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們提供新的,尤其是他們想不到的思考角度是一件很重要也非常有價值的事情,能夠啟發孩子進行自由探索,得到更多認知和理解。
今年驚蟄那天,我和我的朋友帶孩子們去戶外探訪。所謂“驚蟄”,就是指蟄伏過冬的動物感受到氣溫的上升,紛紛出來活動,其中包括青蛙和蟾蜍。所以,驚蟄那天,我們就帶孩子們去野外尋找蟾蜍了。
我想,孩子們平時在繪本中、電視上看到的青蛙比較多,對蟾蜍的了解比較少。所以就考慮要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引導孩子去認識和了解蟾蜍。
比較:發現不同,更要尋找相似之處
先把蟾蜍和青蛙做個比較,這在認知規律上,屬于從熟悉到陌生進行拓展。首先,找出這兩種動物的主要差異,比方說蟾蜍的個頭比青蛙要大,但是蟾蜍的行動速度比青蛙要緩慢。此外,蟾蜍的皮膚是疙疙瘩瘩的,而青蛙的皮膚很光滑。
通過看圖片和視頻,孩子們自己就能總結出這些差異,完成對蟾蜍的初步認知。不過,既然說是做比較,那么就要引導孩子不僅要注意它們的差異,還要看到它們的相似之處,這是個容易被忽略的思考角度。其實我們之所以會拿蟾蜍和青蛙做比較,就是因為它們總體而言比較相似,不會有人拿蟾蜍跟老虎做比較的。
通過這個引導,我想讓孩子們了解:當我們對事物進行比較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兩個角度——相似與不同。這樣,我們對事物的認識會更全面,也更豐富。
除了直接比較,還可以補充更多內容,比如蟾蜍和青蛙的相似點還包括,它們都可以用皮膚呼吸,尤其是在冬眠的時候,主要就是靠皮膚呼吸的。這類內容無法通過直接觀察獲得,也可以算是新角度下的拓展內容。
觀察:由個體延伸到生活環境
完成對蟾蜍的初步認識之后,我們可以去觀察蟾蜍的生活環境。蟾蜍跟青蛙一樣都是兩棲動物,所以它生活的環境里既有水塘,又有陸地。這又是一個新的角度,對不對?原本只是單獨觀察蟾蜍這種動物,現在把它們放到大環境里,就能跟生態系統聯系在一起。
那么,沿著這個方向,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去探索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
●環境,包括土壤、水、空氣等。
●生產者,主要就是綠色植物。它們通過光合作用,把能量轉化成動物包括我們人類可以利用的形態。看一看,蟾蜍生活的環境中,都有哪些植物?
●消費者,主要就是各種動物。想一想,蟾蜍吃什么?主要吃小蟲子。那小蟲子又吃什么呢?沿著這個問題,又可以發展出一個新的探索角度—畫出簡單的食物鏈。
●分解者,包括各種微生物。它們分解死去的植物、動物,讓能量重新進入生態循環。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找出所處環境中的各類生態元素,并放進圖畫里,還可以讓孩子制作一個生態球:在所探訪的自然環境里,采集生態系統中的各類元素,放進球形的透明玻璃容器里,把它們組織起來,構造一個微型生態系統。同時想一想,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各種元素都是如何起作用的?
引申:發掘背后的文化內核
我們還可以引入一些跟蟾蜍有關的詩詞,在誦讀中大家會發現:古人經常把蟾蜍跟月亮聯系在一起。這是為什么呢?這又是一個新的探索和理解蟾蜍的角度——從文化、神話傳說的角度來看蟾蜍。對生活在中國古代的人來說,這種動物意味著什么呢?
首先,這是因為月亮上的陰影看起來有點像蟾蜍和兔子,蟾蜍就是所謂金蟾,兔子就是所謂玉兔。那么,就可以找一張月亮上有陰影的照片,讓孩子們自己去觀察和想象哪一部分比較像蟾蜍?其實這是小孩子很喜歡玩的游戲,他們平時也會看天上的云朵,想象它的形狀像什么。
其次,蟾蜍還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有些關聯。在某個故事版本里,說嫦娥吃了不老藥,飛上了天。但是,在飛到月亮的那一刻,她就變成了一只蟾蜍。這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嫦娥為什么要吃不老藥?故事里又為什么要讓她變成蟾蜍?這些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其價值就在于為孩子再提供幾個新的思考角度,而不只是限于讓他們聽幾個現成的神話故事。
反思: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那天我的合作伙伴帶著孩子們抓到了一只胖胖的蟾蜍,放到了觀察瓶里,讓大家都可以近距離地仔細觀察它。當然,在活動結束后,我們又把這只蟾蜍放回了自然環境中。
在晚上總結、思考和討論的環節,很多孩子都談到了這項活動,覺得特別有意思。尤其是追逐和動手抓蟾蜍的過程,對孩子們來說都是非常新鮮的。然后,我就給大家提了一個新問題:可不可以嘗試轉換到蟾蜍的角度再想一想?
它剛剛冬眠醒來,從地底下鉆出來,待在水邊曬太陽,忽然跑來一群孩子,要抓它……它會有什么感受?雖然最后我們把它放回了原來的環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它應該受到了一些驚嚇,不理解自己究竟遇到了什么樣的情況吧!
我這樣一說,孩子們就活躍起來了。第一,當然是因為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蟾蜍,這個視角本身就很好玩。第二,也是因為這是孩子們從來沒想到過的角度,由此他們對“抓蟾蜍”這件事情的認知就擴展了,不再僅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
通過這個案例我想給大家講的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我一直在強調的:在引導孩子觀察、感受、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一件很重要也非常有價值的事情是為孩子們提供新的,尤其是他們想不到的思考角度。沿著這些角度,孩子們可以更自由地探索,得到更多的認知和理解。那么,怎么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 提前做功課
首先,我們作為家長或者老師,對所探究的課題要有比較多的了解。很多家長都跟我說,自己的知識面好像不夠,其實這并不是問題,比如在組織上述課程和活動之前,我對蟾蜍的了解也不多,但是可以通過閱讀、查找資料等途徑快速補充相關知識,只要稍微多做點功課,就能給到孩子們更好的引導。
● 掌握基本方法
其次,很重要的是我們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在蟾蜍的案例里,帶孩子做比較的時候,不僅要引導他們看到差異,也要看到相似之處。在觀察的時候,不僅看到蟾蜍本身,也看到它的生活環境;不僅看到眼前直接可見的,還可以補充其他資料,等等。這些角度和方法,其實在其他的探究課題中也同樣是有用的。只要掌握了基本方法,做拓展性的引導,就沒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難。
袁堅
文學博士、早教專家、潛水員、專欄作者,出版有《貓博士育兒筆記:換個方式愛孩子》,聯合翻譯繪本“神奇的世界”系列,創作“小狐貍卷卷”系列兒童故事、“山海經”系列海洋主題幻想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