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 要】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是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較為明顯的社會問題,并影響高校的教育改革,阻礙社會發展。本文從當前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自主創業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深入進行分析,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創新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就業需求;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自主創業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178-01
十九大報告要求新時代高校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應積極進行合理的資源整合,并將資源整合與擴張作為目標,靈活利用其優勢提升創業的經濟價值。自主創業是當代大學生培養的重點內容,在十九大的推動下,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創業,以帶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大學生就業率。
一、基于就業需求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自主創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創業引導力較低,學生綜合素質受到限制。受高校音樂表演專業自身性質影響,部分高校開設該專業的目的是進行擴招,進而導致其專業在教師資源與教學設備配備中呈現出不足,與實際的音樂表演專業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未能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學生的綜合素質受到影響,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多數為非科班出身,難以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啟迪以及思維擴展,學生實踐能力難以提升,影響整體教學效果[1]。
(二)高校重視力度不足,學生自主創業意識不高。高校自身重視力度不足也是當前的主要問題,由于重視力度不足,缺乏對學生的指導,并且由于自主創業難度較大,創業過程較為艱辛,沒有教師的針對性引導,學生自身的意識不高,創業動力不足,甚至降低學生的創業成功率。
(三)受社會環境影響,學生自主創業難度較大。學生自主創業可以說是學生踏入社會并進行實踐,需要面對社會較大的壓力,并具有良好的意識與謀略,及時對市場進行了解,才能保證其創業成功。但當前社會環境因素對學生自主創業帶來較大的壓力,學生難以適應社會,增大創業的難度。
二、基于就業需求提高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自主創業意識的有效策略
(一)高校應積極進行引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高校應加強重視力度,不斷進行深化,以學生為基礎,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優勢,實現創新發展。例如,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創業資訊,提升學生的資訊獲取能力,并靈活利用項目進行實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與完善,幫助學生發揮出最大的能力,降低創業中遇到的阻力。積極招聘專業的課程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提升學生的意識能力、思想謀略、創新合作能力等,保證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實現創新發展,提高創業成功率。擴展學生的視野,不僅僅局限于專業內容,如演藝公司、藝術培訓機構、琴行、游戲音樂制作等,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創作方向,促使學生增大創業成功幾率,達到最初的創業目的。
(二)創新現有思想,引導學生提升自主創業意識。受創業自身的性質影響,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可能面對較大的社會壓力,因此高校應創新現有的思想,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自主創業意識,不斷進行創新完善,提升學生就的創業動力,以積極的態度進行創業,實現全面發展。例如,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來說,自身在接受創業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學校提出的思想為思路,合理進行選擇,對創業的條件、創業環境、創業可行性進行分析,促使學生明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實現動態的變化,創新發展,提高創業成功率。
(三)整合現有資源,為高校學生自主創業奠定良好基礎。高校在教學過程中應進行合理創新,積極進行資源整合,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例如,高校可以積極與企業進行聯合,充分發揮出企業優勢,進行相關行業的信息搜集,整合各方面的資源,為學生提供資源信息,促使其合理開展創業。與此同時,高校也可以構建良好的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雖然學生在創業實踐過程中最終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的設想,但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合理進行調整,尤其是對于音樂表演專業來說,其發展空間較大,涉及的行業類型較多,通過合理引導,靈活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并不斷向目標努力,始終堅持心中的信念,最終實現成功。家庭與社會也是重要的資源,高校可以針對當前的社會資源進行完善,如鼓勵家庭參與學生創業、優化社會環境等,給予大學生一定的支持,提高就業效率[2]。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音樂表演專業學生進行創業是當前學生適應時代發展的重要表現,通過提高自身的創業意識與思想,積極參與創業,為專業的就業率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提升就業率。高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營造健康的創業環境,降低學生的創業難度,激發其創業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易柯宇.音樂社會學視野下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研究與探索[J].黃河之聲,2018,(14):95-96.
[2]張艷,劉暢,陳偉.基于就業需求高校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自主創業意識培養[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