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青
社會對于老年人照顧第三代的利弊頗有爭議。我退休后,和老伴被在上海工作的一雙兒女“劫持”到他們身邊,承擔起了幫助照顧外孫和孫女的重任,一不小心就成了“爭議人物”。自古以來都有將老人喚做“老小”的說法,我們何不給自己的老年生活增添點童趣,“老小”相互學習、共同游戲、一起成長?
“有氧”親子互動:你的快樂我的幸福
早些年,看著鄰居小孩在幼兒園城堡里的塑料滑梯上單調地滑下來又爬上去的時候,我就覺得孩子的樂趣僅僅停留在固定模式的玩具上會限制孩子們的想象思維,他們的童年不應該只有積木、游樂園和動畫片。
來到兩個小家伙身邊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童年和他們有什么不一樣?這很自然地讓我想起了兒時的手翻繩、腳踢毽、丟沙包、腳跳格等游戲,這樣的“小時候”是多么野性,又是多么有趣!
好吧,我就從展示”絕活”開始吧!六旬有余的我輕車熟路地撿起了幼時的折紙手藝:會扇動翅膀下蛋的天鵝、在水里漂浮的小船、形象憨厚的小兔、用手指按壓可彈跳的青蛙……各式各樣的彩色折紙“藝術品”呈現在孩子面前。兩個小家伙開心地露出潔白的小牙奉承我說:“奶奶真棒,你比我們幼兒園老師還厲害。”
孩子天生喜歡藍天、陽光和大海,這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有氧教室”。我不會游泳,但我們老兩口經常可以和孩子們在1米深的泳池里潑水打鬧,浸泡在熱霧騰騰的溫泉池里講笑話,追逐著用雪團相互投擲、在海邊沙灘上的小洞洞里抓螃蟹,坐著橡皮筏在人造大浪里忽上忽下……白云綠波下的叟童戲水影像,成了我們記憶中最難忘的畫面。
晚年幸福就是這么簡單。在血脈相連的陪伴中成長的,除了孩子,還有自己。
“國學”祖孫共讀:熏陶著你滋潤著我
孩子們在幼兒園上小班時,老師教他們背《弟子規》。回到家,小家伙像模像樣地晃動小腦袋背誦,這激發了我的好奇心。我查找和翻閱資料,嘗試著用簡單的白話文給孩子們講一個一個類似于“冬則溫,夏則清”“德有傷,貽親羞”的典故,希望孩子在唱的過程中能夠理解長幼關系,知道端正品行、尊重長者。
孩子的成長變化也在考驗爺爺奶奶,我們的學習、思考、表達都需要像電腦系統一樣經常更新。我把原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王凱念《聲律啟蒙》作為早上的起床號,每天早上連播三遍,孩子很快就能把《聲律啟蒙》流利地背誦來下。因為沉浸于聲律的學習和詩詞的閱讀,我想提筆寫字的欲望蠢蠢欲動,萌發了“勤筆寫晚晴”的念頭。
現在有的年輕爸媽學西方教育理念,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忽略了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規矩,模糊了規矩和方圓的辯證關系。
“藝術”老少同行:你的鋼琴我的簡譜
孩子開始學鋼琴了!陪伴孩子練琴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是五音不全、“豆芽符號”一個都不認識的人,如何判斷孩子的彈奏是否正確呢?
孩子的需要如“軍令”,我從網上購買了《五線譜基礎》和《鋼琴基礎教程》,和孩子同步學習五線譜,學著了解鋼琴的基本指法,并堅持每星期去聽一次鋼琴課。這樣,孩子每天的彈奏練習就成了祖孫兩代人共同的作業。在家長會上,我這個當奶奶的竟然受到了鋼琴老師的表揚,她還要我向年輕的媽媽們介紹“不會彈琴,如何指導孩子”的經驗。
眼前,一本獻給老年朋友的《鋼琴曲選》又擺在我的桌子上,期待我的堅持和努力。在老伴的“唆使”下,我又報名參加了社區合唱隊,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和懂得孩子的藝術世界,尋找和孩子的共同語言,用一顆”少女心”去和他們交流,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