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濟寧市農村合作經濟管理處?申艷艷?林秀秀?張東驍

當前和今后很長一個時期,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是我市農業的主要經營方式。因此,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戶的關系。近年來,濟寧市緊緊圍繞“提質增效,帶民增收”,按照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的要求,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取得一定成效。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逐步成為聯結小農戶與大市場、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
近年來濟寧市土地流轉逐年增多,為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奠定堅實基礎,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到20.2萬公頃,占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37.7%。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勢頭強勁,有力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家庭農場發展到3048家,市級、省級示范場分別為103家、30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476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數達到46.3萬個,帶動非成員農戶數42.8萬個;市級、省級、國家示范社分別為412家、183家、28家。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準確把握政策導向。按照中央、省要求,濟寧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于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方案》,開展家庭農場培育工程、農民合作社規范工程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從財政、金融稅收、基礎設施建設、保險、營銷渠道、人才等方面建立健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體系。目前,11個縣市區均建立了縣級土地流轉交易平臺,鄉鎮土地流轉機構148個,占總鄉鎮數的98%。濟寧市農業農村局印發了《關于加快縣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平臺運營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方案》,明確指明在健全完善縣、鄉兩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基礎上,依托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增加規模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內容,為各類規模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專業化、一站式服務,截至4月底,全市產權交易量達到7043宗,金額20.33億元。濟寧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2018年濟寧市鄉村產業振興重點工作任務目標》文件,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納入我市“三個平臺,四個一批”,要求各級抓好培育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按期調度發展情況。
2.開展示范創建活動,典型帶動健康發展。自2014年,全市自下而上,積極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每年評選認定100家示范社和示范場,為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發展指明了方向。建立了市級示范社(場)名錄庫。全市每年擇優推薦一批省級和國家示范社。為全面了解我市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狀況,開展了調研活動,市級和縣級形成13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調研報告,并匯編成冊,印發各縣市區參考學習。同時,為充分發揮典型帶頭作用,擇優選取了30個農民合作社和16個家庭農場典型,市里匯編成冊,擬印發各地參考學習。
3.支持大田托管服務,豐富社會化服務形式。我市供銷系統開展了大田作物全托管和半托管服務,將為農服務中心打造成為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的主陣地。目前,全市供銷系統在建及建成為農服務中心78處。他們的經驗做法曾經受到國家供銷總社的充分肯定,并在我市汶上縣召開了全國現場會予以推廣。有些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發展社會化服務,助力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如汶上縣雷沃農機合作社建成標準化機庫和維修車間2000余平方米,合作社現有社員61戶,從業人員85人,擁有各類機械110臺套,主要開展跨區作業、訂單作業、土地流轉作業服務等,積極探索出一條緊貼農業、強化農機、心系農民、造福一方的社會化服務之路。濟寧市兗州區贏收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入社的成員在小麥、玉米生產上均實現“四統一”服務,即統一機械化生產管理;統一購買糧食種植所需的生產資料;統一銷售、開展成員所需的運輸、儲藏、加工、包裝等服務;統一開展技術培訓、信息技術交流和咨詢服務,真正解決了一家一戶想辦辦不到、辦不了的難題,有效解決了糧食種植戶與千變萬化大市場對接的矛盾問題,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有些縣迎合市場需要,積極探索發展社會化服務公司,取得一定成效,如汶上縣濟寧市大梁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專注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范圍已擴大到汶上縣、梁山縣、東平縣、嘉祥縣和兗州區,為200多家種植大戶提供全方位的大田托管服務,服務耕地面積6700公頃。

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壯大,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有力推動小農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一是提升了小農戶的發展能力。
一批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農戶家庭農場,承擔了涉農建設項目等,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力手段,開展標準化生產,建立可追溯生產記錄,提升了小農戶的經營管理水平。
二是提高了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小農戶加入農民合作社,共同購置農機、農資,接受統耕統收、統防統治、統銷統結等服務,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盤活了農戶資源要素,共同對接市場,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三是拓寬了小農戶增收空間。
小農戶通過流轉農村土地,從土地中解脫出來,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流轉出土地的農民既可獲得穩定的土地流轉收益,也可通過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行業獲得收入,還可以到土地流入經營主體中務工來增加收入,正所謂“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而流入土地的經營主體,則擴大了種植規模,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實現了規模效益,也增加了收入。如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更將獲得數倍甚至十數倍的收入,真正做到了流轉農戶和經營主體的“雙贏”或“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