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婧茸
朱敏軍,蘇州銀行零售銀行總部總裁。在他看來,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意味著經濟發展的進一步轉型升級,經濟發展的格局將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的發展,其主要的特征是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
經濟發展是一個城市成長的源頭活水,作為江蘇省的現代化試點,蘇州工業園區一直以來著力發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綠色產業,形成了以創新引領發展的創新型城市,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城市。
如今的園區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日漸成熟,生產要素的配置和流動更為有效,跨地區的轉移和互助機制逐步成型,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協同發展、東中西部合作互濟的平衡格局。園區的經濟發展現代化也意味著改革開放更加深化,將帶來更全面的城市開放水平,打造一批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研發中心,以及面向全球創新合作的城市,推動形成城市開放新局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朱敏軍認為,金融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部分,與實體經濟緊密聯系、互相支撐,金融只有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中才能實現自身發展的現代化。
作為蘇州唯一的法人城商行,蘇州銀行堅持“以小為美、以民唯美”的經營理念,服務實體經濟、深耕小微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效。
蘇州銀行認真落實各級黨委、政府關于支持小微的重要決策部署,用互聯網、大數據賦能小微金融服務,推出了較多切實舉措,例如,與蘇州市人社局、財政局、人民銀行蘇州市中心支行等單位,開發建設了“蘇州創業擔保貸款公共服務平臺”,依托“互聯網”及大數據技術,營造小微普惠金融“互聯網+”的申貸場景,為創業者提供了極大的申貸便利和良好的服務體驗,助力創業創新;與稅務部門、微眾稅銀三方合作,打造“稅銀時貸”產品,以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在稅務部門的繳稅情況作為主要依據,通過線上模式向小微企業股東、個體工商戶經營者發放信用類個人經營貸款,探索解決小微面臨的抵質押物不足問題。截至2018年末,普惠金融貸款余額243.22億元,當年增幅近40%。同時,通過增加融資供給、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實施差別化風險容忍度等,進一步加大服務小微力度。
如今,蘇州銀行總部設立在蘇州工業園區。朱敏軍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將總部遷至園區,正是因為園區金融產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是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園區在政府層面,成立CBD招商中心、企業發展服務中心、金融審判法庭等,為商業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空間。二是龐大的市場空間,園區中小企業數量在江蘇省居于首位,其中大部分是科創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廣泛。基于園區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就業環境,對‘高學歷、高收入、高素質’人才產生著虹吸效應,零售銀行服務前景廣闊。第三,便是良好的金融生態。園區金融機構總部數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并且形成了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多種金融業態共存的良好局面,金融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對于金融機構信息共享、業務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目前,蘇州銀行正與蘇州工業園區合作共同建設“健康園區”APP平臺,平臺運用移動互聯網最新技術,實現預約掛號、排隊加號、在線支付、掃碼取藥、報告查詢等就診全流程服務。同時提供居民健康檔案查詢、園區醫療機構就診記錄查詢,孕期保健、優生優育在線教育、婚姻登記預約等服務。通過新技術,改變傳統就醫模式,讓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貼心。截至6月末,健康園區平臺累計注冊人數61989人次,現支持29家醫院預約掛號服務,7家醫院醫保線上脫卡支付服務。
在朱敏軍看來,未來園區金融的發展將會以AI、智能語音系統、物聯網技術的廣泛運用,融入到未來經濟發展中。“未來會不斷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改善人民群眾獲得的金融服務空間環境,以AI為核心,借助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等先進技術,可實現對信貸業務流程再造,使社會的融資獲得更加普遍,提升整個社會的創新干事氛圍。另外,未來金融產品使用率也將大大提升。金融現代化發展的成果將在智能投顧、財富管理咨詢、私人管家方面首先體現,通過與場景金融相結合,為客戶提供無處不在的金融服務,滿足未來智慧生活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