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業

兒童電影作為一種影片類型對于中國電影觀眾來說已經有些陌生了。回看6月市場,兒童節檔期里難覓真人類的兒童電影。這早已不是偶然現象,國產真人類兒童電影這幾年在市場上基本上是缺席的——盡管每年在官方統計里仍有數十部兒童電影出品,但觀眾們在院線發行市場上卻難覓蹤跡。
事實上,真人類兒童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是一個有著出色成績的類型。從60多年前的《三毛流浪記》到解放后《雞毛信》《紅孩子》《小兵張嘎》等一系列革命題材的兒童片,再到20世紀80年代成立的兒影廠出品的《紅象》《姣姣小姐》《霹靂貝貝》《北京小妞》等等,可以說是當下中年以上電影觀眾觀影記憶里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產兒童電影這些年來式微,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也可能是根本性的一個原因,就是創作者、生產者對兒童電影創作的定位與觀眾的需求不符。
中國兒童電影學會會長侯克明教授過去幾年多次闡釋過,目前的所謂兒童電影存在兩種不同,一種是“為了兒童”,另一種是“兒童題材”,前者是“兒童敘述”,后者是“敘述兒童”,真正的兒童片應是前者。當前國內的大部分兒童片,往往是成年人的兒童記憶,也就是以兒童題材完成成年人的一個講述,這其實就跟兒童電影沒有什么關系了。有媒體報道過,大制作的“兒童電影”基本都由歐美發達國家生產,而那些兒童題材的兒童片,基本都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盡管導演都很用心、很有社會責任感,都對兒童問題發表了重要見解,但都算不上真正的兒童片。
太多的所謂國產兒童電影常常有說教的意味,就在于創作者不過是以所謂兒童題材完成一種居高臨下的表達,并不是以兒童的姿態、視線去觀察和經歷一段故事,于是面向觀眾也就兩頭不討好——成年人尷尬于這么低幼的說教,兒童觀眾又與故事主人公無法“同步”,難以代入。
另一邊,好萊塢在面向兒童生產電影的類型選擇上一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家庭電影,這是好萊塢基于產業、市場導向的一種影片定位,在電影創作上期望讓家庭里的父母和孩子能夠一起坐下來欣賞電影。因此在內容上,會更追求兼顧成人的審美旨趣和兒童對影像的認知能力。
家庭電影哪家強?毫無疑問是迪士尼,自創始人華特·迪士尼以來,公司就是以家庭觀影為目標和價值觀,因而建立了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創作方法論。
“我們并不為孩子制作電影,而是制作孩子能夠與父母一起看的電影。”華特·迪士尼的這句話未嘗不可以看作對迪士尼整個產業帝國的定位。這句話對國產兒童電影的定位調整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于破解國產兒童電影創作、生產困境而言,以此可跳脫出“為了兒童”這一局限,在更大的受眾范圍內去瞄準滿足家長和兒童的目標。迪士尼這些年真人版的《阿拉丁》《美女與野獸》《灰姑娘》《睡美人》,以及漫威系列和《星球大戰》系列在產品定位上皆是如此。
改變兒童電影的創作、生產定位,或許是中國兒童電影走出困境的一個重要前提——讓更多年輕的創作者試著去挑戰這個難題,可能會是兒童電影突圍的路徑,尤其是那些初為人父人母的年輕創作者也許更能理解“為了兒童”的真意,以及向著家庭電影定位的創作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