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
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進行了30來年的全方位軍備競賽,從核彈到導彈再到太空都是超級燒錢的游戲。其中太空爭霸尤為精彩,正是他們的爭斗把人類帶上月球,打下殖民火星、沖出太陽系的基礎。
難以想象的是,兩個超級大國的超級競爭其實只是存在于兩個天才之間,而隨著天才逝去,這場競爭也走向落幕。這兩個天才,一個叫維納·馮·布朗,德國人;一個叫謝爾蓋·克羅列夫,俄國人。
美國和蘇聯的太空爭霸從二戰尚未結束時就開始了,德國剛宣布投降,美、蘇兩國的軍隊就開始爭分奪秒地尋找共同目標,一個是納粹發明的V-2火箭圖紙,另一個是火箭的發明人—維納·馮·布朗。
美國比較幸運,他們不僅快速地找到了圖紙,還讓馮·布朗自動送上了門。作為納粹科學家的馮·布朗并不是種族主義者,他是個瘋子。他為把人類送上太空而努力,而這個夢想只有靠軍方資助才能實現,因此他不在乎與任何軍方合作,投降對他來說也沒什么障礙。
蘇聯比較不幸,他們只找到了一些殘缺的V-2圖紙。不過沒關系,他們有比馮·布朗還牛的科學家—謝爾蓋·克羅列夫。
爭霸就這樣拉開了序幕。當然,雙方的動機并不是為了人類的夢想,而是造出能把導彈發射到敵國任何位置的火箭。
最開始基本上是蘇聯壓著美國打,克羅列夫憑借殘缺的圖紙不僅復制了V-2,還提升了其性能,可以打到西歐。軍方表示,“還能不能更遠一點?”于是克羅列夫又改進了設計,這次可以打到美國任何地方。更可怕的是,它還可以裝載核彈。
這枚名叫R7的火箭試射成功時,美國震驚了。他們落后了,因為他們不敢放心地使用馮·布朗。
蘇聯這邊表示贏得不夠,于是,克羅列夫在1949年又發射了一顆衛星,把火箭的射程拉得更遠。
馮·布朗要被氣死了。他帶著團隊投降美國就是為了發射火箭上天,卻眼睜睜地看著別人走在前面。五年里,他只有機會寫些科普文章,以及在迪士尼的電視臺講自己的夢想。
終于,艾森豪威爾宣布美國也要發射衛星。他仍沒用馮·布朗,而是找別人做這件事。不出所料,美國失敗了,而且是在全球直播的情況下。這次,美國只好讓馮·布朗出手。
1958年,美國終于也把衛星送上太空,但蘇聯已經加碼了。克羅列夫這幾年沒閑著,他的目標是把人類送上太空。1961年,他做到了。當時他并不敢保證能讓上去的人回來,幸運的是,人類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勇士—尤里·加加林回來了。然而他的闡述使太空爭霸失去了原本的意義—當他真的從太空俯瞰地球時,不覺得身為蘇聯人還是美國人有多重要,他是地球人。
或許克羅列夫與馮·布朗也并不在乎蘇聯和美國的區別,他們是作為兩個科學家來競爭。當一個人做到了1,另一個人就想做到2甚至3,贏過對方。克羅列夫讓人類上了太空,馮·布朗就想讓人類上月球。
正在此時,肯尼迪上臺了,他要贏得與蘇聯的爭霸,于是決定助力馮·布朗,要在60年代結束前把人類送上月球。還剩9年,其實有點不切實際,但大家都時日無多,需要爭分奪秒。
把人類送上月球可比僅送上太空難多了,天才馮·布朗想到了太空站計劃:先把太空站發射到地球軌道,然后從那里把月球艙發射到月球。
這時,第三個天才出現了,他叫湯姆·凱利。他認為發射到地球軌道不足以上月球,應該先發射到月球軌道。
在這個重要時刻,馮·布朗體現出了作為科學家的寶貴素質,他經過嚴謹的計算和思考,決定采用湯姆·凱利的方案。而他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胸懷,是因為對手在步步緊逼。克羅列夫也在研究把人類送上月球,而且先于馮·布朗把一個人造物體送上了月球。
可惜天不假年,就在太空爭霸進入炙熱階段時,1966年,克羅列夫去世了。1968年12月,馮·布朗的阿波羅8號升空,載人繞月成功并順利返回地球,登月已志在必得。
蘇聯急著要搶先一步。他們換了一個科學家—瓦西里·米辛主掌這個工作,并在1969年2月把帶著月球艙的火箭發射上天,結果失敗了,從此宣告蘇聯退出太空爭霸。
馮·布朗的阿波羅11號也在這年7月16日發射升空,就在這一次,阿姆斯特朗邁出了他的一小步。7月20日,無數人在現場和電視機前觀看了這一歷史時刻。馮·布朗終于贏了。
很多人以為這是有史以來唯一一次登月,其實不是,后來又登了5次,共有12名美國人登上了月球。
太空爭霸雖以軍事為目的展開,卻給全人類帶來了巨大的進步,拓展了人類的極限。遺憾的是,克羅列夫沒能繼續參與催化這個過程。后來太空研究真的變成了全人類的發展方向,1998年,美、俄雙方合作建立了太空站。現在我們知道,人類已在研究移民火星,而人類發射的探索器也沖出太陽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