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豪
【摘 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是旅游業發展的新方向,也是迎合新興消費者的朝陽產業。這一發展方向與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本文在對南京江寧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用以借鑒南京江寧區鄉村旅游的發展。
【關鍵詞】江寧區;休閑農業;鄉村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225-02
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概念和關系
“休閑農業”一詞最早誕生于歐洲,詞組的拼寫是“Leisure agriculture”。[1]上個世紀末,休閑農業正式傳入中國。[2]休閑農業能夠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和諧發展,使基礎農業、農產品采集加工業和農業銷售服務行業形成一個新的經濟業態。[3]鄉村旅游是指發生在鄉村和自然環境中的旅游活動的總和,是以鄉野農村的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的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如今,中國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應用于旅游地建設時常常是合二為一的,兩者就如同并行的高速列車一般,帶動著農村地區經濟的茁壯成長。
二、江寧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江寧區生態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潛力。正是憑借著豐沃的農業自然資源和形式多樣的田園景觀,江寧區在開發休閑農業的時候得心應手,不僅要做受游客喜愛的休閑農業,更要做以生態保護為核心宗旨的休閑農業。江寧區在這方面的整體建設從零開始,從小到大,從單一物種到各種形式,呈現出令人滿意的局面。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如農家游,漁民游,溫泉游,采摘游等,越來越受到游客的歡迎。2018年,江寧區接待游客人數突破3000萬人次,旅游收入320億元,分別增長27.1%和22.56%。
三、江寧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價值
(一)增加江寧區政府財政收入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這兩條科學發展路徑的引入,無疑是江寧區產業融合和產業發展的最優選擇。這種發展路徑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必要條件,同時在經濟增長上的表現也十分卓越。近年來,江寧區的農業生態園產業運營得有聲有色,已逐步顯露出新經濟增長點的態勢。在江寧區眾多的鄉村旅游項目中,采摘花園是經濟效益最好的。因此江寧區考慮將各類農業園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項目,整合旅游資源,促進和相互促進農業園區等旅游項目,進一步完善江寧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結構。
(二)改變落后的農業產銷模式
在過去,消費者想要獲得一樣農產品,至少要經過農戶、批發商、零售店三個階段的傳遞。這個過程帶來的直觀結果是消費者需要支付比較高的費用才能購買到并不十分新鮮的農產品。另一方面,由于中間商的壓榨,農民本身獲得的利潤也相對較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引進,徹底解決了這個實際問題。通過旅游的大力推廣,游客即消費者可以親自來到農民的蔬菜大棚、采摘園內挑選自己滿意的農產品。這樣一來,消費者既能夠體驗農業生產的樂趣,又能夠得到新鮮的農產品。此外,農民也能得到實實在在的經濟優惠,二者實現雙贏局面。
(三)吸引農民回鄉就業或創業
現在的農村空心化現象非常嚴重,缺乏青壯年勞動力。究其原因在于農村經濟落后,缺乏商機,年輕人無法獲得良好的就業和創業空間,因此紛紛前往大城市奮斗。長此以往,農村出現了土地閑置、荒廢的現象。政府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村地區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如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已經成為江寧區農民返鄉就業和創業的不二選擇。這兩年,農民返鄉潮漸漸形成,農民在農業和旅游業上的收入顯著提高。江寧區的石塘人家旅游點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現實寫照。
四、江寧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存在問題
(一)產品規劃層面統籌不夠
江寧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主要是基于美麗鄉村標準的規劃和設計,旅游、文化等部門的規劃參與度不高,多規融合度不夠。
(二)旅游產品特色不鮮明
古村落、農業生態園的建設仍停留在“穿衣戴帽”的建筑外立面表現手法上,對各個時期的老民居千篇一律地刷白涂粉,徹底掩蓋、喪失了原有風貌,致使鄉村旅游點的產品特色趨于雷同,民居、民宿等建筑和設施的旅游元素和文化體驗感不高。江寧鄉村旅游的現狀問題同樣在于缺乏個性,千村一面。盡管休閑農業及相關附屬產業得到了大面積的發展,但是缺少文化屬性,沒有深挖當地農村的傳統文化,使一些帶有地區特色的東西得以推廣。這樣的壞處就在于難以給游客留下獨有而深刻的印象。
(三)專業化旅游接待人才的匱乏
一個經營有方的旅游點,一定有一支素質高、外形好、業務能力精良的專業化旅游接待隊伍。鄉村旅游在江寧區的發展速度之快,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江寧區卻忽視了旅游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和任用。沒人用、不會用、用不好這是江寧鄉村旅游管理所面臨的現實問題。
五、江寧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對策建議
(一)增強鄉村旅游體驗性;開發民宿集聚區
設置游客參與農業勞作、收割、采摘等活動,增強鄉村觀光游的體驗性。推陳出新,設計使游客沉浸其中的深度體驗項目,如推出“到江寧當一天瓜農” “當一天花農”“當一天漁夫”等項目,讓游客最大限度地與江寧本土居民接觸,體驗江寧本土生活;選取若干鄉村旅游點,開發民宿集聚區,打造不同風格的具有文化內涵的民宿集群。以政府為主導,邀請規劃單位進行合理規劃,優化“民宿”資源配置,將營造個性化,并且給游客帶來安全和舒適放在首位。進一步推動江寧民宿產業規模化、品牌化、規范化、品質化、效益化發展,打造山水民宿業態集群的新模式。
(二)改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
創新開發模式,力求項目差異化發展,以農業觀光升級、濕地休閑綜合發展、大地景觀營造、鄉村度假品牌打造為重點,實現江寧區農業旅游與鄉村休閑特色化、集群化發展。重視自然資源的利用,在山谷邊、湖水邊、稻田邊分別建設符合其自然特征的旅游項目,將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與農業發展現狀結合,因地制宜地開發鄉村休閑旅游產品,形成不同風格的鄉村風光和農事體驗產品。二是采用以政府為引導的鄉村旅游示范村、美麗鄉村示范村模式,創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百姓打造幸福家園。三是將鄉村旅游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大力扶持有特色的農家樂、提高休閑農莊的接待規模和接待質量,使游客零距離接觸農業的生產和采摘。通過三種不同模式,打造在全國具有較大品牌影響力的鄉村休閑旅游模式。
(三)推動農旅結合,積極深化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與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通過自主經營農家樂,開餐館、茶社、鄉村旅館,直接收入增加,或以出租房屋和參股形式,這些合理的舉措將使得農民可支配收入顯著提高,通過可觀的經濟收入,對農村離鄉的青壯年勞動力產生吸引力,促使其紛紛返鄉勞作,加速農村的發展,增加農村的活力和產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在“五朵金花”示范村建設過程中,建設的方向要與村莊環境整治相結合,提倡綠色經濟。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聚集地的建設要真正做到尊重自然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
參考文獻:
[1]趙毅.休閑農業發展的國際經驗極其現實操作[J].改革,2011,(7) : 96 -100.
[2]李梅,苗潤連.北京山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昌平區流村鎮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0,(1):206-208.
[3]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 2011-08-24) [2015 -05-20].http://www.gov.cn/gzdt /2011- 08 /24 /content1931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