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輝
【摘 要】:為了探討骨科手術后感染的發生率及其原因,本研究選取來自本院骨科治療的12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進行分組后,以統計學為研究方法,分析與感染率相關的因素(患者和醫院兩方面),得出感染的發生率及原因。所得結果顯示:感染率為5.0%,且A組與B組的一般性資料、術前并發癥和治療手段的子項目指標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骨科手術感染發生率的促使因子眾多,實際治療中應該從多角度進行預防,減少術后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骨科;術后感染;發生率;原因
【中圖分類號】R6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1
前言:手術作為治療骨科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隨著現代交通的不斷便利,骨科患者的數量不斷增加,2012-2016年間骨科手術年均增長率為14%[1-2],骨科手術具有的特點包括:手術時間長、傷口暴露時間長、大面積創傷、組織無完整性及易感染[3]。切口處感染在不及時預防和處理時,會導致切口難以愈合,嚴重影響手術的治療效果[4]。目前,研究者多認為骨科手術感染是一種多因素導致的并發癥,例如患者的自身機體素質和并發癥[5],但是該因素復雜多樣,仍未明確骨科術后的具體感染因子,這為骨科手術感染的提前預防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本問將臨床的120例骨科患者的資料進行研究,探索骨科術后的發病率的促使因子有哪些,這將為骨科手術后護理和預防提供一定的指導和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病例資料是我院3年來的骨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男女患者比例接近3:2,患者住院時長均在一周以上,年齡不小于21歲且不大于75歲,Ⅰ類切口81例,Ⅱ類切口30例,Ⅲ類切口9例。
1.2 研究方案
由專門人員仔細記錄病例的詳細資料,將具有與感染可能相關的因素(患者自身與醫院方面)等資料錄入數據庫,由2組專人各自建立一個數據庫以錄入準確性,以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為對象,采用統計學為方法將其對比,分析促使骨科術后感染發生率的因子。
1.3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分析軟件為SPSS軟件,分析方法為t檢驗法,P<0.05的數據具有分析價值。
2 結果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合并癥及治療相關資料比較結果見表1-3。顯示:120例患者中的感染率為5.0%。除過性別因素為,其他因素的數據均具有對比意義和價值(P<0.05)。
3 討論
骨科手術后的感染因素復雜多樣,既包括患者自身方面的因素,也包括醫院方面的因素,本研究選取了與感染可能相關的骨科患者自身因素和醫院護理方面的因素,結果會更加可靠和全面,結果顯示:除了患者的性別之外,其他因素均與感染具有密切關聯,說明骨科患者手術后,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感染,其中與患者自身相關的因素均都歸屬于難以治愈且易復發的慢性病,而這種類型的疾病是易受感染的高發疾病。另外,由于與醫院方面相關的因素大都為細菌感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因此這些因素都是易感染的不安全因素。層流手術室細菌數低,可有效降低二次感染風險,因此該環境是一種防止感染的屏障。
綜上所述,對于降低患者免疫能力的因素,骨科術前應積極治療并發癥和增強免疫能力,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強大了,其自身對外來病菌的防御能力就會增加,也就可以從根本上抵制病原體和細菌對機體的侵害,因此,患者應該通過多種方法來加強自身抵抗力,為自身的健康形成一個有利的屏障;對于易引起病原菌感染的因素,應以提前預防為根本,患者應該樹立一種未病先防的觀念和意識,在疾病來臨之前,先要做好提前的預防工作和基礎,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王文靜,段文超,夏小林,等.骨科清潔手術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8):4236-4237,4240
李發祥,崔鋼華,申曉坤,等.連續 5 年骨科手術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病原學特點及其危險因素 [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6,15(7):466-470
DEVIN C J, CHOTAI S, MCGIRT M J, et al. IntrawoundVancomycin Decreases the Risk of Surgical SiteInfection after Posterior Spine Surgery-A Multicenter Analysis [J]. Spine, 2015, 43(1):65-71
U?KAY I, HOFFMEYER P, LEW D, et al.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bone trauma: state-of-the-art update[J]. J Hosp Infect, 2013, 84(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