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大剛
1952年,畢業于上海亞東醫科大學并在抗戰期間當過軍醫的俞昌時,偶然測了公雞肛門的溫度,發現高達43℃。他認為雞的神經調節及血液發熱機能很高,如果把雞血注射到人體內,一定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抗菌、抗毒能力。
恰好當時蘇聯盛行一種“組織療法”—從動植物上取下組織,加以冷藏、消毒,便可用于人體移植;或將動植物的組織制成液體,用于注射。俞昌時認為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理論支持,便從一只公雞身上抽了1.5ml的血,注射到自己的三角肌內。此后一兩天內,他一直處于興奮狀態,心情舒暢,食欲增進,睡眠良好,甚至發現腿腳脫皮多年的毛病也痊愈了,全身皮膚紅潤起來。
此后俞昌時又放心地給自己和親友打了幾次雞血,為取得患者的信任,他曾當眾表演“雞血療法”,原本食欲不振的患者注射雞血兩小時后竟吃了八兩飯。就這樣,前來接受“雞血療法”的患者越來越多,據俞昌時整理的病案來看,頭痛、狐臭、高血壓、肺氣腫、神經衰弱等頑疾均取得良好療效,涵蓋內外婦兒等諸多門類,可以說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俞昌時的研究引起上海衛生局的關注,他們經過實驗,認為俞昌時對“雞血療法”夸大其詞,且故意隱瞞發燒、化膿等不良反應。俞昌時大為不滿,隨后向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寄發自己的“科研成果”,并給中央衛生部寫信,要求早日組織由他領導的“中央雞血研究會”。結果中央衛生部下令嚴禁“雞血療法”,并對群眾進行健康科普,以免發生過敏危險。
然而,在當時缺醫少藥的大環境下,人們生病多半只能拖著,面對“雞血療法”這種方便、廉價的治病捷徑,再有輿論助推,必定趨之若鶩。至于不良反應,在保命都難的情況下基本忽略不計。“雞血療法”在廣大農村依然盛行,患者在診室外排起長龍,每人腋下都夾著一只雞,堪稱奇觀。“雞友”們紛紛交頭接耳,互相攀比雞的大小、肥瘦,并交流養雞心得,其中公雞最受歡迎。患者進入診室后,一群護士七手八腳地按住雞,從翅膀下的靜脈中抽出雞血。有的雞在抽血時拼命掙扎,一旦掙脫就咯咯叫著滿屋飛逃,追拿的人亂成一團,只見雞毛、塵土紛紛揚揚,雞屎遍地,臭氣熏天。
因為頻繁扎針,過不了多久,雄壯的公雞就會變成渾身青紫的“禿雞”,繼續治療的話就要另換一只,所以市場上的公雞一度十分緊俏。這時,一本名為《雞血療法》的小冊子廣泛流行,成為某些投機倒把之人牟利的工具。
由于排異反應,雞血注入臀部后不能迅速吸收,患者的臀部很快布滿硬塊,腫痛不已,最后形成膿包,只能通過外科手術切開引流。因此發冷、發燒的患者就更受罪了,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全身癥狀。后來政府嚴查嚴打,這股歪風邪氣才徹底消散。
時至今日,打著科學旗號的氣功、天眼等“特異功能療法”,還有包治百病的所謂“神藥”,在中老年群體中仍有市場,為害不淺。無論何時,保持理智、拒絕跟風都是一種可貴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