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軍
【中圖分類號】R735.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1
1 結直腸息肉及其病因概述
凡從結直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直腸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息肉主要分為炎癥性和腺瘤性兩種。炎癥性息肉在炎癥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并在腸鏡下進行干預治療。
結直腸息肉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介紹如下:1.感染。有報道認為腺瘤性息肉的發生與病毒感染有關;2.年齡。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3.胚胎異常。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4.生活習慣。食物中含纖維多息肉的發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煙也與腺瘤性息肉的密切關系,吸煙史在20年以內者多發生小的腺瘤,而吸煙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發大的腺瘤;5.遺傳。某些多發性息肉的發生與遺傳有關,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細胞內遺傳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結腸上皮內的另一個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時是正常的,以后當此等位基因發生突變時,則在突變部位發生腺瘤,這種突變稱為體細胞突變。
結直腸息肉的臨床癥狀:約半數以上息肉并無臨床癥狀,常因普查或尸檢而發現,或者當發生并發癥時才被發現,歸納其癥狀如下:1.腸道刺激癥狀。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嚴重者可出現水電解質失衡,如有感染可見黏液血便。2.便血。可為不同程度便血,如:直腸下段息肉出血可見大便附血跡、高位息肉出血常為大便內混有血液或血塊、出血量多者可直接便鮮血或血塊,亦有大便后滴血等。3.腸套疊或伴腸梗阻。系息肉本身所致,甚至可見息肉脫出肛門口,常在兒童見到,可自己脫落或回縮。4.體征。腹部檢查可觸及包塊伴壓痛,大多屬套疊腸袢,腸鳴音亢進等,亦可能無明顯腹部體征。黑斑息肉病者可見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雙手指掌足底有斑點色素沉著。
2 結直腸息肉會不會癌變?
結直腸息肉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可以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炎性息肉,第二種是增生性息肉,第三種是管狀腺瘤息肉,第四種是絨毛膜息肉。這四種息肉,相對來說前兩種是比較安全的,如果體積比較小,可以暫時不用處理;后兩種息肉,容易發生惡變,即使是在體積很小的情況下也容易發生惡變,所以這兩種息肉一旦發現,無論大小,都要立即進行切除。
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對結直腸息肉中活組織的DNA進行測序,發現了異常的高頻率突變。研究結果2012年12月1日在線發表于《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
研究人員通過對結直腸息肉中的活組織的DNA進行測序,比較結直腸息肉的DNA差異,闡述了組織癌變前的損害,發現異常的高頻率突變SNS,其主要的特點為單一的DNA堿基代替另一個DNA堿基。這種癌前期的病變稱之為誘變物(mutator),而且這種誘變物可以增加獲得SNS類型突變的頻率。在息肉發育的早期,細胞中突變的比例處于正常狀態,隨著時間延長,這種突變會不斷加劇。息肉中這種突變是正常細胞中的200倍,這將會增加細胞癌變的進程。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息肉會在5至10年間癌變,這些研究或許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出抑制結腸癌發病以及息肉病變的新型療法。
3 如何預防結直腸息肉的癌變
①單個息肉可行切除加病理檢查同時進行;②多發息肉或息肉較大有惡變征可經肛門肛窺腸鏡進行病理活檢以除外惡變;③低位或長蒂脫出息肉可用肛窺、直乙鏡、套扎或經肛門直接切除。由于其息肉性質的不同,復發情況以及惡變率的高低均有差別。因此,要定期復查,以便及時了解術后的情況。
由于息肉的性質難從肉眼判斷,故一般發現后應手術摘除或切取作病理學診斷,由于所在部位息肉或腺瘤大小、個數、有蒂或無蒂及息肉性質不同而選擇不同治療方案:
(1)圈套凝切法:先吸凈周圍附著息肉的黏液和糞水,抽出并注入空氣以置換腸道內可能含有的氫氣、甲烷等,以防電灼時發生爆炸,近息肉張開圈套絲,避免套圈過于貼近腸壁,損傷腸壁致死穿孔,套入后抽緊套絲,根據蒂的粗細選擇不同的電流功率,切割勿過快,切割慢止血完善。
(2)活檢鉗凝切法:對0.5cm的廣基病灶,用活檢鉗全部咬住,上提使基底呈幕狀的狹細假蒂,隨后通電流凝固數秒鐘,局部呈灰白色即可將活檢鉗咬緊拉下組織送病理檢查。
(3)電凝器灼除法:多為0.5cm以下病灶,多屬良性,對鉗切不能切除者,可以電凝止血器接觸后以凝固電流燒灼切除。但勿過深以免穿孔或遲發性穿孔,后者可發生于術后2~7天。
(4)手術治療:息肉及息肉病的手術治療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腸壁切除、腸段切除、次全結腸或全結腸直腸切除。視息肉的多少、有無蒂及所在的部位而定:①有蒂單個作內腔鏡下圈套、電灼(凝)或結扎摘除。對體積較大者,不易行圈套切除或切開摘除,亦可選擇腸壁、腸段切除。②無蒂或廣蒂者,位于腹腔反折以下者作局部切除,反折以上者切開腸壁包括基底部腸壁一并切除或腸段切除。③腺瘤病,包括家族性、非家族性,Gardner與Turcot病均有眾多的腸瘤,易癌變且發生年齡早,如家族性腺瘤病一般50歲以前均全部癌變,故主張診斷為此病者全結腸直腸切除、回腸造瘺,但給較年輕患者帶來終身的生活不便,故有人主張作全結腸切除回腸直腸吻合。術后要嚴密隨訪。直腸部分切除外加殘留直腸的黏膜剝離,保留下段直腸肌管,回腸與直腸下段直接吻合。總之保留肛門功能,雖給手術增加一些難度,但能避免終生性回腸造瘺是可以的,也易于被患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