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倩
我的爺爺在2017年12月29日死于腦溢血,從發病到他去世總共只有三天。一切發生得這樣快,我們全家從來沒有想到,一時難以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
得知爺爺突然發病被送到醫院的時候,我也趕到了醫院。病房里白色的墻壁、白色的床單,一切都是白色的。我看著爺爺躺在病床上,戴著氧氣瓶,雙目緊閉,手一動不動。當醫生宣布已經無力回天的時候,我和姐姐已經哭得淚流滿面。在淚眼朦朧中,我看到姐姐在求爸爸:“讓爺爺安靜地走吧,這樣他也少一些痛苦……”眼睜睜地看著爺爺離世,那一刻,我悲痛萬分。我生平第一次明白了,生命原來如此的脆弱,原來親人會突然有一天離開我……
爺爺生前和我不住在一起,但他經常會來看我。每次他都會給我帶一些好吃的,尤其喜歡給我送大紅棗,他說紅棗對女孩子身體好。爺爺還經常告誡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做一個有出息的人。但他走了,不會回來了,再也沒有人給我送大紅棗了……
我曾經暗暗地發誓,長大后一定好好回報爺爺對我的愛,用自己掙的錢買爺爺喜歡的東西送給他,然而,上天沒有給我這樣的機會。悲痛過后,我似乎一下子長大了許多,懂得了珍惜過去視而不見的親情,我更加堅定了心中的那份愿望——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做一個爺爺期望的有出息的人,來告慰爺爺的在天之靈。
爺爺走了兩年了,但我一直覺得,他還在我身邊。我知道,他肯定會像書上寫的那樣:“愛你的人,死后會化作世間的風雨、花草……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會永遠陪在你身邊,所以請相信,他還在……”
[作者系鎮江市索普初級中學七(2)班學生]
點評:
古人說:文緣乎情,情緣乎心。小作者這篇作文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詮釋。小作者對爺爺真摯深厚的感情傾注于筆端,讀來令人動容。不僅如此,作者在文中有對生命、對親情的思考,把文章的主旨引向深處,也激發了讀者的思考。成長的過程就是對生命的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而寫作就是記錄成長的最好方式。
(指導老師: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