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雁
一天,李石良主任的門診來了一位瘦黑的中年男性患者,與他一同來的是他的妻子,兩人面帶焦慮,看上去忐忑不安。一坐下,患者便開始講述困擾他的“怪病”,他的右側大腿一塊皮膚又麻又癢。
原來,一年前,他在工地干活時一不小心從架子上摔下來,倒在地上時左側身體著地,當即覺得疼痛難忍、不能動彈,去醫院檢查后確診為“骨盆骨折”,但因為程度較輕,就選擇了住院保守治療。可二十幾天后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癥狀,他的右大腿內側中下部皮膚逐漸出現異樣的感覺,發麻、發癢、灼痛,每天發作好幾次,坐著的時候更容易誘發。拍腰椎X線片顯示腰椎傾斜和椎間盤突出,按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了一段時間沒效果,這一年來疾病一直折磨著他。
李石良主任聽完患者的訴說,先對患者進行了腰部壓痛試驗及直腿抬高試驗,患者沒反映有任何不適感,這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癥狀及體征并不相符,看來腰椎間盤突出并不是他的病因。
還有什么疾病會導致大腿內側皮膚出現不適呢?一是股外側皮神經出現炎癥或卡壓,會導致大腿前外側皮膚區域出現燒灼、麻木或疼痛等異常感覺;二是閉孔神經受到刺激,大腿內側靠近膝關節的區域會出現此類癥狀。
李主任首先按壓了患者的髂前上棘處,以確認是否存在股外側皮神經病變,然而依然沒任何反應。于是,李主任又在患者的會陰部靠右側的區域進行按壓,在右大腿發病的位置出現了癥狀加重的現象,終于找到了病因,是閉孔神經卡壓導致的,需要進行針刀松解治療。
經過治療,這位患者現在發作次數不那么頻繁了,麻木、痛癢的程度也減輕了。
人體的神經結構和功能復雜,它們從大腦發出,形成脊髓,發出逐級分支,成為細小的末梢,像樹枝一樣分布于人體的各個角落。這些神經的分布是有規律的,每條神經都在各自的“責任田”上堅守崗位,其中皮神經就是分布于皮膚、負責皮膚感覺刺激的“小樹枝”。正常情況下,人們通過這些皮神經感知外在環境中的一切冷熱硬軟,一旦它們受到擠壓、刺激或其他因素影響,相應區域的皮膚便出現感覺異常,最常見的就是麻木、瘙癢和疼痛。
閉孔神經由腰叢神經分支而來,從骨盆穿出后分前、后兩支,前支又分離出的一部分形成閉孔神經皮支,皮支就分布在大腿內側中上部的皮膚下,負責此區域皮膚的感覺。
患者的癥狀出現的時間與骨盆骨折的時間相差不遠,很有可能是骨折影響了閉孔神經,出現癥狀的位置又恰好是閉孔神經皮支的分布區。醫生為患者做體格檢查,發現當按壓閉孔神經的骨盆穿出點時,立即出現向閉孔神經分布區放射的感覺。醫生就是據此做出診斷的。
但并非所有的皮膚麻木、疼痛都是神經卡壓導致的,常見的下蹲久了腿麻僅僅是因為血液循環不暢、刺激神經引起的;放、化療后很多患者四肢末端出現皮膚麻木,是藥物神經毒性導致的。此外,感染、神經營養不良或功能紊亂等多種原因均可能引起此類癥狀。所以必須要查明病因,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