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田宇
【摘 要】電影《包法利夫人》改編自福樓拜的經典之作《包法利夫人》,故事講述了女主人公艾瑪可悲可嘆的一生,她把虛無縹緲的愛情生活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最后由于負債累累無法擺脫而服毒自盡。在電影中我們看到了女主人公艾瑪在欲望的驅使和社會的逼迫下,毀掉了自己的整個人生,她的悲慘結局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警醒的。本文在對女主人公艾瑪的多重身份進行解析的基礎上深刻解讀了艾瑪的人物悲劇。
【關鍵詞】《包法利夫人》;艾瑪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107-02
電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瑪的結局無疑是悲劇的,太多的欲望和不切實際的追求導致她的墮落和最終走向滅亡,面對現實和幻想的差距,艾瑪終究沒有逃得過現實的壓榨,這不僅是艾瑪一個人的悲劇,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劇,是擁有欲望、心懷夢想和逃脫不了現實的悲劇。電影《包法利夫人》帶給我們對自己人生的思考、對人性的思考和對時代的思考。
一、女主人公艾瑪多重身份分析
艾瑪從一個清純的少女到變得墮落不堪到最終結束了自己生命,在這個過程中她的身份也在增加、在轉變。
(一)身為女性的艾瑪形象剖析
出身農夫家庭的艾瑪,外表清秀,曾被父親送到修道院里接受大家閨秀式的教育,從而學會了彈鋼琴、刺繡,以此同時她也接受了大量浪漫主義小說的熏陶。在浪漫主義小說的影響下,艾瑪開始向往愛情,向往浪漫,她把小說里浪漫的愛情故事當做自己追求的目標。當父親的病被查理·包法利醫生治好后,她對浪漫愛情的悄然而至深信不疑,并毅然決然地嫁給了查理。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的艾瑪滿腹浪漫主義的情懷,她是萬千普通女性中的一員。
(二)身為自身的“艾瑪”與身為母親的“包法利夫人”之間的矛盾
身負浪漫主義情懷的艾瑪活得自由灑脫,結婚之后,艾瑪期待中的甜蜜二人世界沒有出現,相反,隨之而來的是生活的瑣碎。結婚之后艾瑪的身份也發生了轉變,她走進了一個新的家庭,身份也由艾瑪變成了包法利夫人,與此同時理想中的浪漫生活和現實中的柴米油鹽生活發生了激烈碰撞。后來當艾瑪懷孕后,她熱切地期待新生命的降臨,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知道,她的期待中充斥著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色彩。
當孩子出生后,艾瑪徹底完成了妻子、母親的角色轉換。現實生活并不像她之前幻想的那般美好,現實生活與理想的落差,使艾瑪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她無法權衡理想和現實的關系,對待女兒總是帶有一貫的淡漠,常常遐想于她的浪漫主義愛情生活,置女兒于不顧,甚至在心煩意亂時將女兒推到,從一個母親的身份來講,她的母性意識是缺失的,對待年幼的孩子,她絲毫沒有展現出自己的耐心,她身為“艾瑪”和身為母親的“包法利夫人”的兩種身份發生了矛盾和沖突。
(三)身為妻子的“包法利夫人”與身為情人的“艾瑪”之間的矛盾
從電影中我們知道,艾瑪一心向往浪漫主義的愛情,在她嫁給查理之后所期待的浪漫主義生活并沒有出現,她甚至開始懷疑查理,懷疑她當初的選擇,她認為現在的感情可能并不是她當初所向往的愛情。盡管如此,艾瑪仍然在堅持作包法利夫人。
可是時光并沒有讓艾瑪甘心作包法利夫人,丈夫的枯燥乏味讓追求浪漫生活的艾瑪感到不能忍受,對待丈夫,她幾乎從不關心他,甚至在查理意志消沉的時候,她只是在憎恨查理的無能,沒有對查理絲毫的關心,盡管丈夫仍然深愛著艾瑪,但艾瑪固執地認為這不是她期待中的愛情。后來艾瑪遇到了羅道爾夫,羅道爾夫讓艾瑪再次體驗了縈繞在她內心深處那由來已久的愛情,跟羅道爾夫在一起后,在帶有新鮮感的愛情滋潤下,讓艾瑪堅信,羅道爾夫才是這個世界上她最愛的人,才是真正能給她帶來幸福的人。在暢享愛情歡愉的同時,艾瑪內心也產生了強烈的罪惡感,身為妻子的“包法利夫人”與身為情人的“艾瑪”之間產生了強烈的矛盾,她試圖贖罪,嘗試著去發現丈夫身上的優點,幫助丈夫一道去給病人治病。此刻我們從電影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艾瑪此時內心糾結與復雜的心情。
二、艾瑪人物悲劇解讀
電影通過情景和人物的表情等真切刻畫了艾瑪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動,同時也勾勒了人們對人性和良性的思考,為艾瑪的人物悲劇作了鋪墊。
(一)人性的欲望
人性的欲望無外乎是造成艾瑪人物悲劇的主要內在因素。艾瑪在和查理醫生結婚之后,滿腔的浪漫主義情懷與柴米油鹽的現實生活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內心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再加上婚后她發現查理和她期待中的相反,在她看來是一個談吐見解都很庸俗的呆板之人,這和她極具浪漫主義的內心發生了矛盾,使他難以忍受,內心的欲望和貪婪,讓她期待談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
當羅道爾夫走進艾瑪的生活之后,艾瑪被沖昏了頭腦,固執地認為自己重新找回了愛情,羅道爾夫才是他生命中最愛的人,無盡的貪婪和欲望使她漸漸走向墮落的深淵,直到后來,無盡的罪惡感讓艾瑪開始救贖自己。
(二)社會的逼迫
無盡的貪婪和欲望的驅使無疑是造成艾瑪悲劇人生的主要因素,可是另一方面,她所處的社會環境也是造成她悲劇人生的外在因素。小說作者福樓拜把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環境以其犀利的視角進行了審時度勢,揭露了社會現實的黑暗。在電影中,我們從修道院的傳統教育、招搖撞騙的藥店掌柜……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現實的黑暗和腐敗,法國當時資本主義的罪惡在電影中被表現得酣暢淋漓。
電影《包法利夫人》在塑造女主人公艾瑪這一人物形象和她的悲慘命運的同時,把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深刻揭露出來。她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初期,存在著很多弊端,造成了當時社會環境下惡習成風,一些人愚昧麻木,在社會利益的驅使下自私自利,利益至上。艾瑪的人生悲劇值得我們思考,無論是少女時期的艾瑪,初為人妻的艾瑪,還是已為人母的艾瑪,終其一生她都在追求心中的浪漫主義愛情,她都活在虛無縹緲的幻想之中,她的浪漫主義是脫離現實的。對理想的追求,面對現實的不滿,導致了她走上一條墮落的自我毀滅之路,從而造就了最終的悲慘結局。艾瑪其實只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初期,萬千悲慘命運的代表,只是當時時代的一個縮影。電影通過環境特寫、人物表情特寫等深切刻畫了艾瑪的悲劇人物形象,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對當時資本主義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除此之外,是在對像艾瑪一樣沉溺于虛無縹緲的幻想中,脫離實際不肯自拔,最終喪失了社會生存能力,造成自己悲慘人生的那些人的警示。
三、結語
電影《包法利夫人》中女主公艾瑪沉溺于不切實際的幻想和追求,在殘酷現實的逼迫下,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向命運做出了最后的抗爭。艾瑪的人生故事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帶給我們面對社會現實、面對人性時,在夢想和現實的掙扎中我們該如何抉擇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張丹.外國文學經典化之《包法利夫人》分析[J].語文建設,2015,(20):34-35.
[2]高劍華.《包法利夫人》中艾瑪形象論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09):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