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黎
了解創造力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是如何表現的,以及兒童與環境的具體互動連接點是什么,既可幫助我們呵護孩子本身具有的創造力萌芽,還能更有效地激發孩子發揮出更多的創造力。
我們已經知道了,創造力的發展是人和環境交互作用影響的結果。兒童時期是人類腦發育的關鍵期,此時大腦的體積、腦重增長最快,連接大腦的神經元的突觸也在迅速增長,孩子的各項能力以及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在這個階段快速提升。因此,兒童時期不僅是認知發展、人格塑造的關鍵期,同樣也是兒童創造力發展的關鍵階段。了解兒童創造力發展的里程碑,能讓父母更好地為孩子的創造力發展助力。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他還指出“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呼吁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以及肯定“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創造的能力”。可見,每個人在任何階段都是具有創造力的,兒童當然也是這樣。那么,兒童的創造力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兒童創造力是如何表現的?
成年人的創造活動是在創造主體的自我控制和意志努力下進行的。因此,成人的創造力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針對性,主要表現在某些特定的活動領域中。而兒童的創造力自發性強,針對性較弱,因此其創造力表現的活動及領域較成人而言更為廣泛。研究者認為兒童具備一種對任何事物都抱有“敏感”性,一種樂于接觸和了解新事物的“心向”的特點,這類似于我們平時所說的好奇心。兒童從感知覺的發展、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發展、語言的發展到社會適應性和自理能力的發展,在不斷地完成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因此創造力的火花也變得無處不在。這里我們主要從兒童的語言發展、繪畫和游戲等日常活動中的表現,告訴你如何去發現兒童潛在的創造能力。
兒童語言發展中的創造性表現
對于兒童而言,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新的東西,他們在模仿和創造中完成語言的學習。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是不斷與環境達到平衡的過程。那么兒童語言學習中的創造性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呢?讓我們從實際的例子中來認識。
孩子剛學習到“吃”這個詞時,一開始可能只是他在吃餅干的時候理解了這個行為是“吃”。然后,當你拿香蕉給他,也說“吃”的時候,他就知道要將“吃”這個字理解為“把東西放到嘴里咽下去”,于是這個圖式就儲存在了其認知的結構之中,并不斷發展為吃面包、吃雞蛋、吃藥等等,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創造性地使用“吃水”“吃牛奶”等詞,這個過程就是“同化”。而當他有一天聽到“吃虧”“吃驚”“吃掉一個棋子”等詞時,就知道“吃”這個詞還有更多新的含義,從而開始將他原來對“吃”的認知圖式進行修整,成為一個新的“吃”的認知圖式,這個過程就是“順應”。無論是同化的過程還是順應的過程,結束后都能達成一種暫時性的動態的“平衡”。
0~2歲的孩子,從咿咿呀呀會逐漸發展出只有養育者能夠理解的特定用語,即“嬰語(baby talk)”或“媽媽語(motherese)”,如有些孩子的一些特定發音“feifei”,只有家長才能理解那是要喝水的意思,這些獨創的發音或者詞匯,本身就是嬰幼兒創造力發展的體現。
3~6歲孩子在語言領域活動中的創造力表現為能夠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孩子首先是通過傾聽來模仿他人學習語言的,再根據自己掌握的語言單位和語言規則,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這就是創造力。例如,有的孩子一旦習得了“不高興”這個短語,通過一定的練習,很快就能學會運用這個短語造句,如“太陽今天不高興,所以不出來了”。美國著名創造力研究者倫科(Runco)認為,語言創造力是日常創造力表現的典范。
此外,兒童在繪本閱讀中也充滿了創造性的表現。斯摩格祖斯卡(Smogorzewska)采用了 “故事線索法(Storyline)”來激發和培養兒童的言語創造力。其研究發現,幼兒在閱讀繪本、故事,傾聽童謠和詩歌的過程中,能夠依據線索,積極發揮創造力,在大腦中創造出一幅幅相應的畫面,并大膽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而改編或續編故事結尾。
父母怎么做:
多和孩子說話,是最好的在語言中激發孩子創意的方法。也可以在親子共讀中和孩子一起創作故事—從父母給孩子講故事,到孩子自己理解故事,再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創作故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是教育者,而是陪伴者,把故事的構思權和表演權交給孩子,鼓勵孩子創作出不同的故事結局,你甚至可以在家里開一個情景劇場,孩子一定會感興趣。
兒童繪畫活動中的創造性表現
由于兒童的知識儲備較少,其創造力會更多地以藝術的形式(如繪畫和肢體動作)表現出來。比如在繪畫課上,一些孩子會將太陽公公的胡須畫得很長很長,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們在太陽公公的長胡須爬上滑下。再比如小班的孩子在畫太陽時,會在太陽上點許多小黑點,并且解釋說,“老師,這是芝麻。太陽公公喜歡吃芝麻。”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根據周圍環境中已有的物品,不斷地在構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并在繪畫活動中不斷體現,這就是兒童創造力的表現。
父母怎么做:
鼓勵孩子涂鴉。首先,打開孩子的五感,讓孩子認識到世界的多樣和色彩紛呈,父母多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去大自然中,觀察各種植物與動物的色彩和形狀,去看不同的風景。其次,在孩子繪畫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予鼓勵,不要有過多的限制,哪怕是孩子把蘋果畫成綠色的三角形,你也不要去干涉他,可以多請他講一講自己的畫,也許你會發現,那些“畫錯”的地方正是他創意的精彩表現。
兒童游戲中的創造性表現
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動最初總是在游戲中進行的,創造力的發展也同樣如此。兒童游戲的發展過程主要分為3個水平階段:感覺運動水平階段(0~2歲)、象征性水平階段(2~4歲)和規則性水平階段(4~6歲)。
0~2歲的兒童處于感覺運動的階段,其認知發展主要依靠簡單、機械重復的動作運動。此時他的游戲主要以感知運動性游戲為主,如大運動類游戲、用手的游戲、身體的游戲等,伴有象征性游戲的萌芽。在這個階段,孩子也會表現出相當的創造力,如在障礙跑的游戲之中,有的孩子不能手腳協調地站著彎腰穿過圈圈,就會創造性地采取爬或滾的方式通過。
2歲以后,兒童進入象征性游戲階段。象征性游戲包含著3個基本因素:第一是情景轉變,即兒童在假想的情景下做出一些象征性動作。研究者認為,象征性動作的發生是以兒童對于物體的關系的認知為前提的。第二是以物代物,即用一種東西代替另一種不在眼前的物體,并且能夠用被代物的名稱命名當前的代替物。第三是以人代人,即角色扮演,其心理結構十分復雜。孩子經常進行的“過家家”游戲,幾乎包含了象征性游戲的所有因素,可謂是象征性游戲的代表,在這類游戲中,孩子一方面表現著他們的創造力,另一方面也在鍛煉著他們的創造力。
4歲之后,兒童進入規則性游戲階段。此時兒童可以用語言、動作替代實物進行游戲,喜歡進行有一定難度的棋牌類和富有挑戰性的體育競賽類的規則游戲,并且還會創新規則進行游戲。
事實上,游戲活動貫穿了個體發展的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學齡前的游戲活動不僅可以滿足兒童的身心發展的需要,并且能促使他們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可以說,在游戲的過程中,兒童與環境實現了最大程度的互動,并不斷創造出新的心理機能。
父母怎么做:
讓孩子成為自己游戲世界真正的主人!首先,請父母不要著急“教”,學會觀察和琢磨如何在“跟隨”中引導,讓孩子主動帶領你進行他的游戲。所有的游戲都沒有固定玩法,只要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是開心的,感興趣的,就夠了!
兒童為什么更有創造性?
從孩子以上3個場景中,我們不難看出,兒童期的孩子正處于各項能力的飛速發展期,他們會充分運用現有的場景和所學的能力,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與成人相比,兒童的創造力顯得更加吸引人,他們的奇思妙想,會比成人多很多,這是為什么呢?
幼兒具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們常常會賦予無生命的物體以生命和感情,從而給孩子聯想、想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比如之前所舉的“太陽不高興”的例子,孩子會創造更多的機會來使用這個短語,將其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他自己和太陽會“不高興”,他的手、腳、嘴巴都會“不高興”,從而“不想洗手”“不想走路”“不想說話”等等。這其實是孩子遷移能力的一種表現。另外,孩子也會經常采用通感的創造性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如幼兒可以用不同的顏色去表達味道,用紅色代表辣、黃色代表酸、黑色代表苦……
幼兒期無意注意占主導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幼兒的注意特點是以無意注意為主,并伴隨有意注意的不斷發展。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和發散性注意相關。
有很多媽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并常常為此著急。其實,孩子這種看似漫不經心的狀態,是他在大量吸收周圍環境里的基本素材。比如說,孩子有時候會告訴你他去參觀了螞蟻王國,那是一個巨大的螞蟻星球,星球上有3個太陽,每個太陽上都有小星星在閃耀。聽到孩子說這些,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亂七八糟,這些事情之間有什么關系呀”?但此時此刻,千萬不要嘲笑孩子,孩子所說的這些看起來毫無關系的東西,其實正是他形成創造性想法的素材。這些素材一旦和特定的目標任務相結合,在集中注意的引導下,就能產生“把那些看上去不相關的事物結合起來,形成新穎的,有意義的事物”——即產出創造性行為。
有濃厚的好奇心和挑戰欲
對外界事物保持濃厚的好奇心和挑戰欲,是幼兒能持續不斷地表現出創造性行為的內部動力,是創造力不可缺少的條件。幼兒對這個世界有著狂熱的內在興趣和求知欲。在這種因興趣和求知欲激發的、強烈的內部動機驅使下,他們總有問不完的問題,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如,面對新鮮事物時幼兒總是喜歡問“這是什么?”“這是為什么?”有時甚至會一直重復地問到父母不耐煩了才終止。然而在這個不斷提問和回答的過程中,幼兒的大腦正進行著發散和聚合的創造性思維加工。
綜上可見,兒童是擁有創造性的個體,他們的創造力體現在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和遵循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為兒童提供創造的條件和環境,保護和激勵兒童的創造熱情,最大限度地促進其創造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