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期間,周恩來向薄一波提出如下一個問題:“你在晉冀魯豫與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對他們的工作方法有什么看法?”薄一波回答說:“總理,您是老領導了,又與他們相識甚早,您看呢?”經過一番相互推讓后,周恩來說:“據我多年觀察,他們兩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是‘舉重若輕,伯承是‘舉輕若重,你看是不是這樣?”薄一波表示完全贊同周恩來的看法。
接著,周恩來問薄一波:“那么這兩種工作方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未等薄一波回答,周恩來就講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從愿望上講,我更喜歡小平的‘舉重若輕,但說實在話,我這個人做不到這一點。我同伯承同志一樣,在工作中常常是‘舉輕若重,這也許同我長期負責具體的執行工作有關。”
長期負責組織和執行工作,使周恩來形成一種“舉輕若重”的工作方法和政治風格,事無巨細,必自躬親,拿起來就不肯放。周恩來的這一工作方法,在一些人看來不免有“事務主義”的傾向。延安整風時期,他自我檢查和受人幫助的缺點之一也正是“事務主義”,他曾表示在今后“必須從專而精入手。寧可做一件事,不要包攬許多。寧可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不要淺嘗即止。寧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寧務其大,不務其小”。周恩來力圖超越自我,但他所處的角色地位又決定他似乎只能“舉輕若重”,不然就可能出現疏漏,招致失誤。
周恩來“舉輕若重”,負責政策的實施,并不等于他不參與戰略決策,沒有全局眼光。國外有人評論說:周恩來扮演著兩個角色,“在政策決定之前他是顧問,在政策制定之后,他又是政策執行人”。周恩來不僅是一個執行政策的大師,而且也是一個有遠大戰略眼光和重大決策能力的人。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說:周恩來“對瑣事非常關注,但沒有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他雖然親自照料每一棵樹,但也能夠看到森林”。毛澤東也認為,“周恩來很有才干,在大的國際活動方面,他比我強,很善于處理各方面的關系,靈活地解決問題”。
(黃艷摘編自《毛澤東與周恩來》,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年版,胡長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