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構建一個開放的、科學發展的美術教育觀念是藝術類高校發展中持續關注的問題。美術心理學是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美術及其規律的科學,是從感覺、知覺、表象、思維、語言、想象、情感、意志入手,探討美術創作過程中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探索個體身心與美術創作之間的互動,研究社會文化、人類集體情感精神與美術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它將含混不清的創作過程清晰化、結構化、階段化,為培養美術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從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來考慮,美術心理學課程的開設,有助于提高高校美術教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美術心理學;高校美術教育;完形心理學美學
一、美術心理學的發展現狀
美術心理學是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美術及其規律的科學,是美術學與心理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美術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19世紀末期,隨著現代美術教育的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術心理學逐步被美術教育者所重視,并開始運用到對學生的智力發展與心理狀態的培養中。
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術心理學的研究逐步被我國學界所關注。1994年,丁寧出版了著作《美術心理學》,闡釋了該學科的歷史、現狀、當代發展及走向,也展開了對美術創作、美術形式、美術接受等方面的心理探討。21世紀的前10年,國內美術心理學的研究朝著豐富、全面和深刻的方向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學者張曉洞提出的當代美術心理學主要研究取向。他認為隨著傳統美術創作性質及美術形態的改變,當今的美術心理學不僅要考察人的發展及民族文化中的美術心理現象,同時也要對工業設計、商業經濟、信息傳播、藝術治療、美術教育等領域中的美術心理現象加以系統研究,以形成多元價值取向的美術心理學研究體系。在眾多專家學者的努力下,我國美術心理學的研究在多種傳統心理學觀點整合優化的基礎之上,結合時代所處的社會、民族、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環境的影響,朝著科學、開放、融合的方向持續發展。
二、國內高校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近些年,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構建一個開放的、科學發展的美術教育觀念是藝術類高校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問題。目前國際流行的教學理念極為注重學科專業的融合與交叉,跨學科已經成為常態。雖然身處在一個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但部分藝術類高校課程體系總體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部分院校仍然重技術輕理論。我國藝術院校人文課程與專業課程比例為3∶7,人文課程中80%是國家規定的外語等通識課程。真正符合藝術人才培養的人文素養課程比例很小。而歐美藝術院校非常重視學生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和諧發展,尤其是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養成。有研究表明,歐洲的藝術學院中,人文課程比例占40%左右。日本部分高校美術教育中藝術史、美術史等課程比例也較高。
國內大部分藝術院校開設的人文理論課程科目相對簡單,多為美術史、美術理論、美術賞析等等。課程設置也相對碎片化,理論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缺乏體系建構,讓美術教育中的文化性打了折扣。這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較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人文課程的設置就圍繞美術教育這個軸心,發展出了經過重新審視和整合的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美術學、博物館學等課程。在同心圓式的課程結構中,以理論結合實踐為原則,每一門課程都力求相互照應,都以培養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宗旨。
三、美術心理學教學對高校美術教育的必要性
(一)完形心理學美學提升視覺思維能力
格式塔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譯音,中心含義就是強調形的完整意義,有時也被譯為“完形”。格式塔心理學派雖然不是以藝術活動為研究對象,但是他們對各種格式塔的分析成果給美術心理學,乃至整個美術學領域,都留下了無與倫比的實際影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魯道夫·阿恩海姆,他系統地闡述了格式塔心理學對于美學的影響,創造出了完形心理學美學的概念。他的著述浩瀚,代表作品有《藝術與視知覺》《視覺思維》《走向藝術心理學》《中心的力量:繪畫構圖研究》《藝術心理學新論》,等等。
美術創作是感知美、認識美、創造美、欣賞美的過程,對于美術家來說,具備那種能夠鑒定唯一合適的畫面形式的眼光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并非所有的形式都具有同等的藝術或審美的力量。相比較而言,一般人和美術家的視知覺敏感性有著相當的差距。藝術家如果缺乏對視覺形式的高度敏感,就喪失了美術活動所需要的基石,所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視覺素養是高校美術教育中極為重要和基礎的一環。
阿恩海姆從美學的角度出發,系統地闡述了格式塔心理學對于美學的影響。他認為視知覺是人類藝術創作和藝術觀賞的最基本要素,并傾向于藝術與審美主體視知覺關系的研究。阿恩海姆將“知覺論”和“同形論”的概念引入現代審美心理研究領域,認為知覺過程實際上是大腦皮層生理力場按照韋特默組織原理(臨近性、相似性、封閉性、方向性),將視覺刺激力轉化為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即生理力樣式的過程。他全面而細致地分析和闡述了處在知覺活動水平上的美術活動的心理特征和過程,深入地論述了視覺藝術中的整體性、平衡性、抽象性、完形性和簡化性等規律。他的格式塔理論非常適合于美術形式的闡釋,所有抽象藝術都或多或少地可以在其理論中找到立足之處。
阿恩海姆的完形心理學美學概念,對后世學者的藝術理論研究和藝術家創作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20世紀80年代著名學者滕守堯翻譯了阿恩海姆的著作,其美學理論在國內形成持續研究的熱點,并影響了當時國內美術創作的面貌。直到現在,美國的多所大學及設計學院都把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和《視覺思維》等書列為教材或必讀書目。因此,阿恩海姆對視知覺的研究成果不應當僅限于學者們的研究領域,更應該普及于一代一代成長起來的學生中。
(二)美術心理結構理論提升創作能力
美術心理學除了研究視知覺對美術作品的影響,也將美術活動的心理結構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這是一種對于視覺創造性心理的研究,它通過大量藝術家內省經驗和理性實證的事實揭示整個創作過程的心理結構和重要方面。美術活動過程包括了諸多兩兩相對的因素:美術家——客體,美術家——作品,觀看者——作品,觀看者——客體。這都與心理活動緊密相關。研究這一紛繁復雜的過程,一般歸結為兩個基本問題,創作過程中美術家的心理結構,以及觀看者的美術接受心理。
丁寧在其著作《美術心理學》中闡述了美術家的心理結構,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是知覺整合。創作過程中的美術家的視知覺與一般人的視知覺有明顯差異,藝術家的視知覺不僅僅源自基本的感覺,它還是高度專一和極其整合的,是感覺、知覺、表象的綜合作用。在創作中,美術家最重要的還是依傍表象的作用,中國畫論中所謂的“意在筆先”正是對知覺整合的極佳概括。第二是體驗狀態。根據格式塔派心理學的研究,所有的視覺事件具有兩個場,物理場和心理場。所謂物理場是視覺對象的純粹客觀存在,而心理場是指人心目中事物的狀態。后者能更有力地把美術家的內心素質和心理品格包容進去,諸如信仰、理想、需要、動機、氣質等等。而且對于美術創作而言,最合適的作品形式只有藝術家的情感才可以搜索到。第三是視覺思維。一般人都會認為美術創作是“感覺“的行為,但是根據心理研究,提出了視覺思維這一概念,認為表象本身就具有抽象性質。視覺思維與非視覺性的抽象思維相比較具有其突出的特點:視覺思維屬于無意識系統,是語言難以企及的,而且視覺思維的材料比一般的概念材料更加豐富和具體,它提供的信息不像思維那樣片段,是整合的和全息的。
在美術活動所包括的創作、作品和接受這三大方面中,“美術接受”的心理長時間被忽視,直到21世紀上半葉,才接受逐漸被人們看作是一種同樣充滿創造力性和建設性的活動,它甚至會極大地影響或改變美術作品的內涵。觀看者主體的內在狀態(包括情感、思想、情操、價值觀、審美觀等)和心理先存狀態(圖式)等因素都會對美術作品產生影響。對于當代美術教育而言,接受也是一個值得重新審視的研究對象。國外很多藝術院校都開設了與接受心理學相關的課程。比如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有一門基礎課叫“學會觀看”,訓練學生從接受的角度來思考與從事藝術創作。
四、結語
美術心理學是從心理學的感覺、知覺、表象、思維、語言、想象、情感、意志、動機入手,探討美術創作過程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它不僅探索個體身心與美術創作之間的互動,更研究社會文化、人類集體的情感精神與美術活動之間的相互影響。它將含混不清的創作過程清晰化、結構化、階段化,為培養美術工作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徑。在美術創作活動中,藝術家的綜合素質與美術創作之間有著緊密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在高校美術教育中普及美術心理學,有助于學生提升對形式的敏感性,形成鮮明的藝術創作個性,有助于協調理性思維與感性表現的平衡,拓寬作為一個藝術家所應具有的視野與眼界。從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來考慮,開設美術心理學課程有助于提高高校美術教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參考文獻:
[1]丁寧.美術心理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2]王曉琳.關于高等美術教育現狀的思考[J].美術研究,2017(6).
[3]張曉澗,王志強,周建平.論社會文化視野下美術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取向[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0(7).
作者簡介:
何海燕,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與美術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