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山東 濟南,250014)
礦區位于沂水縣城西南約30km,北距沂水縣至蒙陰縣公路約8km,東距沂水縣至沂南縣公路25km,行政區劃隸屬于沂水縣院東頭鄉管轄[1,2]。

圖1 交通位置圖
普查區位于中朝準地臺(Ⅰ)魯西斷隆(Ⅱ)東南邊部的魯中隆塊(Ⅲ),Ⅳ、Ⅴ級構造單元分屬泰山—沂山隆起及沂水凸起,地層情況比較簡單,地層、巖漿巖、斷裂構造都有發育。
晚太古代泰山巖群柳杭組區內廣泛分布,主要巖性為斜長角閃巖、變質礫巖,夾有磁鐵石英巖,為主要賦礦層位。巖層傾向西南,傾角49°~72°。變質程度達角閃巖相,礦體呈似層狀,與圍巖為整合接觸,兩者界線清楚;古生代寒武系長清群李官組出露于礦區南部和西北角,巖性以砂巖為主,與下伏泰山巖群柳杭組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古生代寒武系長清群朱砂洞組僅出露于礦區西北角,巖性為下灰巖段的灰巖和余糧村段的肝紫色砂質頁巖;第四系沂河組為現代河流中的沉積物,巖性為灰黃色含礫混粒砂、礫石堆積物,礫石成分復雜,粒級不等,分布在礦區的河流河床和河漫灘。
礦區內構造主要為斷裂,礦區北東角有兩條近東西向斷裂,斷裂長120m左右,寬2~3m,巖性主要表現為碎裂巖,斷裂性質未查明。
礦區出露巖漿巖為古元古代呂梁期傲徠山超單元松山單元,巖性為中粒二長花崗巖,分布在礦區的東部和西部。
上巖峪礦區鐵礦共發現礦體7個,其中Ⅴ、Ⅵ、Ⅶ號礦體為區內主要礦體。3個礦體均呈似層狀分布在柳杭組變質地層內,兩者產狀近一致,與圍巖界線清楚,礦體頂底板皆為斜長角閃巖。
Ⅴ號礦體分布在測區西部,主要位于第100勘探線和第108勘探線之間,礦體總體走向為160°,傾向218°~250°,傾角46°~49°。礦體沿走向長234m,其中工程控制184m,控制的最大延伸長度約35m。礦體已控制部分真厚度在1.09~4.32m之間,平均2.21m,厚度變化系數為59.13%,厚度變化屬較穩定型礦體。礦體14件單樣樣品TFe品位在21.60~48.68%之間,單工程TFe最低品位為22.68%,礦體TFe平均品位為31.32%,其品位變化系數為27.74%,礦化均勻。其賦存海拔標高在216~260m之間。礦體賦存于斜長角閃巖中,呈似層狀,地表形態為中部向南西稍微凸起的弧形。礦體由6個工程控制,工程間距50×30m。
Ⅵ號礦體分布在測區中南部,主要位于第200勘探線和第202勘探線之間,礦體走向160°,傾向250°,傾角64°~70°。礦體沿走向長100m,其中工程控制50m,控制的最大延伸約13m。礦體已控制部分真厚度在1.85~2.99m之間,平均2.41m,厚度變化系數為19.53%,厚度變化屬穩定型礦體。礦體10件單樣樣品TFe品位在23.91~35.02%之間,單工程TFe最低品位為25.66%,礦體TFe平均品位為27.64%,其品位變化系數為12.59%,礦化均勻。其賦存海拔在239~297之間。礦體賦存于斜長角閃巖中。 呈似層狀,地表形態呈直線型延伸。該礦體由4個工程控制,工程間距50×10~15m。
Ⅶ號礦體分布在測區中南部,主要位于第200勘探線和第202勘探線之間,礦體走向160°,傾向250°,傾角70°~74°。礦體沿走向長100m,其中工程控制50m,控制的最大延伸約15m。礦體已控制部分真厚度在3.25~3.74m之間,平均3.38m,厚度變化系數為6.67%,厚度變化屬穩定型礦體。礦體12件單樣樣品TFe品位在24.87~30.90%之間,單工程TFe最低品位為27.49%,礦體TFe平均品位為27.68%,其品位變化系數為6.24%,礦化均勻。其賦存海拔在245~299m之間,礦體賦存于斜長角閃巖中,呈似層狀,地表形態呈直線型延伸。該礦體由4個工程控制,工程間距50×15m。
礦物成分分為礦石礦物和脈石礦脈兩大類。礦石礦物以磁鐵礦為主。磁鐵礦呈粒狀,多以粒狀集合體形式出現,粒徑一般在0.1~0.5mm之間,定向排列,與脈石礦物形成黑白相間的條帶狀構造。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含少量云母、角閃石。
礦石結構為細粒狀結構,主要表現為磁鐵礦以自形-變自形晶粒出現。礦石構造以條帶狀構造為主,主要表現為金屬礦物與脈石礦物相間排列構成條帶。礦石礦物條帶寬窄不一,一般小于6mm,局部磁鐵礦富集構成塊狀。
礦體的礦石類型單一,自然類型為石英巖型磁鐵礦石,工業類型屬低品位需選貧鐵礦。
根據該區的成礦地質條件和礦體本身的特點,認為該礦床為沉積變質型鐵礦床,主要依據有:①礦體產狀與圍巖片麻理產狀較為接近,界線清楚;②從礦石的結構構造看,礦石中金屬與脈石礦物定向排列,組成了黑白相間的條帶狀構造,與圍巖產狀基本一致;③從礦體產狀形態看,礦體受地層層位巖性控制比較明顯,所有礦體皆產于柳杭組變質巖中;④礦石中脈石礦物與圍巖成分變質程度類似,均具區域變質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