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膳
摘 要:日本浮世繪以描繪民俗生活和自然風光為主要內容并以版畫的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是日本江戶時代特有的繪畫形式。同時它被許多西方畫家相繼模仿,對歐洲繪畫有著重要意義,也對近現代西方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本文就以美國印象主義畫家惠斯勒的作品為例,闡述了浮世繪的產生與發展以及對西方藝術的影響,分析了惠斯勒作品中的東方元素和惠斯勒作品中的藝術表現手法。歐洲繪畫受到日本美術的巨大的影響,惠斯勒的藝術活動也對日本主義席卷歐洲的熱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鍵詞:浮世繪 惠斯勒 歐洲繪畫
一、日本浮世繪的產生發展以及對西方藝術的影響
“浮世繪”一詞最早出現于1681年發行的俳諧書《各種各樣的草》中。“可解讀為‘虛浮世界的繪畫,即過眼云煙和瞬間歡樂的繪畫,在江戶時代以江戶市民階層為基礎而發展的風俗畫。”日語中“浮世”一詞在古代原為“憂世”,“浮世”一詞是日本佛教概念中對凈土的向往,后來隨著佛教理念的世俗化,“憂世”被輕松明快的“浮世”所取代。“浮世”一詞更加貼切近代市民厭世的精神世界。
浮世繪版畫發端于17世紀日本江戶時代。19世紀中期,由于日本與歐洲商業貿易的頻繁往來,大量日本藝術品開始傳入歐洲,當時正值巴洛克風格與羅可可風格興盛時期,日本藝術品作為裝飾品開始出現在人們家中。19世紀后期,歐洲向日本進的茶葉包裝上就印有浮世繪版畫的圖案,由此便向西方傳播了日本美術。單調而明快的色彩和平面化的造型使得歐洲畫家有了一種全新的觀察和認識視角,也使西方人體會到一種全新的審美趣味。浮世繪版畫可謂是反映鮮活日本的一面鏡子,運用了新的技法和樣式,描繪了不斷變化的現實社會的流行時尚與人們的欲望。
日本浮世繪獨具特色的風格和特征,對西方藝術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繪畫方面,“印象派畫家嘆美這東洋的不可思議的表現,就研究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喜多川歌磨的作品,大受其暗示。”馬奈對平面化的追求、莫奈作品中的裝飾性趣味、德加對形體的大膽剪裁、勞特累克的設計感,還有梵高對浮世繪強烈而鮮亮的色彩充滿了向往并臨摹了歌川廣重《名所江戶百景》系列中的兩幅,分別是依據《大橋暴雨》所作的《雨中大橋》和依據《龜戶梅屋鋪》所作的《開花的梅樹》,以及《藝術的日本》封面上被左右顛倒印刷的溪齋英泉的《花魁》。在音樂方面,古典音樂的印象派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創作的交響樂《海》就是受到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的啟發。日本主義席卷歐洲,對歐洲繪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世紀后期,如惠斯勒、馬奈、德加、勞特累克、高更、梵高和畢加索等許多西方畫家的藝術創作都受到浮世繪的啟發。透明鮮亮的色彩、非對稱性的構圖、平面化的裝飾以及取材日常生活的態度和對大自然的崇拜等等。浮世繪不僅對西方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的繪畫運動起著推動作用,同時也對西方文化的發展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惠斯勒作品中的浮世繪印記
惠斯勒是19世紀美國印象主義畫家,他出生于美國,在法國接受了現實主義風格并結識了法國印象派畫家,藝術活動開展于倫敦。惠斯勒既不放棄傳統,也不拘泥于傳統,在藝術創作中追求技法與效果的革新。同時,他對日本浮世繪特有的藝術形式也深感興趣。“他最初在銅版畫中就吸取日本美術的構圖特點,早在1861年他在作品《平底舟》中所采用的不均衡構圖就已經出現了浮世繪風景畫的痕跡。”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惠斯勒熱衷于在畫面中描繪與日本有關的物品。最具日本特色的和服、瓷器、團扇等物品開始大量出現在他的作品中,畫面的顏色也開始轉向華麗豐富,具有強烈的裝飾性特征。“他于1864年完成的《玫瑰色與銀白色:來自瓷器之國的公主》中,畫面中可以看到一位西方女子手持團扇,身穿和服,身后是繪有東方圖案的屏風,畫面整體都充滿了東方元素,這也充分體現了他對日本乃至東方藝術的喜愛。”1864年惠斯勒完成的作品《肉色與綠色的變奏曲:陽臺》,畫面中身穿和服的四位女子,有的站著眺望遠處風景,有的坐著手持東方樂器,與三味線有幾分相似之處,人物形態各異,畫面十分具有東方韻味。
惠斯勒于1871年創作的《畫家母親的肖像》是他的重要作品,這幅畫就明顯含有日本浮世繪的痕跡,也代表了畫家的繪畫風格。“畫中畫家的母親側坐在室內的椅子上,母親的肩上圍有白色的紗巾,手上握著白色的手帕,特別是母親穿的黑色衣裙與座椅連成一體。墻壁和地板采用大面積的黑色,與黑色的衣裙和窗簾形成一種和諧的對比,窗簾上的碎花,產生了一種視覺上的跳躍,與頭上、脖子上、手上的白色,以及墻上的白色畫面又產生了一種呼應關系,”使畫面變得生動有趣。畫家將自己對日本浮世繪藝術的認識與感受融入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在構圖上,畫面中的窗簾,母親的衣裙等一些瑣碎的東西都已經退到次要的位置和關系當中,反而使得畫面的白色部分在深色的襯托下,變得清晰明亮。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同時以裝飾性為主的畫面顯示出一種意境之美。
還有1870年惠斯勒創作的風景畫《藍色與金色的夜曲:巴特西老橋》在構圖上也模仿了浮世繪的樣式,作品中有類似于歌川廣重《江戶百景》的優雅氣氛。在作品《藍色與金色的夜曲:巴特西老橋》中夸張的描繪了巴特西老橋的形態,橋的剪影在藍色夜空的襯托下與岸邊的城市夜景遙相呼應,金色的煙火猶如夜空中明亮的繁星一樣閃閃發光,畫面的造型和線條都與歌川廣重《江戶百景》中的一幅《京橋竹岸》有一脈相承之處,畫面具有典型的抒情風格。惠斯勒運用日本浮世繪風景畫的方法描繪了泰晤士河的夜景,也充分說明了歌川廣重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三、惠斯勒作品中的藝術表現手法
惠斯勒在作品《第二號白色交響曲:白衣少女》中采用了不均等的構圖,白衣少女站在畫面的左邊,畫面中的少女一部分身體被畫面的邊緣切斷,畫面中壁爐爐臺的位置及后方鏡子里的分割線等相應物件細節的巧妙安排無一不體現出了他對日本浮世繪構圖法的運用和借鑒。惠斯勒對畫面的精心構圖和巧妙構思也更加豐富和完善了他的藝術作品,同時凸顯了日本浮世繪一種獨特的形式美。“在日本,不對稱性不僅很好,而且變成了美的規范。” “以浮世繪版畫為代表的日本美術,在樣式上首推非對稱性構圖。非對稱性的概念不是所謂的不和諧的不均衡,而是要在整體上達到某種統一,進而達到高度的和諧。”非對稱的構圖是日本美術的魅力所在,這也體現了日本人的與自然觀相關的獨特審美意識。
惠斯勒在藝術創作中明顯也帶有著部分對平面化與裝飾性的傾向,尤以其作品《第二號白色交響曲:白衣少女》表現最為明顯。該作品中就顯露出了富有平面化與裝飾性的繪畫樣式。惠普勒的藝術風格也因他對浮世繪版畫的探索的加深也逐漸趨于雅致、簡潔、成熟和穩定。在作品《灰與黑的組合二號:托馬斯·卡萊爾像》中也明顯的看出具有平面化的傾向。莫里斯·德尼是“納比派”中的一員,他對于日本美術就報以十分熱衷的態度,他曾經給繪畫的本質做出了如下的定義:“任何繪畫從根本上來說,都是被按照一定方式組合起來的色彩覆蓋的平面。”由此體現了日本的繪畫帶有強烈的裝飾性特征,日本美術的造型觀念是強力的靈感之源。“日本浮世繪中所具有的強烈裝飾性或許就是源于日本人愛美的生活情趣和喜好裝飾一切生活物品的審美習慣。”左右非對稱性、樣式化、色彩豐富是日本美術在變現手法上的三個要點,這也使一直接觸傳統繪畫的西方畫家對日本美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惠斯勒非常重視色彩的搭配和色調的關系。色彩和色調組合安排的重要性在他的作品《灰與黑的組合一號:畫家的母親》體現的尤為明顯。作品中畫家母親側坐在整副畫面右側,畫面的中心是母親身穿的黑色長裙,畫面中左側那塊黑色窗簾與母親身上的黑色長裙交相呼應,在這泛黑的沉色中星星點點的白色花紋點綴在窗簾上給人一種打破沉悶的感覺,同時也與母親頭上的白色絲巾和墻上的白色畫框相呼應,黑灰色和白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整個色調既沉穩又有強烈對比,色彩既和諧又有層次對比,營造出一個神秘的氛圍。同樣浮世繪畫師也十分注重色彩的變化,不僅華麗而且素雅,十分具有情趣。“浮世繪畫師對色彩的運用并不局限于追求真實再現客觀自然,而是通過仔細觀察自然然后根據主觀印象將自然色彩進行大膽概括和變化。”畫面色彩多選用白色、綠色、黃色、藍色等原色平涂,同時使用不同的色塊進行簡單的搭配,從而讓整體畫面形成了一種素雅明凈的裝飾風格。
結語
浮世繪版畫作為日本美術的代表,充分體現了日本民族的精神性和獨特的審美觀念,在世界美術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日本的美術給與了西方的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來對世界的藝術性質有了新的啟示,從整體上促進了西方的藝術趣味、審美特質、和表現手法的變革,打破了西方美術自文藝復興以來日趨完善的透視原理和明暗體系,對西方現代美術的發展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浮世繪版畫促進了東西方藝術思想的交流與融合,充分證明了西方對于東方文化的認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髓對提高本民族的藝術文化具有極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
注釋:
張夫也.日本美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豐子愷.美的情緒:西洋畫派十二講[M].北京日報出版社,2018.
潘力.浮世繪[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孫思雨,鄒碧瑩.惠斯勒繪畫作品中的東方元素[M].載自《西方美術研究》.
劉淳.西方油畫名作100講[M].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武云霞.日本建筑之道[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7.
劉霞.論日本浮世繪對惠斯勒繪畫的影響[M].載自渤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劉盛楠.浮世繪審美特征研究[M].載自中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