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龍朝
(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河北 唐山 063200)
光整機用于提高帶鋼板面質量,改善機械性能,控制粗糙度,因此,光整機的工作狀態直接決定帶鋼質量。而在帶鋼軋制過程中,光整機的振動會在帶鋼表面產生振紋,嚴重影響帶鋼質量,降低產品性能,降低經濟效益[1]。目前帶鋼過光整機產生振紋的情況非常普遍,已經是世界性的難題,嚴重困擾冷軋鍍鋅產品質量。對光整機振紋問題的研究,分析產生的主要原因,對提高帶鋼產品質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
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冷軋2230鍍鋅光整機在軋制帶鋼中產生有規律的連續振紋,本文對該光整機振紋問題進行實際測試,并且結合理論計算,尋找振紋產生的原因,提出改善振紋的方法。
經光整機軋制后,帶鋼表面產生明暗相間的條紋,條紋方向與帶鋼運動方向垂直。現場實際測量,帶鋼表面振紋有一下特性:

圖1 打磨后振紋圖
(1)振紋間距基本固定,平均間距大概為10-20mm。
(2)穩態軋制時軋制速度基本在90~140m/min左右。
(3)帶鋼出軋機后,通過肉眼觀察很難直接看到振紋,需通過油石打磨后才能隱約看到明暗相間的振紋(見圖1)。
采用DH5902型數據采集分析系統,對光整機4個軋輥及前后6跟輔助輥這些最有可能引起帶鋼振紋的位置布置振動傳感器,收集振動信號,分析各個傳感器振動信號的時域與頻域特征,尋找與振紋間距相對應的振動頻率。典型位置傳感器布置實物如圖2所示。
采用DH5902型數據采集分析系統,收集的異常振動信號如下:①入口防皺輥-傳動側,時域特征0.12g,頻率分布很集中,振動頻率集中在130Hz與260Hz左右,②入口防皺輥-操作側時域特征0.12g,頻率分布很集中,振動頻率集中在130Hz與260Hz左右,③出口防皺輥-傳動側時域特征0.12g,頻率分布較集中,④出口防皺輥-操作側時域特征0.16g,頻率分布很集中,振動頻率集中在100Hz與250Hz左右。

圖2 時域頻域圖
通過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幾點結論:
(1)由于光整機的軋制速度較低,因此所有的測試點振動幅值均不是很大,最大值也沒有超過一個重力加速度。
(2)按照振動幅值的大小進行排序,工作輥振動幅值最大,入、出口防皺輥次之,支撐輥、轉向輥與張力輥的振動幅值很小。
(3)除工作輥外,同一個輥子的傳動側與操作側的振動幅值與頻率分布特征基本相同。
(4)上工作輥傳動側振動幅值大于操作側振動幅值,下工作輥操作側振動幅值大于傳動側振動幅值。
本次測試的工作輥振幅雖然是最大的,但是其振動頻率是不斷變化的,并沒有固定的振動頻率,因此應該不是引起振紋的主要原因。
實際振紋頻率滿足以下關系式:f=(1000/60)(ν/λ)。
其中:f為振痕頻率(Hz);v為光整速度(m/min);λ為振痕間距(mm)。
本次測試軋制速度基本穩定在125m/min,實測振紋間距近似為15~20mm,可以計算計算得到引起振紋的振源每秒鐘振動的次數(振動頻率)為125*1000/60/(15~20)≈104~138Hz。
這個頻率范圍剛好為入、出口防皺輥的振動頻率吻合,因此就軋機段(包括機前、機后的輔助輥)而言,引起帶鋼振紋的振源應該是入、出口防皺輥。其影響機理應該是入、出口防皺輥的固定頻率振動引起入、出口張力的固定頻率振動,從而導致軋制力的固定頻率振動,最終導致帶鋼出現振紋。
根據實際測試結果引起帶鋼振紋的振源應該是入、出口防皺輥。其影響機理應該是入、出口防皺輥的固定頻率振動引起入、出口張力的固定頻率振動,從而導致軋制力的固定頻率振動,最終導致帶鋼出現振紋。
工作輥與支撐輥的固有頻率遠大于與振紋間距相對應的頻率范圍100Hz-140Hz之間,防皺輥套筒的固有頻率剛好處于100Hz-140Hz之間。為改變其固有頻率,可以適當改變其結構(如減輕其重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