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
摘 要:文章在對絲綢之路陜西段文物保護單位藝術資源研究的基礎上,從藝術文化融合交流的角度,對作為絲綢之路起點的陜西地區的藝術文化資源進行了研究,最后進行了綜合分析。經過全面系統的資源整合與提煉,成功開啟了絲綢之路線性遺產藝術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聯動共享的新篇章。從文化交流和產業建設途徑兩個方面進行綜合研究,促進陜西藝術文化的融合與交流,轉化為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絲綢之路;陜西美術;文化融合交流
一、絲綢之路陜西段的學術研究
從藝術文化的角度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陜西段學術研究蓬勃發展,注重政治、歷史、文化、經濟、藝術等不同學科的融合與交流。
旅游業是藝術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相對集中的產業。通過對陜西旅游視覺畫面主題的分析,馬秋芳認為歷史文化遺址主題在眾多主題中排名第一,是陜西旅游視覺畫面的第一主題。從歷史、藝術、文化資源與旅游形象設計相結合的角度分析,李巧玲認為西安應該突出周、秦、漢、唐的都城文化和繁榮絲綢之路的都城黃天虎的陵墓文化,標準顏色應為黃色、綠色和紅色,應強調視覺符號識別系統的設計,使其簡潔、藝術、易于識別,豐富自身的藝術形式,形成鮮明的特征。
米高峰認為,保護和開發絲綢之路的文化藝術資源,可以激發中國的原始靈感。胡曉認為,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產”和國內著名畫家組成的“中國當代名家畫絲綢之路”聯合展覽中,可以挖掘、拓展和延伸絲綢之路文化。
劉可成和閻連福分別從不同角度解讀了唐大明宮國家文物保護展覽中示范園和文物公園的總體設計,總結了大明宮的物質文化資源特點和文化產業轉型戰略。王新文則強調發展象征性旅游。想要在旅游中體現內在精神,文化內涵需轉化為藝術形象和設計符號等都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范疇。
絲綢之路陜西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傳統藝術和文化交流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杜曉凡認為其中兩個問題尤為突出。第一,文化景觀方面存在很大的時空差異。第二,價值判斷方面沒有形成整齊劃一的概念,如絲綢之路需調和普遍價值與保護管理的矛盾。閻連福指出,故宮博物院遺址缺乏景觀系統,可利用的景觀要素稀缺,觀賞價值相對較弱,因此其可見度不強。
以上結果表明,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宏觀政策背景下,出現一些特殊的學術研究成果,但尚未形成明顯的學術研究重點,研究內容零散,研究水平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一些問題。在絲綢之路沿線的一些文物研究中,還缺乏對藝術文化資源的專門研究和一系列的線性宏觀研究。
二、陜西美術文化交流的途徑
陜西的傳統藝術和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包括漢唐皇居遺址,以及眾多的石窟燈。許多藝術資源被列入省級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名單。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陜西段的藝術文化資源包括但不限于文物。改革開放以來,陜西已與“一帶一路”產業帶融為一體。工作、貿易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陜西傳統藝術文化交流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繼承和發展的。
(一)旅游平臺上加強溝通,與時俱進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了各國旅游經濟的發展,鼓勵中國游客外出旅游,吸引外國游客。在此背景下,在積極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旅游規劃,全面推進文化交流。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重點是結合傳統文化和風景名勝區,建設特色文化村落。在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全面提高旅游資源的影響力。例如,大雁塔、小雁塔和興教寺塔分別屬于唐代的大慈恩寺、薦福寺和興教寺院,證實了佛教沿絲路向東逐漸傳播的歷史和佛教蓬勃發展的歷史?!按u面土芯,模仿西域蒸波阻擋體系,仿照西部蒸汽防波堤系統,放置西部地區的經典形象”已成為西安的標志性設計元素。彬縣是絲綢之路以西的昌東北路的第一站。其大佛寺佛像在歷史上被錯誤地歸類為敦煌系統。大佛窟、千佛洞和羅漢洞的精美雕塑,象征著唐代佛像最純粹的藝術風格。石窟壁畫具有鮮明的主題、鮮艷的色彩、壯觀的場景,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宗教表現力。
(二)通過學術或交流會議加強溝通和交流
為加強傳統文化在陜西的傳播和交流,可以舉辦傳統文化交流或研討會,實現文化在地區內外、國內外的傳播。論壇的主題可以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繼承、融合和創新”。我們可以學習相關的論壇,并保存主題和內容的變化,然后在交流中,介紹陜西的傳統民俗文化。通過專家交流和展覽交流,從學術交流的角度,以及全新的視角看待陜西傳統藝術文化。此外,通過陜西民俗博物館的開放和積極組織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滿足國內外旅游者繼承和傳播陜西藝術文化的需要,更好地促進文化交流,弘揚傳統藝術文化。在中部平原的東部,讓更多的人去欣賞陜西傳統藝術文化的真正魅力。通過多種途徑,探討了絲綢之路經濟帶陜西美術文化的交流措施。在陜西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過程中,我們將結合在線和離線、旅游和發展、現實和視頻、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等多種方式促進陜西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三、陜西文化產業建設途徑
(一)以項目為導向,構建國際藝術城市體系
創造優秀作品,引導陜西藝術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大型的藝術文化產業團體促進未來的藝術文化交流。我們將從各自的角度積極尋求發展機會。在陜西省不同的地理背景下,規劃建設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藝術城市體系。為了從根本上改善陜西基礎藝術設施短缺的狀況,國際藝術城市項目應包括陜西藝術家培訓中心、創作中心、交流中心、信息中心和服務中心,還應包括金融服務中心、銷售中心、工業藝術基地和住房項目,并應建立數以千計的工作室和展覽。絲綢之路藝術博物館也將建在這里。這些皆以項目為導向。以藝術為主題,建設獨特的大型文化園區也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配套項目。
(二)多元文化融合,構建延安新城
大型文化藝術產業的建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形成了優勢與優勢的結合。絲綢之路文化將紅色文化與知青文化、黃土文化、延安文化(包括后文化)相結合,開展文化搶救和保護,建設國家藝術家風格基地,建設紅色教育基地。陜北文化聚集地、陜西旅游團作為旅游景點的文化平臺,其后續行動也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三)借鑒經驗,大膽創新發展文化產業
在調查了法國巴比松的藝術區之后,對其進行重新定位。例如,它的發展缺乏一些創新觀念,因此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產業鏈。米勒、盧梭和法國藝術村的其他藝術家們已經完成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著名作品。巴比松鎮為畫家提供了一個宜居的村莊,以體驗和描繪農民的工作生活。它使畫家能夠從豐富的生活資源中吸收大量的創作素材,從而創造了藝術界的“巴比松學派”。藝術需要創新,文化產業需要大膽創新。近兩年來,我們大力建設了西縣藝術城、文安一期和半坡國際藝術區三大項目。這是打破腐朽機制、不斷創新的結果。我們也相信,在這種探索精神的指引下,陜西傳統藝術產業沿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將繼續發展。
四、結語
文章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美術文化交流出發,研究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線性遺產藝術文化資源和藝術文化資源的發展戰略及其產業路徑的線索,以加強和創新陜西傳統藝術的傳播和交流。
參考文獻:
[1]李偉,俞孔堅.世界遺產保護的新動向——文化線路[J].城市問題,2015(4).
[2]姚雅欣,李小青.“文化線路”的多維度內涵[J].文物世界,2015(1).
[3]郝樸寧.非物質文化形態的社會承載形式[J].學術探索,2014(3).
作者單位: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