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蕊計劃”家庭·家教·家風講壇第二期“抗逆力:當代孩子不可或缺的能力”在首都圖書館開講。來自北京市家庭建設領域的專家學者、從業人員及關注家庭教育的家長等200余人參加。
什么是抗逆力?抗逆力培養對兒童的重要意義是什么?具有抗逆力的兒童有哪些特征?如何提升孩子的抗逆力?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抗逆力研究的先行者田國秀從個體和環境兩方面對家長進行了指導。
田教授介紹,抗逆力,是指個人面對危機或困境時,能夠做出積極應對和建設性處理行為的能力。抗逆力的核心因素在于復原,即重新回到壓力事件之前所具有的適應的、勝任的行為模式的能力。
每個孩子的抗逆力與生俱來,但抗逆力的強弱并非天注定,而是個體與其生活的環境發生作用的過程。家長可以從個體與環境兩個方面著手,有意識地提升孩子的抗逆力。
在個體方面,主要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別讓他們討厭失敗的自己。不少家長過于看重孩子的成敗,孩子表現 優異時給笑臉和夸贊,失敗了就只有批評和黑臉,對孩子的成功和失敗判若兩人的態度,在言傳身教之間,會讓孩子只喜歡成功的自己,無法面對失敗的自己,最終討厭自己,失去信心。
在環境方面,可分為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在微觀的家庭層面上,父母尤其要注意構建良性的家庭關系。父母關系和諧,家庭的三角關系才會保持穩定,孩子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并以理智的行動去處理人生的種種問題。中觀層面,其實我們在選擇好的社區、好的學校時,就已經在選擇好的環境;宏觀層面,社會要傳播“人都是有積極能量”的觀念,建立公平、公正、彼此善待的環境,并把孩子真正當成社會資源來看待。
培養抗逆力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孩子接受逆境,接受危機本身就是危險與機遇并存的觀念。有些家長對孩子關懷備至、事無巨細,恨不得以身代之,幫孩子掃除成長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這些過度干預的做法,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的成長機會,挫敗了孩子的自信心。
此外,田教授建議父母們與時俱進,不斷給自己充電,才能跟孩子有效對話,回應孩子的高層次需求。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指望別人肯定不行。在場家長們對此觀點紛紛表示贊同。“提升孩子的抗逆力著實重要,但首先要激發家長自身的抗逆力,與孩子共成長。”田教授如是說。
“新蕊計劃”家庭·家教·家風講壇由北京市婦聯、北京市教委主辦,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首都圖書館承辦,父母必讀雜志社協辦,自2018年11月舉辦首期以來,每季度都舉辦一場與家教主題相關的活動。截至目前,講壇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覆蓋,已為近萬名北京市民提供專題講座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