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杰 鄭若楠 吳向崇
摘 要:城市濱河景觀對城市生態系統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濱河景觀生態化設計是城市文明的縮影,生態性河道景觀不僅擔任著城市河流排污防澇的責任,同時也具有美化城市景觀環境的作用,保證城市濱河景觀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南京市外秦淮河副支景觀改造為研究基礎,遵循生態景觀設計原則與基本方法,結合南京外秦淮河副支景觀現狀問題從生態化設計角度出發,結合濱河景觀要素進行具體的生態設計與改造。以期為城市濱河景觀的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濱河 景觀設計 生態化設計
城市河流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濱水區中的濱河景觀蘊含著豐富的植物和豐富多樣生物。在以往的城市濱水區景觀建設中主要注重水利建設而忽略了濱水區生態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導致河道渠化、硬化,進而使城市河流水環境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以往的這種設計缺乏濱河景觀的生態性設計,不能夠保證濱河景觀生態性設計效果可持續性的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濱河景觀環境現狀質量已經無法滿足城市居民的使用。生態化設計在城市濱河景觀設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城市生態環境維護和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者認為生態化濱河景觀應具有豐富的生態景觀要素,健康的水系,生態化的駁岸,合理的植物配置,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小品與建筑,以及具有地域文化的歷史氣息。
一、城市濱河景觀研究范疇
城市濱河區域是指城市陸地區域與城市中的河流水體相連接的具有一定范圍的區域,其特點是水域與陸地共同構成環境的主要因素。濱河景觀區涵蓋了水域,陸域與水陸交錯區域的景觀要素,城市濱河景觀要素分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三個部分。主要是水體景觀,濱河綠地植物景觀,濱河護岸景觀,濱河道路,以及休閑濱河空間中的景觀建筑與設施這些組成了城市濱河區的景觀設計要素。
二、濱河景觀生態化設計
濱河景觀生態化設計是以生態學相關生態學設計原則和方法為指導,修復濱河景觀空間生態景觀,提升濱河空間的活力與吸引力,注重濱河景觀要素的生態化設計,營造豐富的濱河公共空間空間與優質的戶外活動空間,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城市名片作用的濱河景觀空間使之成為城市活力的核心場所。
1.生態、景觀、防洪等多功能兼顧。
濱河景觀生態化設計合理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解決城市濱河景觀線在面臨的問題,在滿足對河道防洪設計的的基礎之上要考慮城市河道景觀的生態化設計,以建立生態性,防洪性,美觀性等多功能兼顧的城市濱河景觀空間為目的,滿足城市居民生活與城市建設的多樣化需求。
2.以綠化為主,生態優先。
城市濱河景觀生態化設計主要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主要以景觀綠化種植為主,用過營造自然生態化的景觀植被群落,通過植物造景的的方式,優先選擇鄉土植物,耐水濕植物,同時運用天然的植物材料以及鋪裝材料營造生態護岸景觀,最終營造生態化具有自然趣味性的濱河景觀。
3.景觀與結合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濱河景觀與城市歷史文化相結合,挖掘地域特色,利用景觀設計手法融入到我人文景觀設計中,尊重歷史文脈延續的設計原則,對恢復和提高濱水景觀的活力,增強濱河景觀的地域性、文化性、趣味性以及生態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南京市外秦淮河景觀生態化設計
1.南京市外秦淮河背景概況。
外秦淮河副支位于南京市秦淮區北側,整條河流向為西北走向,范圍是從象房村泵站開始止于龍蟠中路,是連接秦淮河與內秦淮河的重要紐帶。河道整體外形似一輪新月,倒映在外秦淮河副支的河水中,該項目全長約 1.2 公里。
2.外秦淮河景觀存在問題分析。
外秦淮河副支主要位于秦淮區,是連接秦淮河與內秦淮河的重要紐帶,是秦淮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較為混亂的河道環境降低了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影響了城市環境的建設,南京市外秦淮河河道景觀設計仍存在許多問題
(1)濱河公開放共空間不足。河道兩岸部分公共空間緊促,河道景觀破舊雜亂, 幾乎沒有適宜居民日常使用的戶外空間。
(2)未能突出地域優勢。外秦淮河副支緊鄰夫子廟風景區 ,但是該區域與夫子廟在旅游資源上應該形成相互補充, 營造互為因借的良性互動關系,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
(3)河岸景觀偏硬質化,缺乏親水性。河岸兩側均為硬質化駁岸,缺乏親水平臺的設置,濱水道路由于設置不合理,使用率較低。
(4)河流兩岸的綠地植被雜亂無章,部分土壤裸露,易造成水土流失。
(5)外秦淮濱河植物乏當地特色,綠化帶雜亂無章,植物的層次單一,沒有色彩季相的變化。
(6)河道兩岸景觀單一,缺乏地域特色。
3.外秦淮河生態化設計原則。
(1)因地制宜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充分考慮外秦淮河的景觀綠化基礎、地理自然條件和歷史文化基礎, 以體現南京市地域文化特色為中心, 融合南京市秦淮河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適當原則鄉土植物的選擇。
(2)人性化原則。城市河流是一個城市重要的景觀組組成部分,同時也成為了城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城市居民是最主要的使用參與者,所以在城市河道景觀的設計中要以以人性化為主要原則,通過生態化的設計方式使河道景觀更加具有人性化,通俗化與生態化。通過設計各種親水設施、廣場、休息親水平臺、建筑小品等,滿足人們休閑的不同需求。讓人能更容易到達水邊,親近自然,同時也要考慮到親水設施的安全性,處處體現人性化設計原則。
(3)生態優先原則。外秦淮河景觀主要是通過傳統河道景觀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理論與生態設計理念的方法,對河道景觀進行生態設計,保持河流水質的健康,營造生態化駁岸,硬件正態化植物景觀,根據河道現狀與功能,重新構建符合河道地域生態特征的河道濱水景觀與河岸綠道生態系統。生態性河道是一種近自然的設計方式,主要是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現代人渴望追求自然,回歸自然的體現。
(4)景觀性多樣性原則。在滿足河道防洪功能的的前提下,設計的同時要結合河道兩岸特色景觀,營造靚麗的城市風景線,不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魅力,同時也可以幫助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從而豐富城市河道濱水空間景觀。
4.外秦淮河景觀設計總體構思與定位。
本設計主要是以生態學設計原則和方法為指導,體現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性與自然性,凸顯城市河道地域文化特色。依據要把外秦淮河副支打造為生態秦淮,人文秦淮,風景秦淮的設計目標,本設計以 “以景靚岸,生態建設,文化長廊” 為設計總體構思。根據河道存在的主要問題,考慮防洪、雨水收集處理、堤岸改造、水質改善、沿岸景觀等統籌設計,提出河道綠化設計的主要理念為 “安全、生態、環保、自然、宜居、和諧”,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融入河道兩岸的歷史文脈,從河與岸,河與人,河與城,河與文化的設計角度出發,融入多元、生態、活力、和休閑這四種元素,打造一個、生態、綠色、健康、休閑,人文為一體的生態性城市濱河景觀帶。
5.外秦淮河生態化設計內容與方法。
(1)濱河生態護岸設計。生態護岸的設計區別于傳統的水利工程形式的防洪護岸,在保證其防洪功能的基礎上,融入生態化的設計理念,營造生態護岸景觀,使其能夠增強水體凈化能力。在確保河流護岸的防洪安全的同時能夠保證濱河景觀環境的生態性與可持續發展。因此濱水景觀生態化設計中生態護岸景觀的營造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南京外秦淮河副支流經能靜城市中心位置區域,周圍建筑相對密集,主要以生活居民區為主。外秦淮河副支現存河道主要是以硬質防洪堤岸,在河流環形式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外秦淮河副支側河岸西側為軟質駁岸,因此對于此部分未硬質化得駁岸采用生態駁岸的設計方法,外秦淮河副支護岸景觀改造主要是基于硬質駁岸和自然駁岸的現狀基礎上進行相應的生態化設計。
外秦淮河副支位于城市中心區域,周邊為居民有房用地,河流價位寬闊,河流東側主要是硬質河岸,河流的親水性較差,河流兩岸景觀公共空間狹窄擁簇。無法滿足市民的使用,河岸景觀單一,且河流內沒有為水生動植物提供自然生境,河流自然凈化能力差。
外秦淮河副支河流護岸現狀主要實在硬質鋪裝的基礎上上運用生態化設計的方式通過在種植攀援植物,進行立體綠化以及采用立體栽植技術,增加河道景觀綠化帶。在河流親水性的設計上通過隔斷的方式將河岸改造為多臺階形式,通過層層親水平臺增加河流與護岸平臺的交流互動,同時也增強了游人的親水性。
在河流生態護岸設計的同時增加親水平臺邊緣設計,可通過立體栽植技術,進行河岸的軟化。種植一些水生植物,在河邊放置一些碎石等為河流中的動植物提供健康的生境。同時也可以采用生物浮床設計方法種植水生植物,不僅能夠凈化河流水質同時也可以豐富河流景觀效果。
在河流西側主要是以自然緩坡為主的駁岸。主要位于秦淮河象房村段,周邊是扇骨里居民小區,駁岸自然高差加大,濱河道路無法貫通,土壤裸露嚴重,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存在安全隱患,河流駁岸缺乏親水性,河流水系自凈力較差。根據河岸兩側空間的大小,選取不同形式的生態護岸形式。在進行生態駁岸改造前首先要解決的是高差問題。通過降坡的方式緩和與扇骨里小區的地形高差,通過層層臺階設置來解決高差問題,與降低突破,同時營造濱河綠地景觀,營造濱水活動空間,滿足居民的公共空間的需求。
河流在城市中擔任著重要的防洪功能,不能采用河流線有的自然式原型駁岸,這種類型的駁岸設計雖然具有生態性,但是河流護岸基地不夠堅固,防洪能力較差。采用抗洪較好的剛性生態駁岸,剛性生態駁岸主要是采用剛性材料,如石塊,混凝土塊磚,石籠等構成,在建造時使用干砌的方式,并且留出一定的空隙,有利于河流域與河岸得互動交流,有利于濱河水生植物的種植于生長,隨著植物的成長,濱河駁岸呈現近自然狀態的景觀效果。
(2)濱河植物景觀生態化設計。根據外秦淮河副支河流區域段的植被現狀分析,對河流兩岸的灌木、小喬木進行自然植被恢復與生態設計。通過整理與修復濱河綠地上雜亂的植被景觀,保護鄉土植物和原生性植物種群。根據濱河區域不同的水濕條件,土壤條件等情況對植物群落進行合理配置和生態性恢復,建立植被與生態環境水分條件等相適應的生態植物群落的生態關系。營造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觀群落,為濱水生物提供繁衍棲息的優質生態環境。根據植物種類的不同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喜光,速生的喬木種植宜稀疏,喜陰濕、生長緩慢的樹種宜密植。同時,利用植物四季色彩的變化,豐富的植物群落季相景觀。外秦淮河河道景觀在綠化種類上,發展豐富的、多層次的綠化體系,綠化系統中采用樹、花、草并茂,增強河道綠化空間的層次感,成為完整連續的景觀綠廊。喬木擇常綠落葉相互搭配。外秦淮河河道周邊植物景觀在季相上通過植物的不同季相,不同季節性及不同色彩植物的搭配增強視覺沖擊力。
(3)濱河道路生態化設計。外秦淮河河道道路景觀設計中主要遵循自然樸素,生態的設計理念;外秦淮河河道景觀道路主要功能是休閑漫步為主。河道景觀道路生態設計主要體現在生態性透水鋪裝的設計;透水鋪裝是一種能夠利用雨水資源還原地下水,減少地表徑流的環境友好型地面鋪裝材料。與傳統路面材料相比較,透水路面材料作為一種新型的環保、生態型道路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性,透氣性。可使雨水迅速滲入地下,補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濕度。通過將濱水步道打造成為一個系統性的海綿體,通過設置植草溝,營建下凹的濱水綠地,通過微地形的營造,更好地實現雨水的儲存與地表徑流的補給,減輕城市排水和防洪的壓力。
(4)濱河景觀建筑及設施生態化設計。為了滿足城市居民對濱河空間休閑娛樂的場所需求,在進行景觀設計的是要注重考慮河道兩側的公共空間的設計,在河道周邊布置類似公園的場所,景觀建筑與景觀設施主要采用新中式的設計風格,材料的選擇以經濟適用,質樸為原則。在景觀節點處增加小廣場和生態廊亭為周圍居民提供安全行的親水活動空間。使用生態綠色環保材料可利用。采用天然材料運用到景觀設施小品的設計中,盡量能就地取材,用鄉土材料,會給人親切,自然的感覺。能夠更好的展示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結語
生態性濱河景觀與城市景觀的相互融合有利于美化城市整體環境、增加城市河流的生命力。使城市河道成為人們積極參與和互動體驗的城市開放空間。生態性濱水景觀在解決污水排放治理問題的前提下以景觀設計學為原則。以生態學理念為基礎,打造自然形態的河岸線,應在生態性濱河護岸,采用生態性鋪裝與環保材料,合理搭配植物,融合城市歷史文脈,才能夠讓城市河道富有生命力,城市居民更加有具有活力,最終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設計目標。將秦淮河副支本身的自然形態與城市的人工環境相結合,形成生態綠色的濱河景觀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京婧.初探生態視角下的河道景觀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4(2) : 66.
[2]許一駒.生態護岸技術的應用實踐[J]. 治淮, 2014(10):26-27.
[3]常保德.城市河道生態建設與治理探討[J].資源與管理,2011,5:378-379.
[4]俞孔堅.城市河道及濱水地帶的“整治”與“美化”[J].現代城市研究,2003(5):12.
[5]曹加杰, 阮宏華. 受損水生生態系統中水生植物生態修復研究進展[J].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2013, 33(11): 125-129.
[6]張國忠.城市河道生態駁岸設計研究 [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8(5).
[7]許大為,隋曉冬.城市河道生態景觀規劃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11(5):35-36.
[8]劉達, 肖飛. 對水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城市中小河流治理的幾點思考[J]. 水利發展研究, 2015(11):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