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山
自上世界7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形成以制作商業類型電影為特征的“新浪潮”以來,已經走過了40多年。40多年間,香港電影的發展不但折射出本地區經濟文化變遷,對內地和華語地區同樣產生了深遠影響。對這段歷史以及其中反映出的香港大眾文化心態變化,以往我們一直缺乏全面、充分的評估和評價。
一方面我們看到,香港電影的成功商業電影類型元素,在回歸之后,匯入到中國電影的核心和主流,近幾年來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非凡任務》《紅海行動》等新主旋律影片,依托內地的巨大市場空間,正在更好地講述這個年代的中國故事。
另一方面也應看到,《踏血尋梅》《樹大招風》《十年》《老笠》《選老頂》《GoodTake!》等一系列近年來極具爭議影片的出現,也部分反映出香港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的復雜變化,縱然這些影片在藝術表現上互有高下,但無疑都深陷在意識形態主題先行的泥淖中。這是有其復雜歷史背景的。
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被選定為資本主義陣營的示范“櫥窗”,擔負起獨特文化角色。從“新浪潮”時代開始,香港電影在這個大“時勢”下更成為香港文化的一張名片,港式警匪片也繼港式武俠片之后,在世界電影版圖開始有了明確存在感。這也是基于冷戰/后冷戰文化結構所衍生出的、被人為建構的香港“本土意識”的復雜歷史投影。
由于近年來積累的一些社會問題,從誕生至今不超過40年的所謂“本土意識”成為當下距離香港青年群體最近、也最為“便捷”的文化身份認同資源。以香港電影為表征的當代文化想象,也局限在港式警匪片、愛情片等有限的商業電影類型,不僅不再觸碰攜帶優秀傳統嶺南文化、中華文化基因的港式武俠片等類型,甚至開始強調虛無縹緲的粵語文化,妄圖以抽象的語音、語調等語言元素,來對抗以普通話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文化身份認同。
這種“本土意識”經由“港獨”話語被不斷偷梁換柱、人為挪用,已經內化到香港當下的文化政治和文化身份認同斗爭中。這種脫胎于冷戰/后冷戰意識形態的“本土意識”對香港電影的想象力、創造力也形成了綁架。這不得不令我們警惕。
所以,最為首要的是,應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嶺南文化,放置到整合香港回歸前后的文化記憶、文化身份認同的中心線索位置,充分調動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普通民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將香港回歸前后的歷史納入到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格局,納入到現代中國爭取自由、解放的偉大歷史進程,進而最終安置在5000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民族的文明譜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掙脫當下被“港獨”所利用的“本土意識”枷鎖,使香港再度獲得與曾經的“東方之珠”形象相匹配的文化位置。以電影領域為表征,內地與香港也應建立起更為緊密的文化合作關系,讓更多的香港普通民眾,都能分享到內地文化領域市場化、產業化改革的紅利,進而與內地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更多共通的文化經驗。在此基礎之上,不僅是新的香港電影,更包括成熟、理性、進取的文化意識,也可能在此基礎上得到培育。▲
(作者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