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斐
摘 要:在近數十年漆畫的發展歷程中,一輩輩漆畫家努力探索著漆畫獨特的材質語言和表現形式,漆畫在題材的選擇和材料應用方面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藝術現象。文章簡單分析了當代漆畫作品中不同漆畫家所使用的蛋殼鑲嵌技法的區別、國內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影響的漆畫家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對蛋殼這種材料獨特的審美取向,同時總結了在創作漆畫《天水間》過程中的心得體會,表現了一些在實踐蛋殼鑲嵌技法中的取舍和審美觀。
關鍵詞:漆畫;蛋殼鑲嵌;《天水間》
漆畫是既古老又年輕的畫種。說其古老,是因為古代漆器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八千余年前。說其年輕是因為漆畫在無數前輩藝術家的探索和努力下,最終于1984年舉辦的第六屆全國美展上才正式被列為獨立畫種。漆畫的蛋殼鑲嵌技法也在數十年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蛋殼屬于鑲嵌材料的一種,以彌補大漆中缺少的白色,如今它的鑲嵌方法越來越多樣化。它不再只是簡單地營造一種平面裝飾效果,受西畫中表現明暗、體積、空間、質感等藝術觀念的影響,蛋殼鑲嵌技法也向空間感和縱深感發展。如何在保留蛋殼本身的獨特的材質美感的同時,挖掘它如何與大漆或其他引起物機理相結合才能產生豐富的畫面效果是筆者所要探討的要點。
一、選擇創作題材和表現技法
筆者于大學本科期間參加了第五屆全國漆畫高級研修班,創作了漆畫《天水間》這件作品,入選2011中國(廈門)漆畫展并獲評為優秀獎,后被蓮福美術館所收藏。當時負責授課的名師有陳文燦、陳立德、吳嘉詮、朱凡、程向君、佘國華、陳金華等。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筆者積累了一些關于漆畫材料和技法的知識,并對蛋殼豐富的表現技法產生極大的興趣,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筆者決定使用蛋殼鑲嵌技法來表現該作品,使用引起物所產生的豐富機理來補充畫面表現得不夠充分的地方。
《天水間》是一幅以蛋殼鑲嵌技法表現的風景畫作品,畫幅尺寸為90cm×180cm,創作的靈感來自于安徽宏村的獨特建筑風貌。在確定、修改并完善創作稿之后,筆者通過參考文獻資料以及親身觀摹漆畫展覽等,慢慢地了解了國內不同區域的漆畫家實踐漆畫蛋殼鑲嵌技法的異同。比如:山西省黃山老先生具有平面裝飾趣味,講究鑲嵌時的節奏韻律,保持蛋殼冷暖變化和自然龜裂的質樸美感的鑲嵌方法;北方地區一些漆畫家借鑒西方素描來表現雪景題材的鑲嵌方法;重慶市四川美術學院陳恩深教授在實踐蛋殼鑲嵌技法時所使用的“加”法,即在畫面上反復疊加拼貼蛋殼,在這個過程中使用了聚酯這種材料,因此在畫面上可以產生透明度較高且具有高低起伏的畫面效果。
二、確定蛋殼鑲嵌方法以及如何補充機理效果
對筆者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吳嘉詮教授的觀點,其主編的藝術設計專業“十二五”精品課程規劃教材《漆畫》中敘述:“在鑲嵌蛋殼時,要盡量保持蛋殼的自然裂紋,在密集拼貼的地方比較容易達到,但在需要貼得較稀疏的地方較有難度。學生往往會出現在移動蛋殼裂片時破壞自然裂紋的走向的毛病,除特殊需要,以垂直、水平地移動蛋殼裂片,擴大裂紋,保持裂紋的走向為佳。在蛋殼鑲嵌各種造型中,盡量采用自然拼貼,減少刀切與填充修補,細小部分、尖角部分盡量尋找或掰出自然的合適的片狀,以自然裂變與造型的有機結合而形成的質樸美感為上。”
《天水間》這件作品畫面的層次關系為簡單的前景、中景和背景,因為皆使用蛋殼鑲嵌來表現,所以整個畫面因為技法的單一而產生非常和諧的視覺效果,但是在這種和諧之中,因為鑲嵌方式的多樣性,而產生豐富且具有層次關系的變化。筆者在鑲嵌時以圓形狀的蛋殼來表現前景的灌木叢,以長條塊狀來表現房屋結構的磚塊,前景和中景的樹枝也以條狀來表現,但從條狀慢慢漸變成細小的點狀,通過蛋殼的形狀和大小來營造出遠近效果和主次分明的層次關系,并在視覺上相對重要的外墻磚區域,預先以灰色大漆填埋并起皺,再局部點綴一些蛋殼來表現斑駁破敗的墻磚效果。
朱光潛先生曾說過:“節奏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與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維和情感)的傳達媒介。” 筆者在整個鑲嵌過程中一直使用雞蛋與鴨蛋兩種蛋殼,并試圖保持良好的疏密對比和節奏感。大小不一的蛋殼,深黃色或潔白如玉的蛋殼,視覺效果偏暖的雞蛋殼和偏冷的鴨蛋殼,都在作品中貌似隨意然則有序地排列著,交織成一首古樸而輕快的協奏曲。
整個蛋殼鑲嵌的過程耗時接近一月,在鑲嵌完成后,筆者審視畫面時發現樹林的層次不夠豐富。吳嘉詮教授建議使用塑料膜起紋的技法制做一些接近樹林的肌理來對其進行補充。于是筆者使用比蛋殼顏色略深的冷灰色大漆與少量聚酯清漆混合后涂在需要補充的部分,再用塑料膜仿照樹叢向上生長的形態,拉出近似樹林的肌理,等漆層徹底干透后再往整幅畫面上罩髹極為稀薄的透明推光漆。
三、后期磨顯和調整畫面
在后期打磨畫面時,當將漆層慢慢磨開時,局部有些蛋殼被完全磨顯,有些漆層卻似破非破,被漆層包裹著的蛋殼與引起物起紋所產生的線條肌理,交織成一種豐富且帶有層次感的點線面關系。這樣一來,蛋殼拼貼的樹林就顯露出無法盡數的視覺效果,樹林的整體層次和空間關系也就變得非常豐富。這種偶然出現的效果,卻是必須抓住的很重要的一點。如果當筆者再往下磨下去,蛋殼就會全部顯露,線條肌理也會被磨破,反而使樹林的層次過于簡單,視覺效果也減弱了。于是筆者后期在打磨過度的一些部分用灰色大漆按照想要的效果重新勾繪出來。該藏的蛋殼,用大漆藏住,該具有連續性的肌理用大漆描繪出來,這樣一來保持樹林層次豐富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的創作程序是調整畫面整體關系。筆者使用黑推光漆和透明漆調整了整個畫面的黑白灰關系,深入刻畫房屋的結構和樹林的組織關系,利用灰色大漆和局部補充蛋殼的方式調整了局部房屋的結構。在一些過于顯眼的白蛋殼上,使用畫筆蘸上呈半透明的黑推光大漆把明度降低,在需要明度更高的視覺效果的局部,用水砂紙將蛋殼磨顯。為了更進一步表現樹林的層次關系,在把樹叢的團塊結構分清楚之后,再進一步補充黑白灰關系,并在后期著重處理了房屋與樹林交界區域所產生的太過呆板的銜接效果。
四、結語
筆者在創作漆畫《天水間》的過程中,收獲良多,深刻地體會到漆畫技法的豐富,也意識到一件作品并不需要過多復雜技法的堆砌,也許只需一到兩種簡單的技法,就能完美地呈現我們想要表現的畫面。分析了很多作品中蛋殼鑲嵌的方法和審美取向之后,很容易發現每一種蛋殼鑲嵌方法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缺點,筆者更傾向于保持蛋殼質樸的美感和自然龜裂的紋理;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適當地介入影響光影、明暗和空間的視覺效果,但必須保持輕松自在的節奏美感,還可以充分發揮大漆的包容性,與其他材料互相補充。只要能夠更貼切地表現我們的畫面,不管是何種審美傾向的蛋殼鑲嵌技法,都應該大膽使用。
參考文獻:
[1]喬十光.漆藝[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2]吳嘉詮.漆畫教程[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0.
[3]全國漆畫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福州:《藝術·生活》雜志社,2008.
[4]黃成,王世襄.髹飾錄[M].楊明,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