一種表象,文化外衣下,孔子所寄托的那種渴望與天下搭建心靈橋梁,讓權力的分配與運行變成一種社會穩定的自然法則的宏偉政治抱負,才是真正值得肯定的方面。儒家的思想本質就是一個“仁”字,體現著孔子在那個時代樸素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平等思想。這在任何一個發達成熟的政體中都是極為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為決策、執行與完善三者之間彼此聯系、形成一個系統提供了道德層面的基礎,為制度有效性的延續和生產力的進步都提供了具體有力的支持。孔子的仕途不同于一般政客的常規運行權力,完善社會分配與裁決公正;它更側重于意識流上的啟發引導,以一種隱晦而不失力量的方式闡述了為政以德的正確注解與運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