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沖 姜玉英 吳佳文 邱坤 楊俊杰


摘要受赤霉病常發區小麥抽穗揚花期降雨偏多、品種抗病性差、田間菌源量大等因素影響,2018年我國小麥赤霉病在長江中下游、江淮及黃淮南部大部麥區偏重以上程度流行,明顯重于2017年。本文分析了2018年小麥赤霉病的重發特點及其原因,提出了下一步小麥赤霉病監測治理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流行;監測預警
中圖分類號:S435.121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88/j.zwbh.2018414
小麥赤霉病是我國小麥上的重要病害,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和華北南部等麥區,近年來發生區域呈北抬西擴的趨勢。小麥赤霉病一般發生年份可造成小麥產量損失10%~30%,重發年份可達70%~80%,甚至絕收。該病害不僅影響小麥產量,其致病菌還在病粒中產生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等毒素,嚴重影響小麥品質和人畜健康。2000年以來,我國主產麥區由于受麥玉、麥稻輪作和秸稈還田等耕作制度變化,以及極端氣候天氣等因素影響,小麥赤霉病重發頻率明顯上升,曾于2003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偏重以上流行,給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2012年該病害重發,造成小麥產量損失超過200萬。
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降雨是導致小麥赤霉病流行的關鍵因素。2018年,受抽穗揚花期降雨偏多、品種抗病性差、田問菌源量大等因素的影響,小麥赤霉病在我國長江中下游、江淮及黃淮南部大部麥區偏重以上程度流行,明顯重于2017年。其中,長江中下游和江淮麥區大流行,黃淮大部麥區偏重流行,華北大部麥區中等流行,西南大部麥區偏輕發生。及時總結小麥赤霉病重發年份的發生特點,分析其影響因素,是記錄重發實況、研究該病害發生流行規律的重要途徑。本文總結了2018年小麥赤霉病在我國的發生概況、重發特點,分析了重發原因,并對下一步做好該病害的監測預警提出了措施建議,以期為小麥赤霉病流行規律研究和監測預警提供參考。
1發生概況
初步統計,2018年小麥赤霉病全國見病面積567.21萬hm2,占小麥播種面積的37.5%,是2010年以來的第4個重發年份,發生情況與2003年、2015年基本持平(圖1),主要發生在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和華北南部麥區,其中安徽、江蘇、湖北、浙江、上海、重慶等地小麥赤霉病見病面積占小麥播種面積的比例超過40%。湖北、陜西、安徽平均病穗率分別為27.0%、5.8%和5.03%,其他省份平均病穗率一般在5%以下(表1)。病穗率在40%以上的發生面積為36.85萬hm2,占全部發生面積的6.5%,重發區域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北部、鄂西北和黃淮南部麥區。
2發生特點
2.1重發區域集中在江漢平原北部、鄂西北和黃淮
南部麥區
湖北江漢平原北部的荊門市發生面積15.82萬hm2,平均病穗率31.3%、平均病粒率4.3%;重發田塊面積5.52萬hm2,病穗率53.1%、病粒率8.9%。鄂西北的襄陽市發生面積21.33萬hm2,平均病穗率18.2%,嚴重度多為1級和2級,以部分小穗發病為主,病粒率3%;嚴重發生田塊面積約3.13萬hm2,病穗率50%、病粒率17.6%。隨州市發生面積4.53萬hm2,平均病穗率15.6%、平均病粒率3.03%;重發田塊面積1.87萬hm2,病穗率54.3%、病粒率12.3%。河南南部麥區重發田塊平均病穗率、病粒率分別為47.7%、16.3%。湖北和黃淮南部麥區部分未防田塊平均病穗率達80%以上,甚至100%。
2.2發生范圍廣,發生區域明顯北擴西移
2018年小麥赤霉病發生范圍顯著大于常年,北至河北、天津,西至山西、陜西,均有不同程度發生。其中,河北、陜西分別發生63.51萬hm2和31.29萬hm2,占小麥種植面積的27.8%和29.5%,為歷史同期發生較重年份。陜西、河北、山東等省發生面積較2016年分別增加81.2%、160%和18.5%,發生程度重于2016年。病害擴展到河北廊坊,連常年極少見病的天津也見發病田塊。陜西省發病情況是2010年以來第3個重發年份,僅輕于2012年與2015年,渭南、西安、咸陽、漢中部分區域發生較重,全省平均病穗率、病粒率分別為5.8%、2%,病穗率重于2017年同期的0.6%,但低于2015年同期的7.1%,其中重發面積0.84萬hm2,關中、漢中等地重發田塊病穗率在40%~70%,最高達95%。2.3后期病害顯癥面積增長迅速
由于4月30日至5月2日、5月4-7日、5月10-12日小麥赤霉病常發區普遍降雨,加重了小麥赤霉病的侵染危害,5月下旬出現集中顯癥。據各地5月上旬調查,全國發生面積111.73萬hm2,病穗率多在3%以下,江漢平原和安徽沿江麥區分別在13.8%和6.7%~17.7%;5月下旬調查,江漢平原平均病穗率多在25%左右,黃淮南部麥區病穗率多在10%~15%,較5月上旬有很大發展。
2.4江蘇、安徽等常發區病情得到較好控制
安徽、江蘇、上海等常發區小麥赤霉病得到較好控制,安徽和江蘇的發病面積分別為101.78萬hm2、94.29萬hm2,占小麥播種面積的41.53%和43.75%,低于大流行的2012年和2016年。三省(市)的小麥赤霉病平均病穗率多在5%以下,病粒率在1%以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局部少數未防田塊病害發生較重,病穗率在50%~80%。
3原因分析
2018年小麥赤霉病嚴重流行,除田問菌量大、主栽品種感病外,主要影響因素還有抽穗揚花期大部麥區多次連續降雨,特別是4月中旬至5月中旬,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等麥區降雨多,加重了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危害。
3.1輪作等耕作措施導致田間茵源數量大
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和華北等常發區,麥稻、麥玉輪作,田問稻樁和玉米秸稈存量大,帶菌率明顯高于常年和2017年。據2018年4月上旬各地調查,常發區稻樁平均株帶菌率為3.0%~7.6%,田問菌源量滿足大流行條件。其中,安徽稻樁株帶菌率同比高1~2倍,沿江麥區達11.1%~24.3%;淮北麥區玉米秸稈帶菌率一般為10.0%~28.6%;江蘇稻樁株帶菌率大多在1%~5%,沿淮及淮北部分地區超過10%,且單個稻樁帶菌量也顯著高于往年;河南平輿玉米秸稈帶菌率為2.5%。另據專家測定,江蘇小麥抽穗期穗帶菌率近100%,麥殼也成為病菌的載體。田問稻樁和玉米秸稈等植株殘體存量大、帶菌率高,導致病菌數量巨大,極大地增加了小麥受侵染的概率。
3.2品種抗性差,大部麥區主栽品種易感病
江漢、江淮重發麥區小麥主栽品種易感赤霉病,加之其他麥區感病品種跨區引種到長江中下游麥區,抗性普遍較弱,抗性品種比例低;黃淮及其以北麥區主栽品種大都表現高感,導致赤霉病流行風險加大。江蘇等地的揚麥、寧麥等當地品種雖有一定抗性,但在有利的氣候條件和菌源量大的年份仍發病較重,且栽培面積有限,大部麥區主栽品種為鄂麥、鄭麥、襄麥、周麥系列和‘煙農19、‘百農207、‘淮麥33、‘濟麥22、‘華成3366等,多表現感病,部分品種病情發生嚴重。
3.3揚花期大范圍多次連續降雨過程與小麥易感病期吻合度高
4月中旬至5月中旬,大部麥區氣溫偏高1~4℃,且出現多次連續降雨過程,4月12-15日、4月21-23日、4月30日-5月2日、5月5-7日、5月11-12日多次連續降雨,致使與長江中下游、江淮和黃淮大部麥區小麥抽穗揚花易感病期相遇,加重了赤霉病的擴展蔓延,也促進了病菌的侵染和顯癥,特別是5月上中旬的降雨對小麥赤霉病的顯癥十分有利。2017年秋季小麥播期降雨偏多,稻茬麥播期普遍推遲且不整齊,生育進程差異大,揚花期極不整齊。江蘇等地調查,同一地區生育期相差7d左右,即使同一地塊,差異也在3~5d,由此造成易感病期拉長,遇連陰雨天氣幾率增加,同時也增加了統防統治的難度、降低了防效,加重了病害流行危害。
3.4預防力度和效果各地差異大
小麥赤霉病重在預防,預防的及時性和預防的效果直接影響病害的流行危害程度。2018年,江蘇和安徽等常年重發的地區在防控藥劑上以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鮮胺等的復配劑為主,多菌靈、多酮等為主的復配劑使用較少;劑型以耐雨水沖刷的超微粉、膠懸劑等為主,粉劑使用較少;施藥機械以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無人機等為主,且統防統治面積大,如江蘇、安徽統防面積分別占防治面積的63.8%和44.5%,保證了大面積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江蘇小麥赤霉病總體發生較輕,田問病穗率平均在2%以下,嚴重度大多為1級。一些地區出現漏防、棄防情況,導致田問病情嚴重,如湖北個別田塊病穗率在80%以上。黃淮北部和華北麥區預防意識普遍不強,不想防、不愿防,遇到流行年份,往往措手不及,造成病害嚴重發生。
4預防控制對策建議
小麥赤霉病已成為影響我國小麥產量和質量安全的第一大病害。在小麥赤霉病監測治理上,應在加大選育抗性品種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精準監測和預警,堅持預防為主、分區治理的原則,大力實施統防統治,最大限度減輕病害流行和危害程度。
4.1加強抗病品種選育和農業措施的應用
預防控制小麥赤霉病,抗病品種是基礎。應加大抗病品種選育力度,培育和篩選一批適用長江中下游、江淮和黃淮等小麥赤霉病常發區的抗病品種。在赤霉病連年重發區,應考慮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盡量避免稻麥、玉麥輪作,或者直接調減小麥種植面積。同時,應認真總結各地利用品種合理布局、秸稈粉碎深翻還田等農業防治措施減輕病害發生、降低田問菌量的做法;盡量適期整齊播種,避免生育期差異過大而增加病菌侵染幾率和統防統治難度。
4.2加強小麥關鍵生育期與病菌孢子釋放過程監
測,實施精準預警
抽穗揚花期是小麥赤霉病菌最關鍵的侵染時期。當此期與病菌子囊孢子釋放期吻合且遇連陰雨天氣時極易造成病害大范圍流行。應準確監測病原菌子囊殼成熟度、病菌孢子釋放高峰期和彈射高度等,分析其與天氣條件、小麥生育期、不同品種發病的關系,突破小麥赤霉病精準預測的技術瓶頸,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各生態區不同品種的精準預報模型。結合短期天氣預報,實現對小麥赤霉病的精準預警和適時預防,助力農藥減施增效。同時,應做好病菌抗藥性、病菌結構變化等的監測,及時指導科學合理用藥,延緩抗藥性產生。
4.3堅持預防為主、分區治理策略
根據不同麥區病害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提出分區治理目標和策略、技術路線和措施,以及防控工作要求等,指導各地實施科學防控、可持續治理,實現農藥減量增效,保障小麥生產穩定發展。研究病害全程防控技術措施,提出從播種到收獲全程各環節、各節點小麥赤霉病防控要點和具體措施,進一步優化防控技術指導意見。同時,充分發揮植保專業服務組織作用,大力開展統防統治,推行統一組織發動、統一技術方案、統一藥劑供應、統一防治時問、統一施藥作業等“五統一”服務,切實提高防控組織化程度和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