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坤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在新生兒護理中行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干預的應用效果。方法:數據收集時間為2018年2月~2019年1月,選擇上述時段在我方醫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兒,將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劃分為參照組以及實驗組,參照組新生兒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新生兒均接受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干預,觀察統計出生前后體重、身長、頭圍生長發育指標、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并發癥發生情況,并予以對比分析。結果:實驗組新生兒紅疹、皮膚感染、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參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若可行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干預,能夠有效促進其生長發育,并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不僅有利于保護新生兒,還能夠提升其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新生兒護理;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常規護理;滿意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igh-quality nursing mode intervention in neonatal care. Methods: The data collection time was from Febr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120 newborns bor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as used as the grouping basis and divided into reference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In 53 cases, the newborns in the reference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newbor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ll treated with high-quality nursing mode. The body weight, body length, head circumferen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their families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work, and concurrent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rash, skin infection and hyperbilirubinemia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satisfaction of maternal nurs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 the neonatal care work, if the whole process of high-quality nursing mode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i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t will not only help protect the newborn, but als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family members in the nursing work. Worth promoting.
Keywords neonatal care; full-course quality care model; routine care; satisfaction;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1
隨著醫療模式的不斷完善,人們對于護理的質量要求正在普遍提升,如何保障新生兒的健康成長,是新生兒護理中的重要內容;本次研究針對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間出生的120例新生兒,利用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劃分兩組,參照常規護理措施,觀察全程優質護理模式的臨床表現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加以匯總,并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年2月~2019年1月期間于我院出生的120例新生兒作為觀察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依據,將其劃分為參照組以及實驗組,每一組例數為60例,參照組新生兒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其中男嬰38例,女嬰22例,胎齡37~42周,平均胎齡(39.5±2.2)周,體重2.5~5.0kg,平均體重(3.5±0.5)kg;經剖宮產術分娩11例,順產49例。實驗組新生兒均接受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干預,其中男嬰36例,女嬰24例,胎齡38~42周,平均胎齡(40.5±2.2)周,體重2.8~5.2kg,平均體重(3.8±0.5)kg;經剖宮產術分娩10例,順產50例。兩組產婦均于我院住院分娩,所有家屬均已對本次研究內容充分知悉,簽署知情同意書,產婦此前無其他嚴重疾病,我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并批準研究內容,兩組新生兒基礎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參照組新生兒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包括生理護理、環境護理、產婦心理護理等內容,同時給予以下內容:
(1)新生兒出生后,需鼓勵母親進行母乳喂養,及時清洗臍帶、口腔等異物,指導母親掌握母乳喂養的方法。(2)胎兒娩出后,護理人員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流程,觀察室內溫度,確保新生兒能夠在適宜的溫度下成長,在冬季需控制溫度在24℃左右,夏季需控制室內溫度不宜過高。(3)針對新生兒皮膚護理,為新生兒擦拭身體,在清洗尿不濕的同時,清洗新生兒臀部,定期擦拭身體,使用潤膚油或是乳液保持新生兒皮膚濕潤,家屬可在為新生兒涂抹專用潤膚乳時,將潤膚乳倒在手心,均勻抹開,再將其涂抹在新生兒身體褶皺及臀部位置。(4)選擇柔軟潔凈的衣物,低溫條件下需穿著棉衣和小棉衫,高溫條件下不可使其懼熱便暴露上身,避免新生兒受冷、過熱,新生兒睡眠過程中,被子不可過于捂緊,保持適當的寬松和透氣。(5)環境護理中,需確保室內溫濕度適宜,定期檢測空氣質量,保持室內通風換氣,家屬不可在新生兒周圍吸煙,避免其引起新生兒呼吸道的感染。(6)針對剖腹產新生兒,醫護人員對剖腹產新生兒首先要做腦部損傷情況檢查,保證剖腹產新生兒身體狀況一切正常,提醒母親多注意新生兒吃奶情況,睡眠質量、精神狀態等,若遇異常,需及時請教醫生;預防新生兒發生低血糖,適量給予新生兒糖水或奶粉,重點觀察黃疸癥狀,對剖宮產娩出的新生兒積極做微量血清膽紅素監測,對微量血清膽紅素水平較高的新生兒應做及時處理。
1.2.2 實驗組
實驗組新生兒接受全程優質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新生兒出生后,需結合醫生意見,對其進行常見疾病檢測,以順產與剖宮產為區別,順產新生兒重點監測其排便情況,剖宮產新生兒重點監測黃疸等并發癥情況;拍打新生兒臀部,監測其生命體征。新生兒因其腸道功能尚未發育完全,且臀部皮膚細嫩,因此容易出現便秘、腹瀉、尿布疹、紅臀等并發癥,因此需詳細觀察新生兒排便性狀、排便次數,了解其消化狀態,查看排便顏色;同時需觀察新生兒臀部與尿布接觸區域是否出現發紅、發腫、潰爛等[1]。(2)為新生兒提供清潔、柔軟的床單,確保其上肢、下肢能夠觸及至衣物,選擇軟枕,盡量避免頭部平坦,及時更換新生兒體位,交替使用側臥位與平臥位。(3)嚴密監測新生兒臍部是否存在滲液、滲血,觀察臍部周圍是否存在異味,若見異常需及時更換臍帶帽,并進行常規消毒,可選擇棉簽蘸取75%的酒精,對臍部及臍帶周圍進行進行消毒,降低感染風險。(4)講解母乳喂養的優勢后,明確新生兒正確的含接方式,新生兒吸允時需充分擠壓乳竇,促使乳汁順利排出;選擇正確的姿勢,如側臥位、斜坐位、懷抱位等,持續時間為15~20min,吸空一側再吸另一側,哺乳后豎抱新生兒拍背。若母親基于各種客觀原因不能喂哺新生兒時,可采用人工喂養,選擇牛、羊乳等獸乳,或其他代乳品喂養嬰兒,在此過程中,需適量而定,降低對新生兒發育不利的影響[2]。(5)新生兒睡眠護理中,需觀察睡眠不良新生兒的原因,如吃太飽、尿床、衣物過緊等,對癥解決,若新生兒哭鬧無法正常入睡,需及時觀察其中樞發育是否完善,聯系醫生,觀察其是否存在鈣、鋅等元素缺失。(6)重點監測新生兒發燒、肺炎、新生兒溶血癥等常見高危疾病的早期癥狀,可通過多通風、注意散熱,讓新生兒多休息等途徑避免發燒,若其體溫超過38℃,需及時就醫;可通過補充維生素,調整呼吸中樞功能提升對肺炎的抵抗性,通過產前檢查有效預防新生兒溶血癥的發生[3]。(7)在對新生兒清潔護理中,洗澡盡量選擇在春夏時節,夏季可1~2次/d,室溫保持在26℃-28℃,水溫在38℃-50℃之間。嚴格控制新生兒洗漱用品種類,普及相關的護理方法,如在清洗過程中,盡量避免使用肥皂,新生兒皮膚嬌嫩,需要保留所有的天然油脂,因此6個星期前只能以水清洗,6星期方可以使用肥皂,母親可選擇液體肥皂,將其添加于洗澡水中,無須沖洗,要用沾有肥皂的手指,擦洗新生兒身體褶皺處,隨后沖洗,揩干皮膚,因潮濕、褶皺部分容易導致發炎,因此減少爽身粉的使用;為其清洗眼部時,先將棉球沾濕,擠干水分,擦眼時需更新棉球,從內眼角向外眼角擦拭即可;清理耳鼻時,需明確耳鼻器官具有自凈功能,無需試圖填塞其他清理工具,促使其自然掉出;在針對肚臍清洗與護理時,需觀察出生時間斷后的恢復情況,選擇 0.2%-0.5%聚乙烯醇醚絡碘溶液輕擦臍帶部位,并以消毒紗布蓋住,1次/d;確保該部位通風,從而加速收縮、痊愈效果[4]。
1.3 觀察指標
通過Apgar量表評估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的身心健康狀況,其中包括反射能力、呼吸能力、肌張力、皮膚顏色、心率等方面的內容,分值范圍0~10分,分值越高,情況越理想,取最終平均為觀察結果。同時觀察兩組新生兒疾病發生率,其中包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皮膚感染、紅疹。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項目數據資料均納入SPSS21.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后Apgar評分對比
兩組新生兒護理前,其Apgar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護理后實驗組患兒的Apgar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護理期間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實驗組新生兒不良反應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新生兒即娩出母體并自臍帶結扎起的嬰兒,胎兒從脫離母體到出生后28天,醫學上稱之為新生兒期。在此期間,新生兒的身體變化較大,也是人體獨立生活的第一階段,因此選擇一種合理的臨床護理措施是保障新生兒健康成長的必要途徑。新生兒本身屬于特殊群體,其年齡小,自理能力非常缺乏,且機體多項器官功能均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免疫能力較差,具有較多的安全隱患;因此一旦護理不當,很容易引發相關疾病,因此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護理難度。其中包括洗澡、母乳喂養、局部地區清潔、環境、口腔、臍部、疾病監測等多方面內容的護理挑戰,隨著大眾健康觀念的提升,社會各界針對新生兒的護理要求也正在不斷上升,常規的新生兒護理措施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臨床需求,基于此,針對新生兒選擇一種更加全面、科學、安全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5]。
本次研究發現,通過詳細的全程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對新生兒護理的內容,加強對新生兒常見并發癥的預防管理;引導母親接受母乳喂養,給予新生兒更加安全的成長環境,以詳細的母乳喂養管理措施,提升產婦母乳喂養水平,同時可在日常護理中,針對不同部位的清洗內容給予細致引導,涵蓋耳鼻、眼、肚臍包括洗澡護理內容;可有效降低因操作不當造成的不良反應風險,提升新生兒的綜合護理水平。
綜上所述,全程優質護理模式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具有較為理想的臨床表現效果,可有效降低新生兒不良反應風險,提升家屬滿意度,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
參考文獻
韓鈺. 手術室優質護理中應用全程無縫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 心理狀態及舒適度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8, 18(S1):134-135.
謝青路. 手術室優質護理中應用全程無縫護理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17, 32(8):706-708.
周玨, 耿慧楓, 陳薇. 價值流程圖在優化剖宮產巡回護理流程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護理管理雜志, 2017, 17(10):749-752.
蔣玉娜, 紀會娟, 郄娜,等. 多形式心理干預措施在兒科患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8, 15(2):225-227.
劉新博, 程衛平. 優質護理干預對兇險性前置胎盤患者及新生兒預后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8, 34(9):7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