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鑫
【摘 要】教育現代化改革背景下,對于人才的能力及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為重點的教學內容。本文將簡要論述創新思維的主要內容,并分析在鋼琴教育中,創新思維培養的主要路徑。通過本文的分析及研究,旨在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建設事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創新思維培養;鋼琴教育;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164-01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鋼琴作為一種藝術課程,逐漸受越來越多的人喜愛,鋼琴課程成為人們較為重視的學科內容。傳統的鋼琴教學活動中,學生主要為鋼琴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的實際操作及演練能力并未得到充分的鍛煉。因此,鋼琴教育模式的創新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目標,較為切實可行,且能有效地提高鋼琴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一、創新思維的基本概述
創新與創新思維是現階段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主要是指以較為新穎的思維方式及實踐方式解決問題,通過這種創新性的思維,打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的方式及反常規的方法去思考問題,并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從而達到新穎及獨特的思維成果。創新思維的主要特性為能動性、變通性、獨特性及敏感性,基本類型包含差異性創造思維、探索式創思維、優化師創造思維及否定式創造思維。創新思維結合之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即準備時期、醞釀時期、豁朗時期及驗證時期。通過創新思維的培養,將切實提高學生自身發展的能力,滿足社會經濟建設對于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鋼琴教育模式研究
(一)創新教育目標
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鋼琴教育模式創新,需要鋼琴教育者充分創新鋼琴教育的目標,尊重學生在鋼琴學習中主體地位,并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目標,通過創新型的目標作為指引,切實提高鋼琴教學的質量與效率。首先,教育工作者應明確鋼琴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學生的鋼琴演奏能力、鑒賞能力及一定的創作能力。創作能力需要以創新思維作為基礎支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多地組織學生進行鋼琴曲的創作及改編,從而鍛煉學生的整體鋼琴創作素養。其次,鋼琴教育工作者應將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作為重點目標執行,將創新思維培養工作結合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及學習需求,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為教學實踐活動提供路徑指引。
(二)創新教育內容
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鋼琴教育模式創新,需要鋼琴教育工作者創新鋼琴教育的內容。鋼琴作為西方的傳統樂器,我國針對鋼琴教育的研究發展起步較晚,主要選取的教材內容為外國教材。首先,基于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思維方式差異性等,鋼琴教育活動的開展應積極創新教育的內容,基于我國學生的學習需求及興趣愛好,選擇具有針對性及趣味性的教育內容。通過教育內容的改革,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熱情。其次,普遍鋼琴教育活動中曲目的選擇為西方歌曲,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運用較少。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鋼琴教育模式創新,在鋼琴教育內容的選擇之中,應更多地結合我國的民族傳統音樂形式,通過中西音樂之間的對比,幫助學生建立差異性思維的能力,繼而在鋼琴音樂創作之中,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完成創新性的鋼琴音樂作品。
(三)創新教育方式
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鋼琴教育模式創新,需要鋼琴教育工作者積極創新鋼琴教育的方式,其中包含教育的方式、教育的環境及教育的評價。首先,創新鋼琴教育的方式,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在鋼琴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可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創作,教師針對學生現場創作的內容進行點評與分析,幫助學生找到鋼琴音樂創作的靈感與激情。其次,教師應積極營造出創新型的教育氛圍,定期組織音樂創作沙龍活動,為學生的音樂創作提供實踐的環境及平臺,例如,鋼琴教育者可組織學生將傳統民族音樂改編為鋼琴曲,并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發揮的空間。最后,教育工作者應創新鋼琴評價的方式,著重考察學生的鋼琴演奏創新能力及鋼琴曲創作能力,摒棄傳統的鋼琴教育評價機制及理念,將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作為教育工作開展的明確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現代化改革背景下,對于人才的能力及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鋼琴的教育活動開展,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確保學生在日后的實踐活動中具有創新的能力。基于創新思維培養的鋼琴教育模式創新,應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及教育方式三個方面進行創新,確保學生在鋼琴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可切實培養創新型思維。
參考文獻:
[1]司徒曉曦.關于鋼琴教學創新思維的構建與思考的探究[J].大眾文藝,2017(07):229.
[2]盛媛,孟媛媛. 提高成人鋼琴教育質量的幾點思考——以新疆阿拉爾市為例[J]. 黃河之聲,2018(21):74-75.
[3]孫丹. 以美國為例,解讀西方先進鋼琴教育理念——評《當代美國高等鋼琴教育的理念與實踐》[J]. 中國教育學刊,2016(0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