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李霞

【摘 要】目的:分析揭示交感神經系統神經母細胞腫瘤的臨床病理學特點。方法:2011年12月-2019年5月,以寧夏某三甲醫院36例神經母細胞腫瘤患者為對象,以患者的臨床病歷記錄資料為基礎,針對患者的年齡、病理分型,以及治療預后結果展開觀察。結果:36例患者鏡下觀察神經母細胞瘤(NB)17例,節細胞神經瘤(GN)18例,結節型節細胞性神經母細胞瘤(GNB)1例;到隨訪時間截止,治愈21例,好轉8例,未愈2例,其他5例,2年無瘤生存率為(58.30±2.40)%。結論:pNT為兒童群體罕見惡性疾病,該病主要包括NB、GN、GNB幾種類型,患兒兩年無瘤生存率約為58.30%,患者的年齡、臨床分期及病理學分型均可作為判斷pNT預后的關鍵指標。
【關鍵詞】神經母細胞腫瘤;病理學觀察;預后
【中圖分類號】R5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1
從病理學基本結構角度展開闡釋分析,神經母細胞腫瘤(peripheral neuroblastic tumors,pNT)病理組織,通常借由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節細胞性神經母細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GNB),和節細胞神經瘤(ganglioneuroma,GN)共同構成,是一種起源于人體內部交感神經系統相關組織之中的胚胎性腫瘤疾病類型,也是在兒童期患者群體中具備集中高發特點的非顱內惡性腫瘤疾病類型[1]。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數據顯示,神經母細胞腫瘤是能夠給兒童患者的生命存續狀態造成嚴重威脅的惡性腫瘤疾病類型[2]。pNT患者在臨床中的生物學行為具備高度異質性,患者在臨床中實際獲取的治療預后效果,與患者實際所處的年齡階段、組織學病理類型,以及特異性遺傳學異常發生情況之間均具備密切相關性。本研究中,分析了36例pNT患兒臨床病理特征,旨在為疾病診治提供有利參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方法:2011年12月-2019年5月,以寧夏某三甲醫院36例神經母細胞腫瘤患者為對象,病理診斷為神經母細胞。本組患者在入院時均展示出一定程度的發熱癥狀、腹痛癥狀、咳嗽癥狀,以及貧血癥狀,行常規CT影像學檢查發現軟組織密度占位性病變。
1.2 方法
1.2.1 標本處理
采集患兒的腫瘤標本作為檢測標本,針對采集到的標本,主要是使用中性甲醛也進行固定,之后予以脫水及石蠟包埋。取4μm的厚切片后實施HE染色,同時使用光鏡進行觀察[3]。標本檢測所用方法選取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中所用抗體嗜鉻粒素A(CgA)、突觸素、S-100蛋白及CD44等均由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2.2 病理分型
依據腫瘤病理分型(INPC)將pNT分成如下幾種亞型:該腫瘤分為三種類型,即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NB)、節細胞神經母細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GNB)和節細胞神經瘤(Ganglioneuroma, GN)[4]。
1.2.3 預后觀察
根據pNT預后情況,遵循如下分類標準針對患者實際獲取的治療結果展開統計評價:(1)治愈:患者經由手術治療,或者是手術治療聯合化療治療后,機體中分布的腫瘤病理組織實現完全清除,未見增殖與分化現象,各項腫瘤疾病癥狀完全消失。(2)好轉:患者經由手術治療,或者是手術治療聯合化療治療后,機體中分布的腫瘤病理組織實現部分清除,腫瘤病理組織的增殖和分化過程顯著減緩,各項基本臨床癥狀獲取到顯著改善。(3)未愈:患者經由手術治療,或者是手術治療聯合化療治療后,病情未發生顯著改善,或者是惡化。(4)其他:排除上述情形之外的其他情形。
1.2.4 隨訪結果及統計學分析
隨訪截止到2019年5月,時間為1年,以惡性腫瘤疾病確診為隨訪的起止年限,以腫瘤復發、組含義及患兒死亡作為隨訪終點。將隨訪獲得的結果輸入至Excle表格中,之后導入SPSS20.0軟件中進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腫瘤分型觀察
觀察17例NB的最大徑為3~12cm,表面顏色為暗紫色,形狀為結節狀,部分可見鈣化、出血壞死病灶。1例GNB最大徑則為5~10cm,其腫瘤解剖面可見結節樣病變,腫瘤直徑為0.6~3.4cm,結節的周圍組織呈現出編織樣;1例GNB肉眼觀察類似NB。
鏡下觀察腫瘤分型見表1。
2.2 治療及預后
36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其中行單純手術切除20例,手術結合放化療16例。到隨訪時間截止,治愈21例,好轉8例,未愈2例,其他5例,2年無瘤生存率為(58.30±2.40)%。
3 討論
pNT屬于兒童群體常見腫瘤疾病,腫瘤多發生在腎上腺、腹膜后、頸部及盆腔部位[4]。借助影像學及病理學特征可診斷疾病及掌握病理分型情況。
對pNT的診斷,病理特征是在病變位置可見腹部包塊,而影像學則顯示主要以軟組織密度為主,且多半存在鈣化表現。在病理特征上,證實了36例患兒表現出NB、GN及GNB這三種類型,其中GN類型的腫瘤占比最多,鏡下觀察這一瘤體主要見彌漫分布的圓形細胞及核分裂。對病理確診pNT的患兒均以手術為基礎治療,部分患兒聯合行化療,經相關的治療患兒預后均改善,但是隨訪截止患兒卻有一定的死亡率,同時合并腫瘤復發及轉移情況,隨訪2年無瘤生存情況上,存活率達到58.30%,這提示該疾病的近期存活率較高,因此需盡早治療。
綜上所述,pNT而兒童群體中常見的腫瘤疾病,臨床中對這一疾病,可結合患兒臨床特征、病理特點及預后等關系進行診斷,掌握疾病分型及治療,以為患兒預后改善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秦靜,張大偉,王生才,等.伴頭面部軟組織轉移神經母細胞瘤患兒臨床特征及近期療效分析——單中心10年診治總結[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19,24(02):62-68.
李敏,楚人杰,張姣,等.γ-氨基丁酸Rho2受體在神經母細胞瘤細胞中的穩定表達及其在谷氨酸鹽致細胞死亡中的作用[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9,36(01):13-18.
郭東勇,李國友,徐誠望,等.小動物活體成像法評價硝呋替莫對人源性神經母細胞瘤細胞SH-SY5Y腎轉移瘤模型裸鼠的治療作用[J].國際藥學研究雜志,2018,45(11):858-864.
彭妍,邢思寧,唐瑚應,等.抑制葡萄糖轉運蛋白1表達可降低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的增殖、侵襲和遷移能力[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8,34(11):994-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