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
近來,網絡上流傳一段文字,說名醫鄒云翔立下門規:家人后代不允許吃冷飲。這段話主旨是勸誡人們不要貪涼,以免風寒侵入人體導致疾病。不過,各家自媒體多是輾轉抄錄,沒有交代這句話的可靠來源,也沒有透徹分析這句話里蘊含的中醫理論。
1 一個來歷不清的名醫家規:“家人后代不允許吃冷飲!”
天熱起來,許多年輕人提前進入“消夏模式”:吹空調、喝冷飲、吃各種反季節蔬菜和水果。
有些自媒體發文,勸誡人們不要貪涼,以免風寒侵入人體導致疾病。被反復抄錄的一段話是中醫名家鄒云翔立下的門規:家人后代不允許吃冷飲。
記者采訪幾位中醫界專業人士,他們從未聽說過。記者查詢相關報道,鄒云翔的女兒鄒燕勤表示,其家族飲食原則沒有什么特別,也沒有什么忌口。由此看來,一代名醫、我國中醫腎病學奠基人鄒云翔教授是否真的說過此話,尚沒有可靠證據。
雖然這段話來源不清,但主張的觀點,幾位中醫界專家都表示,基本符合中醫養生的原理,有可取之處。進入夏季,人們以寒涼食物抵御暑熱之邪,但切記不可太過,太過則易傷陽氣。
2 典型病例:夏季貪涼,寒濕積于體內,導致各種疾病
病例一: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痹,一般在冬春之交忽冷忽熱的時節易發病。但夏季吹空調、電扇后,面神經受到冷空氣刺激,造成氣血經絡不通,面神經因缺血而麻痹,其支配的肌肉因營養不良而出現功能障礙,便會導致面癱。
按理說,青少年不屬于面癱高發人群,但也有不少男孩、女孩患面癱就診。醫生發現他們往往有兩個特點:一是體質較弱;二是頻繁外出是直接誘因,而且坐車時喜歡打開窗吹風,結果長時間被冷風猛烈刺激導致突然面癱。
病例二:每年入夏后,風濕免疫科的患者就會明顯增多。這和很多患者在炎熱的夏季過度貪涼有關。夏季的潮濕天氣導致空氣濕度變大,再加上很多人一味貪涼,過度吹冷氣睡涼席,或下雨天不注意保暖、身體勞累等因素,都會使風濕病的癥狀加重,甚至惡化。
病例三:張某,女,20歲,體形微胖,臉上、脖子上有多處蕁麻疹。醫生分析病情:在西醫的理論中,蕁麻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中醫認為,這是體內寒濕沒有散發出來。臧醫生為她開了處方,并囑咐她堅持用藥,盡量不要長時間吹空調。
病例四:項某,女,35歲,因吹空調感冒數日、咽喉腫痛,話說不出,唾沫咽不下去。醫生分析病情:多數情況下,患者把感冒當成炎癥治,自己到藥店拿藥,通常買消炎藥,但這類藥都是寒涼藥,若是藥不對癥則會適得其反,使寒氣淤積體內,引起咽喉部腫痛、癥狀加重。
3 春夏養陽:“順應天地之剛柔”的養生智慧
醫生介紹,春夏自然界陽氣旺盛,暑熱之邪當令,可吃一些寒涼食物以抵御暑熱之邪,但切記不可太過,太過則易傷人體陽氣。中醫經典《傷寒論·傷寒例》里邊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一種“順應天地之剛柔”的養生智慧。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分別指兩個時令的養生原則。“春夏養陽”的意思就是春天和夏天,大自然的氣是向上、向外生發的,人體的氣也應該養護成向上、向外生發的氣勢;“秋冬養陰”,就是秋冬的時候,大自然的氣是向下、向內收藏的,所以人體的氣也應該順應自然界的氣勢,培養向內、向下收藏的氣勢。人體的氣(自然萬物都是一樣的)要順應自然界氣的變化規律。
不注意“春夏養陽”為什么會致病?醫生從“天人合一”的角度,生動地作了講解。
春夏之際,大自然的氣向上、向外生發,大地越來越溫暖。盛夏季節,天氣炎熱,大自然的氣是膨脹在外的。人體的氣也是順應大自然,從內向上、向外生發。在夏天,人體的氣是在周身之表,自然界氣盛,體表氣也盛,所以腠理開、汗大泄。夏天出汗多、腠理開泄的時候,突然遇到寒涼的天氣(或者空調冷風),寒氣會順著張開的腠理,進入肌膚經絡,留滯于關節而生肢體關節疾病。
夏天由于人體的陽氣在外,所以內部陽氣空虛,這個時候如果過食生冷,就會讓寒氣直接侵入比較空虛的人體內部而生內部的疾病,這也是夏季易腹瀉的原因。
春夏之際,人體與自然界陽氣都旺盛之時,如果人體陽氣都已損傷,到了秋冬陰寒之氣旺盛之時,人體陽氣則更難以抵抗外邪。故春夏不宜過食寒涼,以保養陽氣。秋冬不宜過食溫熱,以保養陰精。
4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治未病”的核心思想
中醫學中的“治未病”是中醫的最高境界,“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對疾病的預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學會保護好人體的陽氣很重要。寒性體質的人可以通過飲食、作息、鍛煉等方式來改善體寒的情況,輔助提升陽氣。
首先,飲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適當多吃溫熱的食物。
其次,注意保暖,天氣寒冷時要及時增加衣服,以免“寒邪”入體,少待在陰冷潮濕的環境中,多曬太陽。
再次,每天保持心情愉悅,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
最后,要注意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提升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