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成

“這雙手天賦異稟,它在肝臟的方寸之地創造生的希望;這雙手又異常細膩,它以截然不同于同齡人的敏銳與穩定,將萬千病患拖出病魔的沼澤地。”2018年7月14日,央視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請來了一位96歲的耄耋老人。主持人董卿握著這位老人的一雙手,說出了動人的話語。他就是我國著名的肝膽外科專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



2019年1月14日,吳孟超退休了。他從醫70余年,不僅救治了1.6萬多名肝膽病人,還創造了中國醫學界乃至世界醫學肝膽外科領域的無數個“第一”:他翻譯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膽外科入門專著;他制作了中國第一具肝臟血管的鑄型標本;他創造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手術;他切除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因此,他被世人稱為“當代神醫”,肝膽外科研究史上的“世界巨人”。
1922年夏天,吳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閩清市,由于家境貧寒,在他3歲時,父親便遠渡重洋前往馬來西亞打工賺錢,5歲那年,吳孟超也隨母親來到馬來西亞。在那里,吳孟超一邊幫父母割橡膠,一邊在由華僑創辦的光華學校讀書。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抗日將士英勇作戰的事跡,深深地影響著吳孟超那顆年輕的心。初中畢業時,按著當地習俗,學校、家長要出錢給畢業生聚餐。當時,深受抗日救國思想影響的吳孟超和同學們沒有聚餐,卻把這筆畢業聚餐費全部捐給了國內浴血奮戰的抗日將士。令吳孟超沒有想到的是,遠在延安的毛澤東、朱德代表八路軍總部給他們發來了感謝電報。那封感謝電就像一團火,燃起了吳孟超心中向往歸國抗日的烈焰,也成為了他一生難以忘卻的記憶。
1940年春天,吳孟超約了幾個要好的同學一同踏上了回國的輪船。站在船頭,望著波濤洶涌的海浪,他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個月后,吳孟超他們經過一路車船顛簸,最終來到了云南省昆明市。然而,前往抗日根據地延安不僅路途遙遠,還充滿了諸多兇險。怎么辦?同學們紛紛勸他,與其去“送死”,不如“曲線救國”。就這樣,吳孟超暫時留在昆明繼續學習深造。在昆明上學期間,他一直幫助地下黨組織秘密進行革命工作,經歷了地下黨組織的考驗。
1943年秋天,吳孟超考取了同濟醫學院,成為了“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學生。畢業后,吳孟超成為了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的第一代軍醫。在裘法祖的悉心指導下,吳孟超的手術水平越來越好。可他不滿足于做個普通“開刀匠”,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訴裘法祖老師。裘教授對他說:“肝膽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國又是肝臟疾病高發地區,如果你有決心,可以往這個方向發展。”于是,吳孟超選擇了肝膽外科作為自己的科研目標。
從此,吳孟超便一頭扎進圖書館,找到一本由美國人編寫的《肝膽外科入門》,并和同事方之揚將這本20多萬字的書翻譯出來。他先后創立了“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奠定了中國肝膽外科的理論基礎;創立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提高了肝臟切除術的安全性;完成了第一臺成功的肝癌切除手術和世界第一例中肝葉切除術,并研究出了符合中國人體質的肝膽外科手術技術體系,使我國肝癌手術成功率從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
這位戰火中走出來的軍醫,不僅以其精湛的技藝震驚了國際醫學界,也被世人稱之為“肝膽外科之父”。
吳孟超常說:“一個醫學家應該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終身追求。”
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為了給病人治病,他敢闖肝臟手術“禁區”,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他從醫70余年中,他挽救了無數病人的生命。
1975年春節后的一天,一個挺著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攙扶下來找吳孟超治病。經過問診,吳孟超得知,這個患者是在8年前得的病,當時腹部長了一個拳頭大小的瘤,醫生診斷為肝癌。幾年時間過去了,瘤子越長越大。換個醫院檢查,卻說如果是肝癌的話活不了這么久,便做個穿刺,卻引起了大出血。
通過一番檢查,吳孟超斷定這是一個罕見的特大肝海綿狀血管瘤,而且這個瘤子的直徑竟達68厘米。當時,國外將直徑在5厘米以上的肝海綿狀血管瘤歸屬于“巨大”型瘤,而這個患者的瘤稱得上是“超級巨大”。如果該腫瘤破裂就會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由此會導致死亡。可想而知,這個手術的危險性和高難度了。
“敢打硬仗”的吳孟超沒有退縮,他帶著助手查閱了國內外大量資料,在反復推敲后,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并調集了15個科室共40多名醫務人員全力配合。手術歷經12個小時,吳孟超和40多名醫務人員連續奮戰,最終順利摘除了這個瘤子,為患者挽回了生命。
幾十年過去了,這位患者不僅沒有離開人世,還健康地活著,并時常給吳孟超打電話,言語中滿是對他的感激。吳孟超說:“我看重的不是創造奇跡,而是救治生命。醫生要用自己的責任心,幫助一個個病人渡過難關。”
1983年,吳孟超成功為一名僅4個月大的女嬰切除了重達600克的肝母細胞瘤,創下了世界肝母細胞瘤切除年齡最小的紀錄。一個星期后,女嬰身體的各項指標趨于正常,10天后,女嬰父母帶著她出院了。這名女嬰初中畢業后,報考了當地一所衛校的護理專業,她立志當一名像吳孟超一樣的醫務工作者。
在吳孟超治病救人的過程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而且大多數都是別人不敢碰的“禁區”。可他愣是不怕風險,敢于挑戰,以一個醫學家的智慧和膽識,闖過了肝臟一個個“禁區”,創造了一個個世界之最。
有同事問他:很多手術大家都不敢做,你卻做了,萬一出了事,你的名譽就沒有了。吳孟超微笑著說:“名譽算什么,我不過就是一個吳孟超嘛!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職。”
吳孟超清楚地記得,1958年,當他剛剛踏上肝膽外科之路之時,有一個外國醫學代表團成員在參觀中國醫院時傲慢地說:“中國的肝膽外科,要想趕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時間。”
這話給他的刺激很大,但他是一個不服輸的人,他的回答擲地有聲:“世界肝膽外科界不能沒有中國的聲音!”從那以后,吳孟超和張曉華、胡宏楷組成“三人攻關小組”,經過兩個多月的試驗,做成了第一個能夠滿足需要的肝臟腐蝕標本。
1960年,在第七屆全國外科學術會上,吳孟超將“攻關小組”的研究成果“五葉四段”肝臟解剖理論做了詳細解說,得到了與會專家們的一致好評。實踐證明,這個肝臟解剖新見解,不但有重要的臨床實用價值,而且還是我國肝臟解剖理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發明。
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通行的肝臟手術止血法是“低溫麻醉法”。有沒有更好的止血方法呢?吳孟超想。經過半個月反復試驗,吳孟超帶來他的團隊發明了“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這種方法可以免去復雜的冰水浸泡,從而能減輕病人的痛苦。
1979年9月,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第28屆國際外科學術會上,吳孟超面對來自美、蘇、英、法等6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外科專家,用流利的英語做報告,憑借著豐富的經驗積累和科研成果,他讓中國肝膽外科一舉成為國際肝膽外科的領跑者。
如今,97歲高齡的吳孟超依然精神矍鑠,精力充沛。他說:“我自己身體還可以,而且主要是為了帶教年輕人,培養年輕醫生。”如今,他培養的26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已成為我國肝膽外科的中堅力量。吳孟超就是這樣,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他的恩師裘法祖先生的話:“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