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賢
【關鍵詞】:公共衛生;管理;應急能力;現狀研究
【中圖分類號】R1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7-03--01
公共衛生管理是組織社會共同努力,預防控制疾病流行,改善環境衛生條件,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醫療衛生服務,促進人民身體健康為目的的管理活動。隨著社會不斷發展,新媒體、自媒體及網絡信息的快速普及,人們越發關注公共衛生問題,公共衛生管理也就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管理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公共衛生事業管理機制不夠完善;應急指揮相對薄弱;應急預案不夠健全;財力投入不足等,本文就這些問題及相應對策進行闡述。
1 公共衛生事件的定義
公共衛生事件主要為突發性的,社會影響范圍廣的,對社會公眾健康損害嚴重的傳染病疫情,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此類事件不僅損害人們的健康,更易造成社會輿論及恐慌。
2 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管理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類人才的引進,與世界接軌出現一定的人口流動,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03年的非典,隨后發生的禽流感及最近流感的大暴發等,都對我國部分地區造成了較大的社會輿論,這對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也對公共衛生事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公共衛生事業管理現存的問題
3.1 管理機制不夠完善
我國目前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模式仍停留在“政府主導,屬地統籌,行業司職,社會參與”這樣一個模式中。在危機管理方面仍不具備完善的管理制度,不僅無法預測潛在的危險,同時也不能給予有效的預防措施【1】。
3.2 應急指揮相對薄弱
在相關數據調查中發現,如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存在人員構成較復雜,自身素質差異大【2】。在應急指揮過程中不能及時上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下達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使疫情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3 應急預案不夠健全
應急預案是出現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緊急處理的指導性方針和原則,在疫情出現后可利用預案進行緊急處理。但目前我國多數應急預案無法保證其作用,存在未做到主動演練,制度不健全,物資儲備不充分等問題【3】。
3.4 財力不足,應急物資缺乏
在“非典“流行時期由于物資儲備不足,無法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是疫情較快傳播的一個原因【4】。雖然從資金絕對上來看,每年的資金投入有所增長,但相對數卻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4 公共衛生事業現存問題的解決方案
4.1提高全民公共衛生管理意識,公共衛生管理工作不僅是我國一項重要政策,更是為我國居民的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一個保障。公共衛生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健康宣傳工作,使公共衛生知識常識化、生活化,使廣大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尚,全民參與公共衛生宣教工作,比如垃圾分類、文明養狗、預防常見傳染病的知識等,做到自我規范、自我管理。
4.2 加強醫務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
醫務人員作為一線公共衛生戰士,更應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意識,加強應急演練,針對自身的薄弱環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高自身素質,才能在遇到實際問題時,達到職能明確,責任清楚,隊伍優良的狀態,提高疾病預防控制的能力。
4.3 建立健全的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作為緊急處理的指導方針,在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尤如明燈般重要,不能流于形式,紙上談兵,應在預演事件發生和處理過程的同時,根據不同的情況及時調整,修訂,并借鑒和學習其他國家的應急預案成效,增加我國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
4.4 加大投入,優化公共衛生隊伍
一是要提高人均公共衛生基本服務經費標準,提供更多的免費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惠老百姓,使群眾少得病。二是要繼續保障基本公共衛生醫療項目,加強城鄉群眾基本公共衛生規范管理,著力推進基本公共衛生醫療服務均等化。三是要大力推進績效工資制度,推進“以費養人“向”以費養事“上轉變,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減少醫患矛盾。
5 小結
綜上所述,公共衛生事業直接關系到我國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他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夠保證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5】。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制的建設也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課題,但是我相信只要政府管理部門提高公共衛生管理意識,廣大群眾全民參與,醫務人員加強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健全各類應急預案,在財力上加大投入,引進更多的公衛人才,保證優良的公共衛生人力資源,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一定能發揮它的重要作用,保障我國群眾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徐萍.公共衛生管理中的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8,5(25):183.
張秀杰.社區公共衛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分析.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2017,29:24.
劉洪林.公共衛生事業應急管理研究.養生保健指南,2018.36:007.
文獻英.加強公共衛生事業管理 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能力.現代預防醫學,2005,32(9):1196.
張建全.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探究.現代養生,2014,1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