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幻

托舉朝陽 為愛守護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對孩子們滿懷深情和愛心,為了下一代不顧年高、不計報酬、不圖回報,默默無聞地耕耘,以真誠關愛之心哺育著下一代的成長。他們的出發點各有不同,有的將改變下一代人作為終生的使命,有的是由己及人的同理心所致。但無論哪一種,他們的舉動都將給受到幫助的孩子帶來重要的影響。
他們為關愛兒童所做出的努力,值得我們致敬!
創辦公益組織“樸質公益”,為棄嬰撐起一個臨時的家
2004年,徐樸在上海的醫院里見了一個先天無肛的孩子。小女孩經歷3次失敗的手術后,從廣東轉移到上海。看到這個“皺著眉頭不吭聲”的小女孩,徐樸的心被牽住了,便申請養護她。6年后,40歲的她辭去了無線通信領域某知名外企研發總監的職位,和朋友一起創辦公益組織“樸質公益”,專注棄嬰生存狀態的改善。
她和公益組織的志愿者們給這些孩子籌措手術費用、四處聯系醫院、找醫生。他們不僅要像普通的母親一樣教孩子坐立、走路、說話,還要教孩子笑。
樸質公益在2014年獲得注冊資質,如今已經幫助過上百名棄嬰。徐樸以前也沒想到,會有這么多棄嬰走進自己的生活。一開始,徐樸只是零星地幫助貧困兒童籌集手術費,周末去醫院探視。公益組織成立后,她要為越來越多因病被遺棄的孩子撐起一個臨時的家。
做了母親乘以一百倍的工作,也有著母親乘以一百倍的力量
多數孩子都是重病,有的孩子未滿一歲就要做三四次手術。徐樸相信,“他們仍然是活著的,而且活得很痛苦”“不能像扔垃圾一樣被扔掉”,徐樸希望這些孩子在有生之年,能活得“干干凈凈的”“舒適的”“有尊嚴的”。
起初丈夫覺得徐樸肯定搞不成,費神、費力、費錢。但徐樸還是堅持了下來。“她就像一棵草,你看她柔柔弱弱,但一直都是直立朝上的,永遠壓不垮她。”徐樸十幾年的鄰居、也是團隊志愿者的丁媽說。
徐樸曾整夜抱過一個孩子。那是個不到兩歲的腦癱嬰兒,一放下就哭,嘴唇發紫,并伴有嚴重痙攣。她靠在被子上,孩子趴在她胸前,她哼著小時候給女兒唱過的搖籃曲。因為病痛,孩子一次只能睡20-30分鐘。孩子半夜高燒,她頻繁地擰毛巾擦,做物理降溫。
她知道這個孩子“活不長”,但“沒有辦法把他放下”。“不敢想那么多”,只想讓孩子在一個溫暖平靜的懷抱里度過痛苦。
徐樸有嚴重的偏頭痛,痛起來要臥床兩三天。醫生說她是思慮太多。她想著孩子的手術、籌款的壓力,還有怎么樣讓機構更好的運營。
有志愿者組織義賣,想把錢捐給徐樸。徐樸不直接收錢,她建議他們帶著自己的孩子去超市為棄嬰們買尿布,培養對這群孩子的關愛。她還組織為農民工的孩子開閱讀課,選的書大多是關于生命和如何理解與幫助殘疾人,她希望人們不要用“有沒有用”的功利標準來看待生命。
徐樸的丈夫至今還記得多年前養護的兩個孩子。一個是不足1歲的男孩,他有著嚴重的唇腭裂,鼻子和嘴巴都連在一起”。她們照顧了他兩年多,手術后”感覺再造了一個生命”。這是他們第一個被領養的孩子。另一個是重度腦癱和腦積水的孩子,“頭比身體大”“一直很痛苦地哼哼唧唧”。在治療一年多后,還是去世了,不過去世的時候沒有那么痛苦。徐樸哭得不行,第一次感到生命的脆弱。
丁媽看著徐樸做了十幾年的公益,“她做了母親乘以一百倍的工作,也有著母親乘以一百倍的力量”。(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徐樸懷抱里躺過的孩子,大多是因患有嚴重腦癱、腦積水、先天無肛、唐氏綜合征等疾病而被遺棄的嬰兒。她為越來越多因病被遺棄的孩子撐起一個臨時的家,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這群孩子想活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