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思穎
這種“中國式”包容不知什么時候盛行了起來,打著“包容”的旗幟,對你進行“洗腦”。我覺得這不是包容,而是道德綁架。
從小,媽媽就教育我要學會包容。
11歲的時候,8歲的表弟來家里作客。我在房間里給畫了一星期的畫收尾。那是老師布置的作業,我費了好大工夫,總算覺得滿意了。最后添上兩筆,立住,點點頭,轉身去衛生間洗手。手上沾了顏料,時間長了不大好洗。洗干凈了,打算回房欣賞自己的大作。我再次看到那幅畫時,畫中墨藍的夜空被打了個鮮紅的叉,金黃的沙灘上多了兩只小豬;到處是添上的“花朵”,紅色白色黑色綠色……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模樣。心中的怒火頓時被點燃,不用說也知道是誰做的“好事”。我生氣地走到媽媽跟前,向她訴說原委。媽媽卻說:“弟弟小,你要包容他。一幅畫而已,再畫一幅就好啦。”“可是……”不等我開口,媽媽轉身走開了。好,要學會包容。我默默回到房間。
21歲的時候,老家的親戚來到我上大學的地方看望我,我帶著他們到我租的屋子里,熱情招待他們,盡管這么久未曾謀面,早已認不出誰是誰。小坐了一會兒,忽然聽見臥室里有人叫我的名字。我急忙跑過去,一看,是一位不知該如何稱呼的親戚在用我的化妝品,原本擺放得井然有序的化妝品現在歪歪斜斜。有的倒在桌面,有的掉在地上,我心疼地撿起散落在地上的指甲油和口紅,先前的熱情一掃而空,我微微一笑:“那個……還是不要用我的化妝品了吧!”那位親戚頓時不高興了:“你怎么這樣小氣,你小時候我多疼你啊!現在長大了,忘本了,哼!”她大步走了出去。其他人立即對我指指點點:“你怎么就不能包容一下呢?那么大個人了……”我尷尬地追出去:“嗨喲,我是怕您化妝步驟錯了呀……”我好委屈。可是媽媽教育過我,要懂得包容。
31歲的時候,丈夫出軌……我面無表情地宣告:“離婚。孩子歸我。”他哭著認錯,讓我原諒他。公公婆婆以及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勸我:“他都認錯了,你就原諒他吧!”“孩子那么小,你怎么忍心?”我毅然決然地拒絕原諒。他們有人安慰我丈夫,有人斥責我。婆婆指責我:“我兒子犯了錯,是他的不對,可是他認錯了發誓悔改,你怎么就不能包容他?這是一個家庭啊!你能不能替孩子想想?孩子那么小,你忍心讓孩子沒有爸爸?”我掩面痛哭……
包容?這真的是包容嗎?
“孩子小,不懂事。”
“要尊重長輩,不能頂撞長輩。”
“他都認錯了,你就原諒他吧。”
中國人好像喜歡原諒別人,因為他們年幼,因為他們年老,因為他們認錯了,所以,就要原諒。中國人也很喜歡強迫別人“包容”,被人侵犯與得罪,如果你做不到包容,就是沒有胸襟與肚量,最終你會由受害者變成被指責對象。這種“中國式”包容不知什么時候盛行了起來,打著“包容”的旗幟,對你進行“洗腦”。我覺得這不是包容,而是道德綁架。
包容,的確是美德,對于別人的錯誤,只要對方真心悔改,給予機會,這是胸襟與氣度。假若僅僅是因為“年紀小”“年紀大”等無厘頭的理由就要原諒,甚至強迫別人原諒,這不叫包容,叫縱容。
所以,包容,要因人而異,要看對方值不值得!
(指導教師? 白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