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韜
提起科舉制,必然聯想到隋文帝,似乎這個通行一千三百多年的頂級制度一誕生就光芒萬丈,天生自帶適應性,瞬間給隋文帝提供了海量人才。
事實上,這是后人美麗的誤會。直到隋朝被推翻,這個“偉大”的制度也沒給隋朝選來多少人才—37年間,總共就選出89個人。距隋朝較近的唐人杜佑說:“海內一命以上之官,州郡無復辟署矣。”一下子扒掉了隋朝科舉制的皮。
隋朝科舉包括??坪吞乜苾纱箢?,??浦赋D甓ㄆ谂e行的考試科目,特科是臨時指定的考試科目。特科是常科的補充,類似于特長生選拔,只要各方面能力差不多,簡單一考就趕緊授官。推出這么多特招生,為啥呢?不外乎當時隋朝各大工程齊頭并進,對人才的需求十分緊迫,文、煬二帝恨不得每天變出一大批干部,投放到各條戰線。
此種制度下,隋朝人才選拔成效如何呢?一言以蔽之,非常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是先天不足,二是后天乏力。
先天不足,指的是社會文化基礎不行,應考者很少;后天乏力,指的是推動力度虎頭蛇尾。既然應考者數量不足,就該大興教育,多辦學校培養人才,不能來來回回就那么幾個人。隋文帝起初也確實下詔辦學,一方面健全國子學,設立國子、太學、四門、書、算五學,召入大量學生進行深造;另一方面大規模聘請各地的通儒,到朝廷充當學術顧問。起初確實營造出文治燦然的氛圍,常有大批優秀學子在國子學深造,中央也常舉行講授經典的大型活動,但沒過多久就現了原形。
由于幾百年分裂割據,儒學的學術水平也遭到不小的影響,真正的儒學大師少之又少。但隋文帝為了追求轟動效果,一口氣請了一堆水平一般但名頭嚇人的“專家”,例如原北齊故地的“六儒”,其中只有馬光有真才實學,其余諸人都是粗鄙、不懂禮數、沒有知識分子氣度的尋常人。隋文帝得知這一情況后,灰頭土臉地辭退了除馬光外的五人,復興儒學的美夢化為泡影。
學校也沒辦多久。仁壽元年(601年),隋文帝開始對國子學培養人才的進度不耐煩了,在他的預想中,一開學校,人才馬上就會井噴,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那要學校還有什么用?于是他一紙令下,除國子學留下72名太學生,其余中央、地方各級學校統統裁撤,學生全部就地解散。剛起步的科舉基礎工程,被這一腳急剎車徹底攔死。
好好的科舉制,且是自己一手發明的,隋文帝為何不用心推廣呢?其實他的本心或許根本不在發揚制度本身,而在用制度實現其他目的—奪回官員任命權!
南北朝及以前的朝代,中央政府的選官權只到州郡長官這級,州郡以下的屬吏都由州郡長官自行選拔。這樣會帶來什么惡果呢?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據。州郡長官是當地真正的父母官,舉之使之升天,按之使之入地,誰也不敢不聽,朝廷的權威卻極度弱化。
現在中央要收回任命權,本身也不算錯,如果光明正大地下旨,想來也沒多少人反對,但隋文帝沒這個底氣。
北方原是北周的天下,許多原北周的勛臣盤踞在此。篡了宇文氏的天下,他們忍了,現在又來奪他們的口糧,誰知會有什么后果。南方在文化上隔絕了200年,隋文帝滅陳后強行推廣北朝文化,曾引起激變,所以貿然奪回全體官員的任命權無異于火上澆油。
科舉制相當于隋文帝想出來的折中辦法。通過科舉考試者由吏部統一授予官職,其中六品以上的由吏部尚書親自分配,六品以下的由吏部侍郎負責分配,選官權一下子從地方上交到中央。從這個角度理解,一切豁然開朗。
那么科舉所選的人為何這么少?因為人少不會引起地方官的警覺,地方州郡的利益沒被大量分割,反對聲音肯定小。而明明實行了科舉制,士子們還得先由地方官推薦,走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老路數,其實也是消減地方官的警惕心,造成他們仍有選官權的假象。但等到科舉制大面積推開,木已成舟,他們想反對也晚了。
所以說,在這個潦草的、皇帝不怎么重視的制度背后,是隋文帝苦心孤詣的奪權計劃。他明白暴力并非萬能,又想控制一切,所以只能靠權術慢慢滲透。皇帝和臣民玩成這樣,確實少見。
而隋朝刻薄對待功臣、制定呆板的禮樂體系、設置刮地皮的義倉等制度,無不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每道詔令、每項政策都充斥著心眼與權術,一不留神就中招。
皇帝拐彎抹角,變著法地和地方爭權,在政治策略上耍心眼、抖包袱,看似一步步取得成果,傷害的卻是社會凝聚力。等地方官明白過來,后果只有一個:人心離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