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向煜

在蘇州工業園區獨墅湖科教創新區“藏著”一家實力超群卻又不被大眾所熟知的中外合作研究院——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以下簡稱KIT)中國研究院。
KIT中國研究院對很多人來說,確實是陌生的。這家“源自”德國,深耕園區多年的研究院,究竟有著哪些故事呢?本期雜志,就讓KIT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楊順,為讀者們揭開“神秘”面紗。
雖然很多人并不知道KIT(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但其工程信息類專業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是首屈一指的。“從這里走出過很多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還有‘汽車之父’卡爾?本茨(Karl Benz)、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等很多工業界及信息技術界的知名校友。”
與很多國內大學更專注于科研不同,在德國,大學與工業界的合作是非常緊密。楊順回憶,早在2005年,中國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時期,就有很多德國企業來到中國尋找合作機會,但因為種種原因也遇到了不少挑戰,“按照德企的傳統思維,就想到了尋求大學幫助,找到了KIT。”
雖然KIT中國研究院是2014年才正式成立的,但其實KIT與中國的緣分要追溯到2005年。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KIT-wbk生產技術研究所在中國成立GAMI,致力于為國內用戶提供先進制造領域的系統咨詢方案、培訓及項目孵化,2011年正式遷往蘇州工業園區,并由此促成了園區與KIT的合作。
“2014年,KIT與科教創新區共同發起建設了KIT中國研究院,一方面促進KIT自身的國際化發展,另一方面則是為園區發展做好服務。”楊順強調,多年來KIT中國研究院除了服務在華德企,更像一座橋梁,將德國先進的制造理念和技術,引入園區,助力本地產業發展。
KIT中國研究院確實做得非常不錯。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他們就做了一份智庫報告,內容是關于蘇州工業園區和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企業之間的互補性。據了解,這份報告調研了園區和巴登-符騰堡州的需求,并將兩地能夠提供的服務和產品類型做了相應匹配。“這樣就把機會和服務聯系到一起。”
不光有理論,還有實踐。同樣在2015年,中國研究院建設了國內第一家中-德工業4.0技術展示創新中心,“我們將一條曾獲德國‘工業4.0’大獎的智能裝配流水線引入園區,并進行了本地化調整。”
楊順進一步解釋道,因為地域差別,德國的設計有些并不適用于本地實際情況。“比如,在園區的這條智能裝配流水線就取消了RFID工牌識別的設計,增加了先進的工業PC,并通過人機交互界面讓技術人員在操作時能更便利。”
創新中心建成后,不斷匯聚全球尖端技術,KIT中國研究院的“創新”因子越來越強大,同時與本地產業聯系也更緊密。
2018年年底,為了更好地服務園區產業轉型升級的剛性需求,KIT中國研究院建立了“中-德人工智能創新工場”,集成了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技術、模擬仿真技術、云與大數據計算及人機協作四大代表性技術以達到改進質量控制、對生產過程進行有效的監控的目的。
楊順介紹,創新工場是中德工業4.0技術展示創新中心的延伸,“不同的是,創新工場可以提供一個更專業的平臺,來開發及研究不同類別的人工智能與實際相結合的應用場景,重點研究如何利用不斷增加的可用性數據來有效地優化生產流程。”
隨著人工智能創新工場的建立,KIT中國研究進一步將人工智能相關先進技術應用到生產科學中,并與合作伙伴一起開發更多應用場景,直接用于實際。“同時,創新工場也將作為一個前沿的培訓場地,為我們合作伙伴的科研人員、學術人員、學生,輸入及培養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應用能力。”
據悉,目前人工智能創新工場已依托KIT匯聚了多家工業合作伙伴,他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企業和院校加入。此外,借助這個擁有前沿人工智能技術、專業人才、國際合作的載體,更順暢地銜接了“技術融合—擴散—本土創新—先進制造”的鏈條,KIT中國研究院將進一步依托自身優勢,在全球化的視野中協助合 作伙伴建立自主可控的先進制造業體系。
“我們多位同事都是從KIT畢業的”,楊順告訴記者,教育向來是學院的根基,而KIT中國研究院也秉持了母校傳統,以“教育、科研、創新”作為三大支柱,在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的同時,在教育上更加注重先進制造理念的本土傳承。
楊順介紹,長期以來,KIT中國研究院與蘇州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有著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資源互補,進行相關科研項目的合作。在培訓方面,依托中德工業4.0技術展示創新中心和中德人工智能創新工場作為兩個獨一無二的場所,工業領域的在職學員們會學習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生產管理、物流管理等課程。
此外,作為被KIT認證的、有實踐資質的機構,KIT中國研究院每年都會有來自KIT的在讀研究生進行為期半年的社會實踐。“一年有兩批,每次5人左右。此外,每年還會有來自德國的工程師來KIT中國研究院進行六周左右的學術交流活動。”
Marc和Chris就是這半年在中國研究院進行社會實踐的KIT研究生。“在蘇州期間,我們會協助工程師們進行科研項目的研究,同時,還要完成自己的研究論文。”
采訪中,Marc和Chris也表達了對園區的喜愛,“這里擁有國際化、現代化的環境,我們都非常喜歡。”
同樣,楊順對園區的發展,也是感到非常欣喜的。“記得我剛來園區時,科教創新區這塊土地還處于開發建設中,轉眼一座座高樓大廈就已拔地而起,知名院校紛至沓來,不斷匯聚一批批有志青年來此奮斗,我們很慶幸當初選擇了這里。”
“除了繼續深耕原有業務,接下來,KIT中國研究院計劃做一個生產平臺,應用數據痕跡分析技術,預測客戶需求變動,進行預測性維護升級,來提供增值服務”,楊順強調,未來KIT中國研究院將在園區這片創新的沃土上進一步做好生產里的現代服務業,助力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