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
【中圖分類號】R44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1
近年來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人存在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因此各種急慢性疾病都逐步的年輕化,尤其是腦卒中、冠心病等心腦血管類疾病,已經成為中青老年人健康的殺手[1-2]。筆者今年年初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真實案例,在本文中筆者稱呼他為老王,這個老年人在過年期間出現了突發性腦梗死,家屬緊急將他送往醫院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生發現他有心房顫動的情況,故而推測,心房顫動是引起老王腦梗死的直接原因。經過會診后,得出共同的結論就是建議患者老王使用抗凝劑進行治療,這時老王心中存有疑慮,故而問醫生,我已經使用抗凝劑進行治療了,為什么還要重復用藥那,原來啊老王并沒有使用抗凝劑進行治療,而是使用了抗血小板的藥物就是阿司匹林進行治療。有好多患者以及中老年人認為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劑是一樣的藥物,雖然說這兩種藥物都是防止血栓形成的藥物,但并不一樣,下面筆者就為大家闡述下,這兩種藥物到底哪里不一樣。
1 為什么會形成血栓
身體正常的健康人有完整血液凝固系統以及纖溶系統、抗凝系統,因此來講正常人的血液在血管中既然不會凝固同時也不會出血,由始至終的自由流動,并完成血液功能,如果人體處在高凝狀態的下,可誘發腦梗死等血栓栓塞性疾病[3]。
2 什么是抗凝藥物以及抗凝藥的藥理作用
抗凝藥物的藥理作用是通過影響凝血功能的過程。在臨床治療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抗凝藥物有:維生素K拮抗劑、肝素、新型抗凝藥等,維生素K拮抗劑和新型抗凝藥為口服藥物,肝素類為靜脈使用藥物。其中華法林是維生素K拮抗劑的一種,常用口服抗凝藥物,其價格便宜,它通過拮抗維生素K使肝臟合成相關的凝血因子減少而達到抗凝目的,只有這些凝血因子完全耗盡以后才能夠起到抗凝的作用,由此可見剛開始使用華法林抗凝的時候,作用較為緩慢,大約1周時間,但是藥效持久,而且作用時間比較長,由此說明此藥物更加適用于需要長時間抗凝的患者,例如心臟瓣膜伴心房顫動、肺栓塞、深靜脈血栓形成者[4-5]。但口服華法林容易導致顱內、消化道等出血,需要每月化驗凝血功能。另一類新型抗凝藥藥物以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為代表,這類藥物直接抑制凝血因子,相對于華法林來說,新型抗凝藥物出血風險明顯減少,用藥時不用每月化驗凝血功能,但其價格昂貴。另一種靜脈使用藥物:肝素,據相關藥理學研究結果證實,此藥物具有很強的抗凝作用,肝素對凝血的整個過程諸多環節均有抑制的作用,而且作用迅速。此藥物在臨床治療中通常防止急性血栓形成的首選治療藥物,雖然此藥的優勢比較多,但是使用不當也會引發出血。
3 什么是抗血小板藥物以及藥理作用
抗血小板藥物的藥物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在臨床中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有環氧酶抑制劑、二磷酸腺苷P2Y12受體拮抗劑、磷酸二酯酶抑制劑、lI b/Ⅲa受體抑制劑、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劑。其中環氧酶抑制劑(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P2Y12受體拮抗劑(氯吡格雷)、磷酸二酯酶抑制劑為口服藥物。
下面筆者就來分析下上述藥物的藥理作用,①環氧酶抑制劑:代表藥物為阿司匹林,其歷史悠久,價格相對便宜,為抗血小板代表藥物,常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的預防,其通過抑制血小板的環氧酶,減少血栓素A2,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從而阻止血栓形成,但阿司匹林對胃黏膜有刺激,有胃潰瘍患者使用有禁忌。②二磷酸腺苷P2Y12受體拮抗劑類藥物,常用藥物加氯吡格雷。它通過抑制血小板膜上的二磷酸腺苷受體,阻止血小板的凝聚,氯吡格雷相對于阿司匹林來說,對胃黏膜刺激少,常用于對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③磷酸二酯酶抑制劑類藥物有西洛他唑、雙嘧達莫,西洛他唑是喹啉類藥物的衍生物,使用后可通過代謝產物對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可起到抑制的作用,起到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主要用于外周動脈閉塞;雙嘧達莫也會稱作為潘生丁,在1960年代初級就已經在臨床中應用了,此藥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臨床上常同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組成復合制劑,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④lI b/Ⅲa受體抑制劑類型的藥物中,替羅非班為常用藥物,替羅非班為特定非肽類GPⅡb/Ⅲa受體拮抗劑,常用于血管堵塞的高危患者,如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靜脈使用,臨床效果理想,此藥物抗血小板的作用強,但是出血等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故而在臨床中應在醫護人員監護下使用。④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劑,臨床常用藥物為奧扎格雷鈉,使用生理鹽水配制后靜脈滴注,其通過選擇性的阻止血栓烷合成酶,抑制血栓素A2和促進前列腺素的合成,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減少血管痙攣的作用,改善大腦細胞的微循環和代謝。雖說上面講述了藥物的藥理作用,但筆者還要說明一點,替羅非班、奧扎格雷為靜脈使用藥物,只有在急性栓塞時才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雙嘧達莫等為口服制劑,為心腦血管高危患者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
4 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的不同之處
在臨床中將血栓的形成的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因生理以及病理而造成血流停滯或緩慢,誘發血栓形成,此類血栓多發生在心房顫動的者左心房和長期臥床以及制動者的深靜脈系統,另外一種是因血管內皮受損,血小板出現聚集、粘附而形成栓子,此種類型的血栓多發生在動脈系統。前者應使用抗凝類藥物進行預防和治療,而后者應使用抗血小板類藥物進行治療。
從筆者的闡述中不難看出,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類藥物雖說都是抗血栓的藥物,但藥理機制不同。抗血小板和抗凝藥物都伴有一定的出血風險,在使用過程中患者應聽從醫生建議,進行合理治療。
參考文獻
仲程豪,楊兵,周秀娟.經皮左心耳封堵術后的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方案[J].醫學綜述,2018,v.24(14):125-129.
姚彥寧,李文志.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患者于整形手術圍術期的抗凝替代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醫藥,2017,12(2):268.
Wei-wei XU,Shen-jiang HU,Tao WU.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在心房顫動患者中胃腸道出血和顱內出血的風險分析:系統回顧和網絡meta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2017,18(7).
覃加日.活血化瘀中藥聯合抗凝抗血小板西藥在冠心病治療中的應用思考[J].現代養生,2017(6):174-174.
黃永華,孟敏,楊勇.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和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方案分析[J].中國醫藥,2018,13(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