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蒼
摘 要:中國書法的意境美是書家人格精神的體現,是書法的最高境界,是體現書法藝術魅力之所在,文章深入挖掘書法意境美的本質,認為以形寫神,形中含味,道法自然,是書法藝術的精髓,富有生命暗示和流動的自由美,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體現,進而探討了實現書法意境美的途徑。書法藝術精神,從根本上講,取決個性化審美素養,取決于書家的審美理想、思想感情、審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要提高自身書法的意境品位,書者必須學富才高,提高審美素養。
關鍵詞:書法;意境;藝術精神
進入21世紀以來,書法藝術的發展得到廣泛重視,尤其是在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大好形勢下,書法藝術得到大力發展,探討書法藝術精神對繼承、發揚與發展中國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一、書法藝術的意境美體現書家的人格精神
書法藝術的功能有兩種,即具象和表現,它是我國一門獨特的“線的藝術”。書法藝術的意境美是書法的最高境界,宗白華認為中國字如果寫得好,用筆得法,就會成為一個有生命且空間立體味非常強的藝術品。如果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能“偃仰顧盼,陰陽起伏”,就像樹木的枝葉相互扶疏,又能彼此相讓;就像流水之淪漪雜見,但是能夠先后相承,永不枯竭,那么,這一個字就像是生命之流,就如一場舞蹈,一曲音樂。在這種境界之中一個最自由最充沛的自我誕生于身心之中。這個“我”具有充沛的活力,似乎超脫于萬象之外,獨往獨行,似乎游刃于廣闊的天地,具有充分的空間活動。于是,書法藝術的“舞”成為它最直接、最具體的自然表達形式。
宗白華先生的“有生命、有空間立體味的藝術品”,實際上道出了書法的生命特征。中國古代的書家要想使“字”表現生命,反映生命,成為藝術,就必須借助于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他的書寫里表現出一個生命體,具有骨、筋、肉、血的感覺??v觀我國書法藝術的源流與發展,可以感受到書法的意境美是書家的內心世界的外化,它發端于書家的內心,是書家人格精神的體現。因此,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不是點畫線條的簡單排列分布,它體現出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和藝術精神。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中國樂教衰落,建筑單調,書法成了表現各時代精神的中心藝術?!?/p>
二、自然暢達,以形寫意——是人格精神的體現
書法是藝術,藝術則必有精神。所謂藝術精神,就是指個體獨自具有的內在的品質或氣質的反映,它蘊涵著某種文化的理念。中國藝術精神是什么呢?徐復觀先生在《中國藝術精神》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莊子以及道家思想對中國藝術精神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莊子精神就是中國藝術精神的集中體現。藝術家所呈現出的藝術精神是藝術家最高的精神境界與追求,它與莊子所追求的道就本質而言是一致的,相通的。
道家之“道法自然”對書法藝術產生深刻的影響,事例很多。如張旭體悟出“錐畫沙”的筆法源于他觀察到江島地平沙潤,一時興起,用錐尖在上面劃字,發現筆劃沉穩凈潤;懷素在觀夏云變幻時,體悟到了變化和氣勢;黃庭堅自評,觀“長年蕩漿,群丁拔棹”而變結體;顏真卿觀“屋漏痕”,領悟到凝重自然的行筆;王羲之觀賞白鵝在水中自由游蕩而悟得了意境。這些都體現了“道法自然”的書法創作理念。
由此可見,道家崇尚的“自然”精神與我國書法藝術創作一脈相連,它作為書家自由人格的藝術精神的體現,真切地表露出個人的真性情,將心靈與自然融為一體,使心靈與自然相通。
書法當隨時代,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書法創作既是書家自身精神的體現,又打上了時代的印記。書家的藝術精神就其美學境界而言,大多是建立于或者歸宿于道家的“自然”精神上的。因此,我國書法藝術的意境美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體現了莊子及道家的“自然精神”,而且這是書法的第一種藝術精神。
中國書法理論歷來重視“形”與“意”的關系,特別重視“意”在書法創作中的作用,歷代書法家大都主張書法以“形”寫“意”,如蔡邕、王羲之、衛夫人、虞世南、孫過庭等,都以有限的點畫來書寫書家無限豐富、無限深邃的精神世界或情感意緒。
因此,離開“意”的書法只能是一堆沒有意義的文字疊加,書法家如果要表現自己的情懷必須處理好“形”與“意”的關系,把書法意趣和造型完美結合,達到統一。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情感都融進書法的線條和章法之中。通過線條的濃淡以及筆法的潤枯,達到虛實相生、意境其中的目的。在書法藝術有限的空間中,表現無盡的意趣,表現傳神的筆意和生動的細節,從而達到意境美。以其流暢的線條、飛動的曲線以及變化多姿的結構,體現或者表達書家主體的內心世界和人格魅力。因此,書法藝術要在造型上下功夫,以形傳神,以形達意。
意境與自然完美結合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書家與大自然的交融,也成為書家書法精神的終身追求。書家的精神世界通過書法也會得到陶冶,使他們能夠進一步領悟到生命與藝術的真諦,所以,書法創作的審美規律就是自然和諧,渾然天成,以形寫神。在虛實之中妙造自然之境,在濃淡當中追求氣韻生動,在整體的章法中獲得宇宙生命的渾成之美。
因此,書法藝術所表現的審美特征主要就是以形寫意。書法藝術精神,從根本上講是書家的審美理想、思想感情、審美趣味以及人格襟抱的體現。
三、生命意識,自由心性——書法藝術精神的核心
書法的形式十分誘人,李澤厚慨嘆它有“遠為多樣流動的自由美”,所以,有人把書法稱為“紙上舞蹈”,點畫騰挪、情縈意繞,在書法的點畫之中凝結著彌足珍貴的民族情感以及民族靈魂。秦始皇當年造萬里長城其目的是為了抵御外敵入侵,人們沒有認識也不可能認識到它的藝術價值,同樣,我們祖先在創造文字時,也僅僅局限于實用和交流,也沒有藝術上的自覺。但是,這些并沒有影響其本身蘊藏的藝術元素,也沒有影響我們后人對古長城的欽敬與驚嘆,也沒有阻礙我們對古文字的贊嘆。就世界范圍而言,書法藝術的產生與我們的文字以及所使用的書寫工具——毛筆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它是我們民族所特有的,只有中國文字才會產生如此震撼的書法藝術。
在追求自由的晉代,“自然意遠”的書法精神創造出了中國書法史上的新生代,使中國藝術精神得到高揚。彼時偉大藝術家所追求的,是把自己的靈魂安放進一個自身的世界,尋求自己在人生以及精神上的解放。在清代尊尊卑觀念的壓迫下,書法是自由意識的體現,萌動著反抗民族壓迫,追求個性精神的心性。他們引古篆、古隸入楷入行,把日常字體古拙化,把古代金石遺跡中古樸遒健的藝術形象融入其中,力求表現出震撼人心的意境。清代書法繼承了宋明以來重個性、尚主觀情感的思潮,以猖狂、丑怪為美,強調主體意識,強調以對立沖突為特征,追求個性自由,所以當魏晉風度流行于書壇時,書法蘊而不躁、飄逸空靈的意境美得以形成。
四、個性審美,提升境界——實現書法精神的途徑
藝術的使命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它不僅僅要反映客觀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反映人的主觀精神。文字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本質中的主體,也是書家最根本最核心的本質要素。只有書家獨具個性與個體精神,才能催發出文字獨特的藝術生命之花,才能使它在人類文化意識的照耀下更加絢麗,更加多彩。因此,人類生命本體所萌發的感性沖動,是包括書法在內的推動藝術發展的寶貴的原動力。書法藝術的美取決于個性審美,取決于書家自身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以及審美理想和對現實的感受。
從文化的角度視之,書法的本質與人品學養有密切的關系。首先,書法乃個人品質的反映。古人說:“書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學,如其才,總之,如其人而已。”東坡云:“古之論書者兼論其平生,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即強調書品和人品的統一,人品要高,書品要好,尤其重視書品對人品的影響。其次,書法是一個人學養高低的表現。如宋代學者程顥自云:“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
從學養的角度觀之,書法藝術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凝練精到。在揮毫之間,透露出書家的修養、情性、氣質和審美觀。它不僅僅展示了書家的書寫技巧、功夫,更展示了書家的境界,以及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之美。要達到這種境界,不僅僅在于技法,更在于書者學養,是“功夫在詩外”的修養。雖無心于變,但在自然的書寫之中卻無不顯示變化,這正如莊子所說的“心齋”“坐忘”的自由境界的體現。一個書家只有心境虛空,才能澄懷觀道,只有心志專一,才能本性自真,從而實現藝術上的追求和人生自由的追求。
我們從一個書家的書法意象中基本可以窺探出他的審美意識。而這種審美意識和書法風格所表現出的諸如儒雅與庸俗、雄健與嫵媚、老辣與稚拙、狂放與靜穆、蒼勁與秀潤、豐實與空靈、沉郁與飄逸等等,大多通過其作品意境反映出來,最終以一種比較穩定的風格或者概括的面目出現。
一幅書法作品要追求格調、意味、情趣,書家超脫自然的情調、寬廣的個人情懷、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古人講書品即人品,在書品之中也反映著書家的生活品性和生活態度,人做不好,書法之格調不可能高,其筆墨意象是作者的個性以及魅力的寫照。古人云:“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書家的精神面貌或思想情感在作品中會得到呈現,也就是說書品即人品,它深刻地反映出書家自身的情懷,因此,要提高書法的品位,必須使自己學富才高,尤其要提高自身審美素養,這是提高書品的不二途徑。
參考文獻:
[1]聶振斌.漢字何以成為藝術[J].中國書法.1997(4).
[2]毛萬寶.書法美的現代闡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3]由興波.對蘇軾黃庭堅的書法藝術觀的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家.2005(1).
[4]文師華.論黃庭堅的書法美學觀和書法創作成就[J].南昌大學學報.2006(2).
作者單位:
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