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
摘 要:構圖是畫面中的骨骼和結構,唐代張彥遠更是認為“至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工筆畫的發展從古至今都離不來對構圖形式的思考和探索,其構圖的章法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套形式美規律。當代工筆畫家們對構圖正在進行著新的探索,努力尋找當下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文章通過淺析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圖所呈現的一系列新特征,試圖找尋與內容相契合,有個人風格的個性化構圖。
關鍵詞:當代;構圖;工筆人物畫
當代工筆人物畫構圖在中國傳統美學的熏陶下,吸收借鑒了西方畫的觀念和形式,呈現出一種全新的面貌。工筆畫對西方涌來的繪畫理念的吸收首先反映在構圖上,呈現出不同于傳統中國畫的新的面貌。
一、滿構圖
滿構圖是指畫面中充實飽滿的構圖狀態。滿構圖的處理方式是將主體物布滿畫面,或是多個主體物削弱主次關系地充滿整個畫面。畫面空間被越來越多的客觀物象所充實,畫面的留白越來越少,使畫面充實飽滿。繁復飽滿的方形滿構圖逐漸成為當代工筆人物畫中較為常見的構圖形式。滿構圖這種形式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豐富的畫面效果給人視覺上的震撼,畫面的表現更加集中細膩。為了營造氣氛,背景的處理也不斷加強,追求耳目一新的視覺效果。例如陳治、武欣的作品《兒女情長》,畫面表現的是生活中瞬時性的場景特寫,整幅畫中各種主體物都按照一定的現代審美來進行組合安排,物體之間相襯相疊,給人一種張力和延伸感,在焦點透視下把人物組合場景進行了寫實的處理。畫面中的豐富的物象也起到了裝飾作用,充實豐富,描繪出了一家人互相陪伴的的溫馨場景。
二、截取式構圖
截取式構圖是指在完整的景色或物體中截取一角或者部分作為一個單獨的表現內容。截取式構圖方法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已被廣泛運用。畫中的物象延伸到了畫面之外,這種非完整的視覺形態增大了視覺張力,也符合現代人對“不完整性”的審美。這類構圖在傳統繪畫中較為常見,以馬一角(馬遠)、夏半邊(夏圭)的山水畫和折枝花鳥畫為代表。而在當代工筆人物畫中的截取式構圖,仿佛現代的攝影,通過局部取景,呈現出一個不完整甚至破碎的畫面。這種截取式構圖造成的不完整性和片斷性給人奇特的感覺,攪拌加入了趣味性和神秘感,極大地調動了觀者的參與,通過以往的視覺經驗去完形畫面缺失的部分,營造出一個情感的空間。例如徐華翎的作品,大膽地“掐頭去尾”,描繪更具細節的身體局部,柔軟的發絲、蕾絲的內褲、稚嫩的胸部等等,雖然只截取了身體的一小部分,但情緒和氣氛早已彌散開來,在細節和氛圍的把控上,恰到好處到了極致,流露出對將會流失殆盡的 “少女”那份未滿的純粹和美好的迷戀。張見的《桃色之二》的畫面中也只截取了女人身體的一部分和太湖石的一部分,但足夠給予人們對意象的聯想,殘缺的部分使觀者充滿無限遐想的空間,使畫面充滿了神秘感,達到一個不一樣的藝術感受。
三、拼接式構圖
拼接式構圖像蒙太奇一樣,“剪輯”給人一種特別的感受,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拼接式構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局部拼接式、條屏式拼接式和異景同構式。
局部拼接式構圖是指將多個局部的畫面拼接成一幅完整的畫面,拼接的局部畫面可以大小不一,甚至不規則,以達到錯落有致的構成感。例如莊道靜的《潮》采用局部拼接式構圖,把不等大小的畫面分割有秩,將局部場景拼接組合在一起,既和諧又生動,帶來了獨特的形式美感。除了有不等大的局部畫面拼接之外,也有等大的局部畫面拼接,例如羅小顏的作品《山的那一邊》,畫中把等大的局部肖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十二幅不同年齡段的肖像的拼接并置,更加渲染了歲月年華。
條屏式拼接構圖是指將尺寸一致或者不相一致的條幅形作品拼接組合在一起,大體可以分為兩條屏式、三條屏式、多條屏式。這種構圖形式目前被廣泛使用,使畫面既豐富又有秩序感。例如丁陽的《回力鞋的生意經》用三條屏式的構圖將三個場景并列畫面之上,增強了跳躍性的沖擊力,在同一色調下,每個條幅作品又很好地統一于整體之中。
異景同構拼接式構圖是指將主體物不做變化,畫面的背景采用不同場景拼接組合形成的新場景,重新把主體物與新場景進行組合得到的新形式。這種構圖形式給畫面增添了韻律感。例如劉金貴的作品《祖國的花朵》背景通過縱線分割,把不同的背景拼接在了一起,不僅沒有影響畫面人物的組織關系,還通過這種異景同構的拼接法把畫面中擁擠的氛圍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焦點透視構圖
焦點透視構圖是指在二維平面內描繪出一個趨于真實的三維空間。這種構圖符合視覺的真實性。東西觀念的碰撞打破了傳統繪畫散點透視的延續性發展,焦點透視構圖法的表現漸漸融入了工筆人物畫,科學比例讓人物的造型在大尺幅的畫面里有了更好的支撐。這種構圖方法常被運用于寫實的工筆人物畫中,例如王冠軍的作品《錦瑟年華系列·多雨季節》中對于焦點透視的運用尤其明顯,造型嚴謹的年輕人站在縱深感很強的北京胡同,近大遠小的透視使場景更加逼真,局部的處理也細致入微。由于工筆人物畫構圖中對物象的位置安排具有隨“意”性,除了焦點透視構圖,還出現了采用焦點透視與散點透視共同組合的構圖形式。如馬楠的作品《盛世待譜新華章》,作品中焦點透視的寫實的人物形象與散點透視的背景組合在一起,畫面前排的人物透視按照焦點透視,而后面的物象并沒有遵循焦點透視,而是遵循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隨“意”布置。這種構圖方式結合了中西方的透視規律,使人物表現既嚴謹逼真,又安放隨意。
五、非平衡構圖
非平衡構圖是指用傾斜的構圖增強主體動勢,以及以無重心、視覺中心偏移等方式突出矛盾的主體,突破了傳統繪畫中所強調的均衡原則,強調畫面的沖突性、不穩定性,在非均衡的構圖中營造更為強烈的視覺感受和內心觸動,給觀者一種震撼。例如賈靚的《空》,大膽地把視覺中心下移到底部,這種邊緣化處理,不僅調動了觀者對空白空間的思考與遐想,還更加凸顯了主題“空”。又例如蔡曉滿的作品《戲》,運用了視覺中心偏移的方式,讓畫面的主體聚集到右邊,把悠閑看戲的老人們表現得更加緊湊和突出,老人的視線空間給人留了遐想。
六、背景立體化的處理
背景立體化的處理是指把空間環境客觀化、立體化,營造一種真實的空間背景,使得畫面與寫實的人物形象相協調。當代工筆人物畫中常常會出現遮擋和疊層的關系,利用不同層次來讓構圖變得更加有主次和呼應,產生豐富的層次感。例如張見所作《2002之秋》,把背景進行了立體化的處理。部分人物被畫面最前的棕櫚樹干所遮擋,藍天、土地、河流都按照透視立體化烘托著主體人物,營造出了一個氛圍,讓畫面整體富有獨特的生命力以及多層次的呼吸感。王冠軍的作品《今夜不回家》中的場景非常寫實地再現了瞬間的場景,背景的建筑縱深感很強,人物遮擋關系把畫面營造得既突出了主體又有層次感,背景的立體化處理讓這幅畫面更加充實和直觀。
七、不規則畫幅形式的構圖
不規則畫幅形式的構圖是指不同于長卷、橫披、立軸、冊頁、斗方、折扇等傳統畫幅形式的構圖。當下出現了許多不規則畫幅的作品,例如何家英的作品《秋冥》,其構圖形式吸收了西方古典油畫中常用的拱形畫幅形式,將東西方的構圖特點相結合。又如張見的作品“疊”系列,都是不規則形狀的畫幅,這些不規則畫幅的構圖更好地契合了畫面的內容。不規則畫幅構圖是當代畫家們正在做的新的嘗試。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尺幅也不斷擴大,逐漸以大尺幅為主,其變化與當代展覽空間變化有密切關系。尺幅的變大適應了展覽空間,同時也加強了視覺沖擊力。
八、題款印章的變化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是文人畫成熟的重要標志,在空白之外用筆墨和朱紅給畫面營造一種“境”和特有的形式美感。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圖趨于滿構圖,畫面中留白部分大大縮小,題款印章可發揮之地受到直接的限制。不僅如此當代工筆人物畫的造型偏向寫實,畫面中當代元素與傳統的詩、書、畫、印的元素風格不統一,也直接影響了題款印章成份的減少。
九、結語
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構圖,對于形式感的構成運用更加靈活,較之于傳統構圖多了現代感,但就算構圖的運用再新穎,沒有情感的畫面都只剩一副形式感的空架子。正如構圖的作用就是為了使畫面所表達的內容有一個契合的形式來表現,營造更好的意境,而不是空追求一種形式感,作品的內涵、思想直接影響一幅作品格調。西方繪畫與中國畫最本質的差別就是中國畫里蘊含著的獨有的中國哲學精神。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發展更應該把握中西之間“度”,立足自我的同時選擇性地吸收借鑒,而不能被改造。我們應找到一個契合點,在立于傳統的基礎上有機地結合現代意識和西方構成,把構圖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從而將當代工筆人物畫推進到一個更高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1]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集[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2]雷慧珍.國畫構圖法則及應用[J].美術大觀,2013(2).
[3]李峰.中國畫構圖法則[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
[4]李影影.經營位置—對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構圖的探索與思考[J].美術大觀,2014(8).
[5]王嵋.論中國畫構圖之古今變遷[J].美術大觀,2015(4).
[6]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7]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8]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