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云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1
在我國,超過60歲以上公民被視為老年人,這個群體具有一定特殊性,其特殊在于機體各器官組織功能逐漸衰退,伴隨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各種腎臟疾病等。腎病作為常見疾病,在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維持性血液透析則成為終末期腎病的常見治療手段。血液透析治療是通過將患者的血液引流至體外循環,通過體外循環裝置模擬腎臟的部分功能,排除血液中的毒素、代謝產物以及多余水分的治療過程。然而,在臨床治療過程中,老年患者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伴隨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對治療效果產生影響,而這就要求了護理人員在技術護理的同時,還應當重視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干預。面對老年人的血液透析治療,經常會遇到這種問題:“這病能治好嗎?”,“我還能活多久?”等,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消極心理狀態,因此我們護理人員要針對此人群加強心理護理。
1 心理干預是什么?
心理護理表示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采用多種途徑與方式對患者心理活動產生影響,從而達到心理治療目的的一種方法。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可見護理工作在疾病治療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我國目前的護理工作中,生活護理與國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心理護理差距就更大了,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在疾病的護理過程中,護理過程并非完全是護理人員的事情,特別是心理護理,是醫務人員和患者之間溝通交流的體現。一般而言,健康者在轉變為患者角色以后,受到醫療環境、疾病折磨、人際關系改變等影響,一系列特有心理活動將會出現。此時就需要應用心理護理了,其作用在于根據患者心理反應特點與活動規律,結合心理活動,實施良好心理護理措施,對患者認識和感受產生影響,從而達到患者心理行為和狀態改變的目的,幫助患者更好的適應醫療環境和人際關系,最終創造滿足疾病治療和康復的心理狀態,從而促進健康恢復。
2 心理干預對老年人血液透析的作用與意義
當患者需行血液透析治療時,則表示腎病已達到終末期,該部分患者出于對疾病的恐懼,認知不足,精神壓力增大,極易產生抑郁、焦慮、消極等心理,降低治療依從性,無法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近年來,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斷形成,賦予健康新型定義,若軀體無疾病,需在認識健康的基礎上維護保健工作;若軀體有疾病,需加強知識護理,促進認知水平提高,改善心理狀態,從而有效改善治療效果。因此,結合血液透析患者的自身特點,需加強心理護理,提高透析治療依從性,緩解負性情緒,減少治療風險,提高生活質量。
我院在對老年人血液透析實施心理護理時,常采用的護理方式包括采用多種方式實施教育,包括口頭講解,多媒體教育,圖文宣傳,專題講座等方式,采用生動形象、簡單易懂的方式講述疾病有關知識,包括血液透析相關知識,患者自我管理或家庭照護經驗等,使患者更容易理解與接受,并加深記憶,并有效掌握一些自我護理的操作技能等,隨后疏導患者負性情緒,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悅,改善心理狀態,有效提升生活質量。
3 心理干預具體方案
為了充分了解血液透析老年人群的心理干預,在我院常采用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結合有關資料文獻,總結心理干預護理方案,詳細如下:
(1)血液透析前加強健康知識宣教
老年人受到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響,對疾病知識了解很少,因此健康知識宣教成為護理第一步。在患者入院時,首先應當向患者介紹醫院有關情況,將同病房患者互相介紹,使得患者快速熟悉醫院環境,了解病友情況,以及熟知醫院規章制度、查房時間、治療時間等。采用PPT、視頻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講述血液透析相關知識,使患者充分了解什么是血液透析及相應的注意事項。制作健康知識手冊向患者發放,其內容包括發病機制、治療效果與治療方法等,鞏固疾病知識,引起足夠重視,積極加入血液透析治療中。定期組織病友交流會,加強患者之間的交流,給予彼此支持與鼓勵,并分享日常生活經驗。
(2)血液透析前的鼓勵與安慰
護理人員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與患者交流,講述同為血液透析病友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改善心理狀態。積極與患者溝通與交流,一旦發現負性情緒需及時給予干預,進行疏導。通過播放音樂、觀看電視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指導患者家屬增加對患者的關心,給予支持與鼓勵,使患者心理負擔減輕,消除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并接受血液透析治療。
(3)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的護理干預
對血管通路的護理:透析病人的血管通路分為臨時和長期血管通路,而老年病人的臨時血管通路多為中心靜脈留置導管通路(股靜脈或頸內靜脈)。因此在護理臨時性血管通路時,要防止如導管脫出、感染等現象發生,加強導管穿刺點的固定有助于導管脫出概率降低,同時對穿刺點及周圍進行嚴格且徹底的消毒,清除滲血或者滲液,并及時更換敷料,以及妥善固定。若患者為股靜脈置管,指導患者保持平臥體位,并限制活動,避免插管部位發生出血現象,或者導管折斷現象。此外,對患者大小便加強護理,避免插管部位受到污染。而長期血管通路多為動靜脈內瘺,其為患者的“生命線”,必須有效保護動靜脈內瘺。在透析過程中,對穿刺針眼出血情況嚴密觀察,注意是否存在針眼滲血,靜脈壓升高等現象。當有少量滲血出現時,使用棉簽頭或者棉球進行加壓固定,有效止血,如果出現出血不止時,應當重新更換穿刺部位。一旦發現血腫,需及時拔針按壓,并在局部采用冷敷方式,此外,還應當對按壓部位加以注意,避免血腫擴大。
在透析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的機體多項指標變化情況,若出現脈搏、血壓等降低,應當及時將血流量減慢,脫水暫停,并去枕平臥,將升壓藥從靜脈端注入,同時采取擴充血容量、補液等處理。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的觀察,在血液透析結束后,患者可能出現血壓下降、抽搐、嘔吐、頭痛等癥狀,主要發于透析不充分、不規律透析者中。這主要由于老年患者臟器功能衰退,在透析過程中容易發生嚴重的失衡綜合征,與其他年齡段相比,該現象更嚴重。因此,護理人員在透析過程中加強巡視,主動詢問患者是否存在頭痛不適情況,對患者血壓、反應、面色、意識等嚴密觀察。一旦出現以上情況,應當及時告知醫師,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在透析過程中,還應當密切關注透析機的運轉情況,透析器及管路是否有凝血現象,并根據病情及時遵醫囑調整有關透析參數。另外,有若老年患者病情嚴重或者存在出血傾向,護理人員應當加強血氧飽和度與心電監護監測,一般而言,血壓測量為15-30min進行1次,血氧飽和度與心電圖隨時觀察,一旦發現異常需及時進行處理。
透析后護理:在透析治療結束后,由護理人員對患者生命體征多項指標進行觀察,同時關注并發癥前兆反應,一旦出現需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避免發生并發癥。同時觀察患者情緒變化,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講述透析后注意事項,以及歸家過程中的護理方式,指導患者家屬增加對患者的關心與支持,強調心情舒暢對患者治療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