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華
隔代教育帶來的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幼兒教育理論也提出了一個新的難題,人們對這種教育方式更是褒貶不一。那究竟隔代教育有何利弊,我們又該如何才能讓隔代教育化弊為利呢?
隔代教育的利
祖輩有更多的育兒經驗。祖輩有過帶孩子的經驗,對孩子的各種需求更為了解,豐富的生活經驗使得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可以增強幼兒的心理安全感;而父輩往往缺乏這類生活經驗,遇到問題時,難免手忙腳亂。
祖輩更易與幼兒建立溝通。由于父輩需要在外奔波,很容易將工作的煩悶情緒帶到家中,這樣會使幼兒本能地疏遠他們;而祖輩心態平和,并且他們大多很疼愛自己的孫輩,幼兒也會很親近他們,愿意與他們溝通、玩耍。
為年輕父母解決后顧之憂。“421”的家庭模式意味著年輕人需要承擔對四老和孩子的責任,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很大,而祖輩對幼兒的細心照顧,可以使得年輕人在外安心工作,緩解他們的壓力。
汲取傳統優秀文化。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攢了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祖輩對這些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可以將優秀文化傳承給幼兒。例如:祖輩帶著幼兒一起聽或看京劇,使得很多幼兒了解并喜愛它。
隔代教育的弊
“隔代慣”不利于性格發展。有資料顯示,中國有6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與隔代教育有關,因為隔代教育使得幼兒個性扭曲,成人后容易誤入歧途。
觀念陳舊,阻礙幼兒發展。祖輩時期接受的教育相對落后,但是他們固步自封,不愿接受當今的科學育兒方法,他們落后保守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兒心智發展。同時,還有一些祖輩缺乏教育,語言粗俗,行為舉止不文明,這些都會對幼兒形成潛移默化的惡劣影響。
容易形成親子隔閡。幼兒時期,父母的影響對孩子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時父母的缺位容易在他們的心中留下陰影,使他們對父母缺乏應有的依賴。此外,幼兒習慣了祖輩對他們的庇護和溺愛,而父輩會對他們某些不良習慣進行教育與管制,這時幼兒與父母之間很容易出現對立情緒,久而久之,便形成親子隔閡。
教育方法不同易引發家庭矛盾。當今,科學的幼兒教育方法層出不窮,父輩更是對這些方法深信不疑:希望運用最科學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祖輩卻認為傳統的教育方法是經得起檢驗的,因此兩代人對于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容易發生分歧,引起家庭矛盾。另外,當幼兒犯錯時,父輩批評糾正他們,而祖輩會偏袒保護幼兒,從而加深祖輩和父輩之間的爭吵與不和。
相關鏈接
隔代教育的四種類型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將隔代教育歸結為四種類型:
過分關注型。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隔代家長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孩子本來在正常環境下能鍛煉自己的能力,結果讓隔代家長們取消了;
過分監督型。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成年人的不信任感;
嚴厲懲罰型。這種教育方法因循了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批評多于鼓勵,責罰多于獎勵。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自卑、自閉或叛逆心理;
民主、溫暖和理解型。王極盛對此比較贊同。他發現,隔代家長中也有人在采用這種方法,只是數量很少。
這十種老人更適合帶孩子
1.身體健康,精力較好,心態年輕,樂于養育孫輩。
2.心理健康,情緒穩定,沒有精神障礙或偏差。
3.家庭和個人衛生習慣良好,不吸煙,不酗酒。
4.經驗豐富,了解孩子的飲食營養和生活護理等常識。
5.性格開朗,人際交往能力強,不固執偏見,對孩子有耐心。
6.喜歡戶外活動,常帶孩子外出去認識周圍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能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
8.對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于引導教育。
9.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身心變化,及時與孩子的父母交流溝通。
10.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識,新觀念,用現代家庭教育理念與方法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