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外交流中“一帶一路”戰略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是經濟與文化雙翼,中國正跑步進入“一帶一路”時代文化建設,文化中心首先要尋找入駐國之間的興趣和利益的交匯點,其次打造對外精品文化有效助力外交大局,再次探索“部省合作”共建海外文化中心模式,以更加溝通的心態實現文化共存、價值共惠。
【關鍵詞】對外交流;一帶一路;海外文化中心;柔性外交
中圖分類號:D821?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193-02
對外交流中“一帶一路”戰略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是經濟與文化雙翼,乘著偉大的倡議與優秀平臺推進大國外交,傳播中國夢與世界人民共筑美好未來。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以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積極開展“一帶一路”國際交流與合作,相關工作取得了顯著實效。
一、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是中國向世界發起的友好倡議,向內建設美好家園,向外建設優良秩序。這是不分種族不分貧賤,只要向往和平積極發展夢想,共同走向富強的道路。其中“一帶”指的是促進發展的經濟帶,“一路”為絲綢之路,其中包括中亞綠洲方向絲綢之路、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1]。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有東北亞方向、東南亞方向、地中海和波羅的海走向、南環經濟帶走向和環太平洋的多種走向,與傳統航海線基本切合。
中國的對外交流,絲綢之路開辟是歷史悠久的,公元前四至三世紀戰國時代已經出現成都到緬甸至印度的“蜀身毒道”[2],打通了南方的絲綢之路。而公元前2世紀張騫奉命出使大月氏歷經西域到達中亞。史記卷116之大宛列傳記載,“大宛之跡,見自張騫。漢方預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3]。東西漢時期商業以絲綢為主要通商商品,這條之路打通了中原到經濟之路,也為文化交流昌盛提供了物質基礎。
2019年在北京隆重舉辦了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4月26日有來自五十個國家、二十多個國際組織,三百多個嘉賓的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道,“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一帶一路”是帶領世界人民走上富強的經濟帶,也是圓過上好日子的老百姓夢想的絲綢之路。所以中國秉持共建共享原則,倡導多邊主義,各盡所能通過多方面的合作,把各個國家的優勢與潛在的能力挖掘出來,推動各方各施各盡所長。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協助 “一帶一路”倡議的文化開展平臺,“文化是行走的經濟”[4],經濟是實現人民精神文明理想的物質保障。“一帶一路”意義在于文化與經濟的雙飛,中國與世界人民相親相愛民心相通中謀求未來過好日子的美好愿景。為此,中國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來中辦理“一帶一路”事宜頒發簽證由十五日縮短到七天,從海上入境的由七天縮短到三天,有些急切的還可以當日申請當日頒發的優惠政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華留學的學生免學費提供住宿便利,為了推動開放的步伐開放市場,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促進文化交流,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領頭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演出,讓世界人民欣賞高水平的中國音樂文化,中國音樂學院舉辦“一帶一路”學術會議世界各國民族音樂在中國舞臺相聚,交流中增進感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召開“一帶一路”非中藝術交流活動,中國美術走進廣闊的非洲大地。“一帶一路”增強了中華民族自信感,充分提高了中國文化軟實力。
二、傳播中國文化的優秀平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
“一帶一路”的重大意義在于文化,“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著重宣傳中國文化實踐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曾經提出要以點帶面、從線到面,逐漸發展為全世界合作的規劃。為了促進對外文化交流,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了“一帶一路”工作領導小組,并印發了《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5]。依據文化與旅游部的文化發展行動計劃,海外文化中心積極推進對外文化交流,與當地人民真誠惠榮心連心地共享中國文化,擴大了中國影響力,其工作成果豐厚。
我國政府性對外傳播的起點是1988年建設的毛里求斯海外文化中心,截止到2018年底在海外設立的文化中心達37個,計劃到2020年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總數將達到50個,目標達成后我國對外交流全球性布局將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副局長鄭浩談到海外文化中心時說,它從“從蹣跚學步的稚童,到懵懂求知的少年,再到風華正茂的青壯年”[6]。中國文化中心在海外代表中國形象,有特色高品質文化,展現中國欣欣向榮精神面貌,思想價值觀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悠久的中國從祖先傳承下來本土優秀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文化彰顯獨有個性藝術魅力。
國家對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世人更加了解中國工作中海外中國中心肩負著重任。中國的外交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步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外交方面形成了新模式。加強了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頂層設計,以正確的義利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戰略基石。
三、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發展優化路徑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優化平臺,中國正跑步進入“一帶一路”時代,我國周邊國家眾多,接壤的鄰國就有十四個,加上不接壤的鄰國合計超過三十個。這些國家之間的差別巨大,
首先,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謀求文化共同興趣。文化活動是心與心的交流,是人民共同文化利益下真心享受世界文化財富,該擺脫舞獅子掛燈籠思維,尋求共享共事的文化事業。文化交流是柔性交流,“在外柔性交流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搭建展示和體驗并舉的綜合平臺”[7]。尋找交匯點提高文化傳播效率與質量,與當地文化機構進行深層次的合作,拓寬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半徑。
其次,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需要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傳播絲路精神。絲路故事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立足于傳統文化,創新性講好有意思有趣的故事,結合現代國際環境創新性地講好中國故事。文化中心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全方位大格局地創作新絲路故事,深刻的傳播經濟帶的內涵,中國文化中豐富基因,多維多層面地提高對外文化交流層次。
再次,探索“部省合作”共建海外文化中心模式。建立海外文化中心工作中“部省合作”式,根據國務院批復精神2012年4月由文化部、中央編辦、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正式印發《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發展規劃(2012-2020年)》的模式[8]。海外文化中心“部省合作”是國務院文化部與地方省市之間,就海外中國文化開展合作的創新機制。
四、結論
海外中國中心讓世人更加了解中國系列舉措重任,推動中國文化向世界展示大國良好形象的重要平臺。中國對世界人民是真誠溫暖而堅定的,承擔天下擔當。順利推進“一帶一路”必須重視“心通”,沿線國家和地區以打造命運共同體為遠大理想和目標,要求沿線地區人民以更加溝通的心態實現文化共存、價值共惠。
“一帶一路”是一條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道路,也是一條共贏之路,海外文化中心以文化來打好前戰,講絲路故事傳播絲路精神,文化交流心連心,為對外經濟交流打開一扇門。文化與經濟雙翼,協助中國翱翔于世界,以強大民族創造力來建構國際新秩序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馮并.“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179.
[2]陸韌,余華.南方路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的歷史進程[J].云南大學學報,2017(2):71.
[3]司馬遷.大宛列傳(史記卷116)[M].中華書局,1959:3166.
[4]趙磊.一帶一路中國的文明型崛起[M].中信出版集團,2016:1.
[5]芯源.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合作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同[J].中外文化交流,2018(9):13.
[6]宋佳烜.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三十年,恰是風華正茂[N].中國文化報,2019-1-28.
[7]任仲文主編,雒樹剛.《大國道路 讀懂十三五》[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272.
[8]金紅蓮.“部省合作”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J].人民論壇,2018(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