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宇
【摘 要】增強傳統電視新聞的“黏性”,不僅是新形勢下加強電視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占領宣傳主陣地、實現成風化人的需要。通過對傳統電視新聞的調整改革,也將使電視行業在新一輪競爭中,取得優勢,逆風起航。
【關鍵詞】開機率? ?優化規范會議報道? ?挖掘有親和力的新聞? ?現場報道? ?社會新聞? ?深入策劃? ?故事性
如今,各地方臺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收視率下滑。絕大部分地方電視臺的辦臺方針是“新聞立臺”。收視率下滑,固然有新興網絡媒體擠占新聞空間的因素在內,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傳統電視新聞的“黏性”在逐漸喪失。
關于增強傳統電視新聞“黏性”的問題,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新聞結構和表現形式的調整改進。
一、優化規范會議報道
會議報道,一直是地方電視新聞的重頭戲,也是傳播各地黨政聲音的主陣地。會議報道在地方電視臺的新聞中不可或缺,也是當地黨委、政府看重的主陣地。但是長期以來,會議新聞,結構相對簡單,語言不夠接地氣,很難獲得受眾的認可。優化會議報道,是傳統電視新聞改革的重頭戲之一。筆者以為,首先,應大幅減少會議報道的篇幅和時長,對于內容空泛、沒有指導意義的會議類時政報道,將其摒除在新聞內容之外。對于方針政策性的會議新聞,擷取核心內容,做好解讀,這樣才能使會議報道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得到受眾的認可。
這方面,《遼寧新聞》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目前《遼寧新聞》非全省性重大活動的會議新聞,除特殊重要內容,其他不予報道,這樣一方面減少了篇幅,給其他有吸引力的新聞騰出空間;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會議內容和與會人員打卡似的露面,讓節目具有更大的可看性,進而增加了電視新聞的“黏性”。
二、眼光向下,挖掘獲取有親和力的新聞
新聞的生命力在于新,唯其新,才讓受眾有了解的欲望。同時,貼近百姓,說百姓所思所想,讓“人”和“事”成為新聞的主角,讓受眾真正感受到,這就是身邊的真事。沒了說教,多了講述,新聞的“黏性”自然隨之增加。要想挖掘出有親和力的新聞,就需要記者眼光向下,不辭辛苦,多走多聽多思考,讓鏡頭代替文字描述,這樣才能夠使新聞自然、生動、親切、有感染力。
比如,現在很多新聞節目,嘗試開設《走基層》之類的新欄目,通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讓事件作為引領,讓內容作為主體。鞍山臺此前采制了題為《愛心爸爸的“愛心賬”》的連續報道,新聞沒有按照以往典型人物具體事件的羅列方式,而是巧妙地選取了愛心爸爸多年來收支的賬本,這一生動的生活細節,通過算賬盤點,把愛心爸爸收養助養貧困兒童的巨大支出,呈現在受眾面前,通過小角度的切入,讓大家真實地感受到,多年來,愛心爸爸巨大的無私付出。從百萬富翁,到靠擺水果攤支持孩子們求學發展,一位有擔當、有愛心,熱衷公益事業的樸素市民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不僅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還起到了弘揚正能量,引導群眾關愛貧困家庭的效果。這篇報道獲得了當年遼寧省廣播電視大獎電視新聞獎一等獎。
三、增加現場報道和社會新聞比重
現場報道,作為電視新聞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如今的新聞報道中,應該更多地呈現出來。直觀、生動是現場報道的主要特點。如今,火爆異常的直播,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家對現場報道的重視。每年春晚前夕,直播彩排現場等的探營類新聞,都會引起觀眾對即將呈現的文化大餐的期待,獲得很高的關注度和收視率。類似的現象表明受眾希望了解第一現場,希望準確真實地掌握新聞事件的清晰脈絡,希望直觀地面對新聞主體。對于熱點和突發事件,現場報道能夠實現第一時間傳遞基本信息,率先獲取新聞資源的首發優勢,而這正是電視新聞的長項。我們應該把握這一優勢,充分利用,更好地吸引受眾,引導輿論,通過靈活生動的現場報道,提高新聞的關注度,增強新聞的吸引力。
社會新聞,作為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最易拉近受眾與新聞的距離。增加社會新聞的比重,也是貼近群眾,踐行“走轉改”的具體行動之一。遼寧電視臺《都市頻道》的新北方欄目,因為大量采制民生新聞,成為老少咸宜的節目,受到不同層面觀眾的喜愛,收視率高居各類新聞節目的前列。
四、強調主題報道的深入策劃,突出故事性
作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成就的主渠道,各地方電視臺承擔著眾多的指定性宣傳任務。如何讓這些反映黨委、政府主要工作大格局、大構架的節目,不流于表面化、說教化,真正達到吸引人的目的,讓黨委、政府的思路、成果,普遍被受眾認可接受,需要我們在新聞實踐中深入策劃。通過合理有效生動的策劃,一方面可以優質地完成黨委、政府交付的宣傳任務,另一方面可增加新聞內容的“黏性”,需要我們在全面掌握新聞脈絡的前提下,刪繁就簡,做好架構,突出新聞的故事性。故事性強了,新聞的趣味性、吸引力自然而然地隨之提高。
2018年底,時值改革開放40周年,遼寧廣播電視臺策劃了《長子逐夢》大型主題報道活動。由于時間緊、主題宏大,很容易將報道引向空泛的總結。節目的策劃人員摒棄了以往的宏大敘事手法,而是采用一個又一個的人物故事,串聯起了10集報道。比如第二集《重生》,節目以細膩的故事手法,選取了“東方魯爾——沈陽鐵西”老工業區的幾名老職工以及他們子女的生活、工作變遷作為切入點,通過一個個故事,串起了當地群眾跌宕起伏的人生變化,展現了老工業區人民的迷茫、奮起和重生。通篇報道,清新生動,不靠羅列數據讓受眾迷惑,而是通過身邊點滴小事,喚起大家的認同。在沒有前期大規模宣傳的情況下,節目一經播出,立即受到了受眾的喜愛,甚至不少人形成了鎖定頻道等下集的收看習慣。
好的策劃,故事性強,貼近群眾,自然而然地實現了把報道和受眾“黏”在一起的效果。
五、總結
增強傳統電視新聞的“黏性”,核心的內容就是讓新聞更有趣味性,從受眾的角度出發,而不是自說自話。通過換位思考,弄清受眾的需要和喜好,從而實現有的放矢的策劃、撰寫、采制,使新聞更有吸引力。這樣,不僅增加節目的“黏性”,也能更好地擴大宣傳主陣地,達到成風化人的效果。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