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雨
在當下的互聯網平臺,各種指數排行榜、熱門搜索排行榜、流量排行榜大行其道,在收割著大眾關注和巨額流量的同時,也帶了不少爭議和疑問,標準不一、數據造假、流量綁架……這當中存在種種需要反思的問題。
其一,我們是否需要榜單和數據來做背書?比如明星人氣榜,為什么會有粉絲的惡性競爭和灌水刷量?本質上還是因為現有榜單給予的刷量空間大、門檻低、可操作性強。如果按作品產出量、銷售量、播放量和明星帶貨能力、商業價值、社會影響這些“硬核指標”,哪怕粉絲去刷,那也得“大出血”才能刷出成績。指標越硬核、刷量成本越高、評估結果才會更讓人信服。
其二,怎么樣避免被榜單和數據綁架?問題意識應該大于結果意識。這年頭粉絲愛拼數據、商家愛看數據、平臺愛曬數據,但大家看數據更多看的是結果、是排名,鮮有關注結果背后反映出來的問題。而大數據也好、指數榜單也罷,出發點都是幫助我們提升洞察能力,提升發現問題和識別風險的能力。一所高校、一家企業為什么能排第一?是其綜合實力夠強、產品或作品影響力足夠大,用戶覆蓋面足夠廣?還是死忠粉足夠活躍、公關策略足夠強?挖掘出榜單排名背后的原因所在,榜單本身的價值和分量自然就出來了。如果導致榜單數據上升的問題是舉足輕重的,我們重視榜單本身理所當然,但如果背后的影響因素很“水”,那榜單結果又有何意義?
其三,怎么樣確保“真實流量”的勝利?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數據、更多元的維度、更透明的標準來確保數據和榜單的真實性。很多人在呼吁需要“真實流量”的勝利,什么是“真實流量”或者說“真實數據”?我們需要從幾個層面來看。第一是數據本身的真實性、低水分,這需要有持續性的監測機制和完整的檢驗模型,保證數據對應的是真實操作行為;第二是數據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如果我們為了數據“好看”或者達到預設結果,隱藏了部分“弱勢”數據指標,僅僅把“優質”的數據指標拿出來做對比分析,哪怕數據是真實的,但這種信息不對稱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是缺陷;第三是數據評估標準的透明性,標準的開放透明是為了減少“數據尋租”和榜單造假的空間,同時也讓大眾對榜單的價值分量和參考意義有更直觀的認知,如果評估標準本身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哪怕用的都是真實數據,榜單本身的參考意義也不大。
指標硬核、問題導向、數據真實、開放評估,是每一個平臺需要具備的“數據觀”,也是每一次評價需要把握的標準線。“唯流量論”不足取,但若因為苦流量久矣,就把流量評估取消,隱藏閱讀數,那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數據的問題,需要結合價值觀,強化數據能力,才能真正進一步接近于解決數據問題。對待評估也需要更加淡然,真正的創新都是來自質的突破而非量的簡單堆積。
只有全面推進數據公開,在不涉及公民隱私的情況下開放更多數據,從大數據到小數據,吸引更多第三方加入評估,形成社會協同治理態勢,嚴懲數據造假,鼓勵評估公式公開,用主流價值觀引導算法,提升評估的科學性,不斷迭代評估公式,最終形成國際影響力,為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贏取數據評估的制度性話語權努力,這才是我們應該持續努力的。▲(作者是互聯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