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夢煜
【摘 要】近年來,隨著媒體的發展與市場的激烈競爭,科學技術也隨之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網絡等新興媒體的依賴性逐漸增強。在如今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廣播電視等媒體產業正快速發展,這一發展趨勢也給廣播電視傳媒從業者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在融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傳統媒體也在不斷創新發展,媒體工作者正在積極轉變傳統觀念,打造新型融媒體行業,努力為大眾所服務,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努力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才能為媒體從業者自身的發展贏得更加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新媒體、融媒體、自媒體的不斷發展沖擊著傳統媒體,無論是在學術界和媒體界都在專心研習踐行新媒體時代的專業化的人才培養。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發展;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4?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092-02
隨著媒體的不斷發展,媒體工作者必需不斷學習、創新,才能在融媒體背景下快速發展。早在媒體行業發展的初期,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都比較單一,而且都是屬于比較被動的方式,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媒體成為人們了解外部信息的全部來源,而電視、報紙、雜志上所傳遞的信息反映了社會大眾所關注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媒體也正在積極做出改變,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不同種類的信息,得知信息的方式不斷增多,打破了原來信息來源單一的局限性,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傳統媒體從業者必須不斷創新,緊跟融媒體時代發展前進的腳步。在現在社會中一個新媒體人的自我修養應該做到,無論是在臺前幕后或者其他的崗位,都要從心出發,真實、創新、求真、求實,善于緊跟內容熱點,有中心思想、有自我見解,努力當好政府的口舌、做好人民公仆,在傳播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創新發展,才是融媒體時代下媒體從業者的基本要求。
一、融媒體在我國的發展
在傳媒行業飛速發展的今天,傳媒行業越來越受到大眾的熱捧。根據傳播學中“受眾即市場”理論,大眾傳播媒介的生產、傳播、渠道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多種媒介融合與新媒體技術作為影視傳播的發展平衡的視角,以塑造大眾心理為標準,影視傳播起源于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與融合,融媒體的發展在我國大致經歷了三個過程,從最初的報紙、網絡的互動,到后來多媒體出現,以傳統媒體從業者為主要研究對象,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探究其在媒體運營中的創新方針。大多數的媒體從業者會通過深度訪談來獲取一手資料,或者以文獻查閱作為補充。
如今,我們身處融媒體時代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傳統媒體所傳播的內容有了不一樣的要求,傳統媒體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就要做到形式變革與創新內容,努力實現平臺與內容的完美鍥合,這體現了當代創新融媒體文化,弘揚了社會先進文化,實現了傳播影響力的文化功能。另外作為媒體工作者,應該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通過“融媒體”實現政府與人民的緊密聯系。媒體工作是代表政府進行發聲的,可以向大眾傳遞有效信息,如醫療、教育、社保等政務服務和生活信息服務,只有媒體工作者自身的不斷尋求發展與創新,才能傳遞出服務大眾的信息。傳媒行業目前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人才流失現象近幾年來開始越發的出現。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環境下,媒體工作者要打造“新主流媒體人”,同時注重塑造品牌公信力并加大媒體的宣傳能力,在以互聯網為主導的媒體環境中搶占媒體高地,傳遞主流思想價值觀,構筑國家新型主流媒體為目標方針。融媒體背景下的媒體工作者既有其自身優勢,又面臨一系列的巨大挑戰。現代媒體發展已經進入了跨區域、跨媒體、跨文化傳播的范疇。全面實現數字化傳播以來,傳統頻道增加,媒體高度分化,受眾所選范圍大大增加,傳統媒體已經很難適應新媒體發展和變化。因此,媒體人應該注重選擇信息和分析信息能力的培養,以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新型媒體的建設,緊跟時代腳步,走在時代媒體傳播的最前沿。
二、現階段融媒體發展的重要性
作為影視傳播的主體,影視制作方往往影響影視傳播活效果為核心目標,以影視作品的內容生產與播發體系為固動的效果,其實質是影響影視傳播的經濟收益與品牌收定模式,以受眾為輸出市場,傳播內容有思想、有見解、有高度、有內涵,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正能量。2018年 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了“縣級融媒體中心”這個概念,認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就要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我國的融媒體發展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資源匱乏問題,尤其是縣級電視臺,一直處于起步的階段,發展基礎也比較薄弱,同時還存在著種種問題,比如頻道資源少、有效資源有限、廣告時間少、受眾范圍小等、節目內容匱乏等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反映了部分電視臺的創收能力弱,我們要解決這個棘手問題,就要通過互聯網來打造新型的“融媒體”。“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現在媒體轉型的關鍵之處和必經之路。
新時代下的媒體組織,特別是傳統的媒體組織需要從組織文化角度尋求變革。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媒體組織文化的研究與實踐工作的開展是重中之重。而我國關于媒體組織文化的研究特別是基于媒體從業者的研究基本是有大量的理論空白。研究結合傳媒行業的特征,分別從組織文化的參與性、一致性、適應性等方面分析,采用了媒體從業者的視角,研究從業者們對于其所服務媒體機構的組織文化的認知狀況。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人們對于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因此媒體工作者需要加強“融媒體建設”這一主要任務,努力建設新時代的融媒體,向大眾全面地傳播出新時代最強音,媒體工作者要對信息進行采集與整理,從而增強政府各個部門和人民群眾之間信息銜接和有效溝通,可以實現數據共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才能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了解群眾。為了貫徹和落實這一重要要求,我們必須要深入貫徹落實并深刻學習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內容,深刻認識到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重要意義,正確對待當前縣級融媒體發展所存在的突出問題,努力讓傳統媒體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進一步的發展壯大。因此,媒體工作者們作為影視傳播的“把關人”,影視傳播內容與價值觀念被受眾接受是獲得成功的首要前媒介往往根據自身對影視劇內容、價值導向與文化觀念的審核。
三、對于當下廣播電視從業者的要求
自從大眾媒體生產后,傳播方式和內容等方面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要以個人為中心、強調知識專業化是對所有媒體從業者的新要求,并且可以在人員組成、工作方式、業務辦理等方面一人獨當一面。努力展現自我特色或創新之處,以智能化強大融媒功能滿足受眾心理需求,從而實現自身發展。影視傳播以豐富的傳播內容要素以及即時穩定的媒介,以智能路徑將媒介的空間整合轉變為整體生產體,在當今融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于媒體從業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例如英國廣播電視臺 BBC的工作人員既可以做廣播又可以做電視,六個部門互相融合,工作一環扣一環。比如總編輯室負責人員安排和技術支持;素材加工部將大量的素材采集回來進行新聞素材的拆分,供全球播放使用;視頻內容部將視頻素材進行交流整合;資源部將外國語言素材翻譯成英文;視覺工作室主要是制作動畫演示,作用是豐富網絡新聞;未來媒體中心主要負責技術的研發或根據其他部門的需求研發新型技術。媒體融合是當下形勢所需,因此我們應該應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轉變傳統思維增強創新意識,加快我國融媒體發展速度。借助互聯網思維實現新聞融合。在融媒體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人民日報社、新華社等中央新聞單位早已轉向融媒體。
以人民日報為例,人民日報社旗下的人民網日均頁面訪問量遠超過4.5億,而《人民日報》的官方微博粉絲總量也已經突破 8000萬,遠遠超過《人民日報》的發行量。作為市場的載體,受眾對傳播內容的理解是媒體工作者關注的最主要的方面。受眾作為影視傳播的消費者,對其關注直接影響影視作品的內容生產與播放效果,更進一步的影響影視傳播的經濟收益與品牌效益。
分析融媒體時代下的從業者創新問題的目的,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能對從業者的媒體組織文化感知狀況、工作能力進行綜合性的評估;第二,探究媒體類型的差異對從業者的組織文化感知狀況的影響;第三,進一步探尋從業者對工作的認知程度;第四,為媒體工作者了解媒體文化提供依據,為媒體組織文化建設方面的創新提供思路。無論是服務于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在感知現存在媒體發展的差異,還是考慮文化感知狀況對從業者的影響,不斷創新媒體從業者的思想、豐富媒體工作者的專業能力,都有利于我國媒體組織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四、結語
媒體正在逐漸向改革型轉換,借用媒體輿論傳播正能量,積極加強新媒體矩陣建設,這充分發揮了媒體中流砥柱的作用。我們要 堅守媒體人工作要求,努力提高媒體工作者的個人素質。個人和單位要信息素養、技術應用、平臺終端實現共享融通,報道地方性新聞特色善于抓住傳播熱點事件,加入大量的真實素材,從而與人民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思想共識,突出融媒體的影響性、重要性。同時樹立新的理念,推動和加快媒體轉型,積極轉變從業者的思想,緊跟融媒體時代發展的腳步,努力響應政府對融媒體建設的號召,傳播出最快速、最新穎、最具真實的信息,傳播方式獲得了受眾的青睞,無論是傳統影視傳播還是新型媒體的融合,兩者在實現傳播體系、內容生產體系、播放體系與影視傳播等方面會有所不同,但是不同的文化風貌與內容表達形式能吸引不同的受眾,關注受眾的視角與所感興趣的內容,為確保影視傳播內容的真實性提供保證。新媒體行業經歷了多個快速發展的階段,不斷地探索取得了進步,逐漸迎來各行業各個領域互聯網時代的商業井噴期,在當下利用好新媒體傳播,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參考文獻:
[1]石長須.廣電業發展趨勢的一種解讀[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
[2]董鑫援.廣播電視在新媒體影響下經營模式的探討[J].魅力中國,2015.
[3]李列.全媒體時代視覺呈現的特征[J].影視制作,2017.
[4]王嬌.論媒體融下縣級電視臺的發展之路[D].西南大學,2017.
[5]馬麗君.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傳媒的創新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