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霞
(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該地區位于隆壽山向斜中東剖面南翼,褶皺斷裂發育。主要次生褶皺為洪泉向斜、漢木山向斜、榆樹溝-紋狀脊向斜和東大山背斜。該斷層以北西向走向逆沖為主,逆沖規模較大,并伴有許多派生斷層。平面推理的走向主要為北東向,少量為北西向,一般規模不大。斷裂構造多期活動疊加明顯。
區域火成巖較發育,多呈巖基或巖株產出,均屬加里東期產物。其空間展布受走向逆斷層控制。巖性主要為二長花崗巖、石英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超基性巖等。另外,在龍首山群地層[1]中偉晶花崗巖脈或巖墻較為發育,鐵礦的局部富集和圍巖蝕變可能與之有關。東大山鐵礦位于阿拉善元古宙銅、鎳、鐵、鉛鋅、螢石礦成礦帶中的龍首山鎳、銅、鈷、鉑族、鉛鋅、鐵、錳、磷、鈾成礦帶上,區內具典型的礦床有金川銅鎳礦床[2,3]、東大山鐵礦、馬房子溝磷礦區等。
礦區所見地層以新太古—早元古代龍首山群為主,次為震旦系韓母山群及第四系。
(1)第四系(Q)。分布于礦區內低凹處、平緩山坡上及溝谷中,主要為沖洪積層、殘坡積層,由礫石、砂及黃土組成,厚0~5米,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2)震旦系韓母山群(ZH)。分布于礦區東部,不整合于龍首山群之上,厚度大于80米,由白云巖夾白云質灰巖、絹云母千枚巖組成。
(3)新太古—早元古代龍首山群(ArPtL)。該區分布廣泛,由絹云母石英片巖、白云巖、花崗巖混合巖、混合片麻巖、片巖和帶狀混合巖組成,厚度超過750米。后三者相互交織,不能分開。它們是主要的含礦地層。①絹云母石英片巖:灰綠色,花崗鱗片變晶結構,片狀構造,由石英、絹云母及少許黑云母、長石、綠泥石等組成。②白云巖:白色,中—粗粒花崗變晶結構,塊狀,厚層狀構造,由白云石及少量方解石、蛇紋石、絹云母、石墨等組成。③花崗混合巖:肉紅色,花崗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局部具條帶狀構造,由長石、石英、黑云母及少許角閃石、綠泥石等組成。由于混合巖化強烈,脈體與基體已無法區分。④混合巖化片麻巖:灰—灰綠色,鱗片花崗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由長石、石英、次為黑云母、絹云母及少許綠泥石、角閃石等組成。⑤混合巖化片巖:灰褐—灰綠色,鱗片花崗變晶結構,片狀構造,由石英、絹云母及少許長石、黑云母、綠泥石等組成。⑥條帶狀混合巖:灰—淺紅灰色,變余花崗結構的鱗片花崗變晶結構,條帶狀構造。脈體主要由石英、長石組成,基體主要由黑云母、石英、長石組成。
(1)褶皺。礦區位于東山背斜南翼,為單斜構造。地層向280~ 290°、西南、40 ~ 60°角一般,變化趨勢深。表面變形明顯,層間小褶皺發育良好。
(2)斷裂。①逆斷層:礦區內有逆斷層一條(F1),分布于礦區南西部絹云石英片巖中,長度大于740米。走向293°左右,傾向北東,傾角80°。該斷裂Ⅷ線垂直斷距達300米以上,在Ⅶ線以西對礦體礦壞較大。②性質不明斷層:礦區內有性質不明斷層一條(F2),分布于F1斷層北側白云巖內,長640米,走向293°左右,傾向南西,傾角70~75°。該斷層對礦體有一定的破壞作用。③正斷層:礦區內有正斷層三條(F3、F4、F5),其中F3及F4分布于礦區北東部,長分別為620、460米,走向分別為323°、340°,傾向北東,傾角70~80°。F5分布在礦區中部,長約40米,走向50°,傾向南東。上述三條斷層對礦體無影響。④平推斷層:礦區內有平推斷層23條,零星分布于礦區內,編號為F6~F28。一組走向為20~30°,另一組走向近南北,僅一條走向近東西。斷層長一般20~50米,最長350米。
(3)火成巖。礦區所見火成巖有斜長角閃巖、輝綠巖及偉晶花崗巖,呈巖脈或巖墻侵入于龍首山群地層中。①斜長角閃巖:暗綠色,花崗變晶結構,片狀構造,主要由角閃石、斜長石,次為石英、黑云母及少許磁鐵礦、綠簾石等組成。該巖石有的為鐵礦體的直接圍巖,對礦體產生富集作用。②輝綠巖:灰綠色,輝綠結構,塊狀構造,由斜長石、輝石及少許磁鐵礦、綠泥石、石英、黑云母、碳酸鹽巖等組成。該巖石有的穿切礦體,對礦體產生切割破壞作用,但基本無位移,影響不大。③偉晶花崗巖:呈灰白—淺肉紅色,偉晶花崗結構,塊狀構造。由長石、石英及少許黑云母、輝石、角閃石、綠泥石,微量碳酸鹽巖組成。該偉晶花崗巖是礦區最晚一期巖漿活動產物,有的斜切礦體,有的順礦層與圍巖界線侵入,構成礦體的直接圍巖。
(1)含礦圍巖及礦化帶特征。東大山鐵礦產于新元古代-早元古代龍首山群混合片麻巖、片巖和帶狀混合巖。礦體與圍巖接觸一致。礦體上下壁緊鄰圍巖為斜長石角閃巖或偉晶巖花崗巖和黑云母片巖,混合片麻巖、片巖和帶狀混合巖除外。近礦變質巖常含有較多的磁鐵礦、黃鐵礦或黑云母和角閃石。偉晶花崗巖通常具有浸染性、脈狀磁鐵礦、黃鐵礦化或含鐵礦。
含礦帶整體擴展,北-南東帶Ⅶ西南,西Ⅲ線東近東西向,飛機是一個“S”形,凸點)。礦石帶長約2200米,厚50 ~ 250米。主要含礦層Ⅰ、Ⅱ、Ⅲ、Ⅳ縫。Ⅱ礦石層最穩定,最長的擴展,包括四個不連續礦體(1、2、3,ⅡⅡⅡⅡ4礦體),其他零星的礦體分布沿縫附近。
(2)礦體規模、形態及產狀。30多個標記大小礦體的礦,參與礦體的儲量計算是29日,數量分別為Ⅰ1、2、1,ⅡⅡⅠ、4、2、3,ⅡⅡⅢ、Ⅳ,。其中1、2、3、ⅢⅡⅡⅡ,Ⅳ五主要礦體,占總儲量的75%。—和—為10個盲礦體,大部分埋在1965米以下,礦體頂部垂直深度距地表100多米。礦體呈層狀、透鏡狀、扁豆狀和莢狀。沿走向和傾角觀察到分枝、復合和分叉點淬火、膨脹和收縮現象。偉晶花崗巖的侵入和小構造的影響使礦體形態復雜化。礦體產狀與圍巖基本一致。總體向北,傾向南茜,角度30°~ 50°。礦體的一部分或同一礦體的不同部位,向西-南或近東-西,向南-東或南。礦體的傾角從地表逐漸減小。
主礦體長360~700米,控制最大斜深402~670米,一般厚2~8米,最厚33.53米。⑨號盲礦體分布在Ⅱ—Ⅳ線間,埋深在1900米標高以下,距地表100余米,控制長度236米,推測長度336米,最大延深250米左右,厚5.02~5.41米,最厚10.91米。⑩號盲礦體分布在0—Ⅱ線間,埋深在2000米標高以下,距地表近80米。其他次要礦體長數十米至300余米,延深近于長度或略大于長度,厚1.5~2.5米,最厚11.87米。各主要礦體規模、形態及產狀詳見表1。
(3)礦石類型及特征。礦石劃分為石英磁鐵礦、黑云母石英磁鐵礦、重晶石磁鐵礦、角閃石磁鐵礦四種自然類型,以前兩種類型為主,占90%以上。
該礦氧化程度較弱,除地表為少許混合礦石外,其他全為原生礦石。

表1 各主礦體規模、形態及產狀統計表
東大山鐵礦產于新太古—早元古代龍首山群[4,5]沉積變質的粘土質、半粘土質巖石內。接近礦體時的圍巖粘土質、鈣質含量增高。礦體呈似層狀、透鏡狀、扁豆狀,沿一定層位和圍巖整合產出,接觸界線清楚。圍巖也含鐵質并在近礦處鐵質含量增高。礦石具互層和層狀構造。礦石物質成分簡單并含有較多黃鐵礦。據此鐵是在還原環境沉積生成。鐵礦沉積后,偉晶花崗巖貫入(多順層,同化作用小)破壞了礦體,增加了礦體的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