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摘 要】農業生產關系到國計民生,然而如今涉農報道少之又少。年輕記者對農村缺乏了解,往往不知道如何寫出精彩報道。筆者認為,縣級媒體處于為農服務的最前沿,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立足本土,做活做優報道,服務百姓。
【關鍵詞】涉農報道? ?立足本土? ?做活做優? ?服務百姓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系著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歷來是媒體的重要任務。然而由于眾多因素的制約,各級媒體涉農報道少之又少,遠遠不能滿足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以及廣大農民的渴求。
進入21世紀,智能手機普及,各類信息撲面而來,一些資訊真假難辨,甚至會對農民產生誤導,主流媒體如果不擔當起輿論引導重任,宣傳的陣地勢必就會鵲巢鳩占。
一、目前涉農宣傳的現狀及分析
1.農村節目少,涉農報道少
農村節目少、涉農報道少是目前各級廣播電視臺普遍存在的現象。以電視媒體為例,目前全國登記注冊的電視臺有上千家,只有中央電視臺7套這個頻道關注農業,而7套同時也關注軍事類內容,確切地說只有半個頻道是在為農業而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6套無線廣播,其中只有一套鄉村之聲是專業對農廣播頻道,而且是直到2013年才開設的,筆者所在如皋傳媒集團廣播部,1997之前曾經有專門的對農報道部,6個記者走村串戶采寫報道,而到現在整個廣播部只有3名記者,還不是純粹跑農業條線,采寫的涉農新聞只在《如皋新聞》中播出,沒有專業的涉農欄目。從中央到地方,對農報道相對弱化。
2.從業人員對農村缺乏了解
除了涉農節目少以外,從業人員對農村缺乏了解也是一大根本性問題,筆者是70后,1995年進入廣播電視臺工作時,還有不少前輩是從鄉鎮通訊員隊伍中選拔出來的,他們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熟悉農民語言,寫出來的作品生活氣息濃郁,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如今新聞隊伍的主力變成90后,他們都是大學新聞或者中文專業畢業,學歷上比過去的新聞從業人員有了很大提高,專業素養上的確比“土記者”要強,但他們大都是國家獨生子女政策施行后出生的,是家里的獨苗,從小在全家的寵愛下長大,即便是從小在農村長大,也沒有下過地,沒有干過活,一切圍著高考指揮棒轉,讓他們脫離了那塊土地,對于農民不了解,對于農村不熟悉,他們寫出來的作品缺少“農味”,貼近性和針對性不夠。
二、改變涉農報道現狀,主客觀同時發力
新時期涉農報道偏弱,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因素,如何改變這一局面?這是媒體和從業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1.媒體準確定位立足本土
美國《現代大眾傳播工具概論》的作者希伯特認為,新聞價值要素包含了“接近性”。我國分為中央、省、市、縣四級廣播電視網絡,縣級這張廣播、電視網更為細密些,與農民的距離最近,在心理上與農民也更接近,筆者所在地如皋,有一位老人楊樹坤,在電臺、電視臺開設《老楊茶館》節目,用方言說身邊人,講身邊事,擁有十幾萬的粉絲,當然筆者并非說涉農報道要采用方言,而是借此說明,土味十足可以作為縣級媒體的優勢來加以放大。
每個人都對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感興趣,相較上級媒體,縣級媒體無論是人力、財力、設備、公共資源等方面,都無法與上級臺比,但是縣級媒體也有著自己得天獨后的優勢,這是任何大臺都比不了的,那就是“接地氣”,與農民群眾離得最近,掌握基層情況,鄉里鄉親,知根知底。縣級媒體完全可以靠“土”取勝。新農村新氣象、村里新鮮事、家庭致富經、創業故事、八面來風、農時農事等,這些老百姓關注的內容都是我們可以深入報道的對象。
2.從業人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現代農業的發展對農業新聞記者的知識結構要求越來越高,記者不僅僅要掌握新聞寫作基本知識,還要掌握經濟學、農學、生態學、氣象學、農業機械等多方面的知識,作為一名優秀的農業新聞記者,必須具有深厚的專業功底,掌握基礎農業知識。
記者采訪任務繁重,平時可以借助一些部門總結材料、專題會議報告來增進對農業的了解。現代網絡發達,平時也要注意留心農業方面的信息、政策走向。當然更重要的一點要沉下心來,到農村去,扎下根,接上“地氣”。連地里韭菜和麥苗都分不清的“洋記者”肯定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如果說不能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勢必無法讓他掏心窩,無法探究出一些現象背后的本質。除了與農業部門建立通聯關系外,與鎮分管農業的領導、宣傳委員及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要建立密切的聯系,發展自己的通訊員隊伍。平時到村采訪,也要注意互留電話號碼,添加村干部、村民的微信等,布下“天羅地網”,才能廣羅素材,第一時間了解農村的新鮮事。
三、涉農報道要講究方法
《大眾傳播模式論》認為新聞傳播者與接收者關系分三種,支配模式、孤獨性模式和平衡互換模式,唯有平衡互換模式,傳播者尋求在認識和反應的基礎上與受眾發生聯系,解決“知與不知,欲被人知和欲知”的矛盾。因此做農業新聞的從業人員首先要對受眾群體有一個全面了解,努力構筑和受眾之間的平衡互換關系,這樣寫出來的新聞才會有吸引力,價值的存在才有了基礎。
1.了解傳播受眾、關注內容
農業新聞的傳播依賴于發生層、傳播層和接受層三方面要素,如今時代發展,各個層面都在發生變化。我們必須摒棄“小農業”的觀念,樹立“大農業”的觀念,農業新聞的發生層不斷豐富。傳統農業報道,更多側重于種植養殖技術、農業信息技術方面的內容,偏向于農業生產、農村領域。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農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積極參與土地流轉、集約化經營。農民關注的不僅僅是地里的收成,而是延展到新農村建設、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完善等多個方面,農業也不再是傳統的一熟稻子一熟麥,而是多種經營,高效種植遍地開花,農村發展旅游產業、農民辦民宿也不再是什么新鮮事。
接受層也就是傳播過程中的受眾群體不斷擴大。不僅僅是單純的農業生產者,部分對農業感興趣的城市市民、農產品的消費群體、開拓農村市場的企業家、投資者等也開始關注“三農”,接受層成分更加多元,整體素質更高。
2.挖掘亮點,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題
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曾說過,太偉大的變動,我們會無力表現,不過這也無須悲觀,我們即使不能表現它的全盤,我們可以表現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作為最貼近基層的媒體,能抓到一線的素材,不妨用作冰山一角來展現全貌,從小切口來折射大主題。
體現國家的大政方針要從小處著眼,落到實處,要讓老百姓覺得看得見、摸得著,切不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農村領域的新聞就要以農民身邊發生的小事兒為切入口,有實感地折射出大主題。
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推進現代農業進程是國家一個重要戰略,如何來表現這一主題,筆者采寫了一則專題報道《向陽奔跑》,講述了如皋搬經鎮韻暉專業合作社社長吳向陽的成長歷程,他從一個開手扶拖拉機的農機手一步步發展,10年間農機換了4次,從單打獨斗到成立合作社,帶領20名成員每年跨區、跨省作業,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每年耕種面積達到了幾百萬畝。一個小型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尚能做到如此,推廣到全縣、全省乃至全國,會是怎樣一個巨大的變化,這篇報道讓大家得以窺一斑而知全貌。
3.變宏大敘事為個體講述,用鮮活的故事吸引眼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希光曾經說過,我們從小都愛聽別人講故事,講故事其實是人類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說,誰會講故事,誰就擁有了世界。
講好農村故事是做好農業農村新聞宣傳工作的重點,也是“走轉改”活動文風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講好農村故事,不僅要把農村故事講出來,還要以受眾喜歡聽、聽得懂的方式講出來,不需要有任何的官腔官調,最好的方式是用“家常話”去講故事。
如果你跟農民講“新零售”,他可能會一頭霧水,但是如果你說直接與地方連鎖超市聯系,把帶著露水的蔬菜送進超市,點到點銷售,提高收入,他就明白了。筆者所在的如皋人多地少,人均不到一畝地,但是真正和他們說流轉土地、集約化經營,他們又一下子轉不過彎來,露天種植收入低,而設施農業收入成倍增長,這些如果講大道理老百姓不一定能夠入耳,但是筆者換成另外一個角度,講述了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王小龍的故事,他采用連棟設施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枸杞頭春節前上市能賣到40元錢一斤,西紅柿賣到6元錢一斤,青椒賣到8元錢一斤,一架連棟大棚一年能收入10多萬元,60多歲的農民在他農場打一份工,再加上土地流轉費一畝地1200元錢,一年收入能有四五萬元,生動精彩的報道讓老百姓疑慮全消,紛紛簽訂土地轉讓合同,如今如皋的設施農業規模達到23萬畝。
2018年國家水稻收購價大幅下調,而農資成本又持續上漲,農民種糧的利潤空間大幅度壓縮,有些大戶頂不住,單方撕毀合同跑路。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實是供需結構出現失衡,普通大米作為中低端產品過剩,這時候就需要在種植結構方面做一些適當調整。雖然國家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要求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然而對于這些政策性比較強的術語,老百姓不感興趣,也不一定能理解透徹。
筆者曾講述一個大米哥楊鎮華的故事,幫助種糧大戶理思路,樹信心。秋收過后,農民都在忙著種麥子,楊鎮華卻讓大好土地撂了荒,他讓土地休耕,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長出的綠色大米品質好,賣到了10元錢一斤,還供不應求。為了讓客戶相信他種植大米綠色無污染,他想到了“互聯網+”,在田間裝上了攝像頭,把水稻生產的信息全部上傳到一個“熒石云”的平臺,客戶可以24小時實時收看,楊鎮華注冊了屬于自己的福欣源大米商標,參加江蘇省最好吃的大米比賽獲得金獎。
為了解決品種單一的問題,楊鎮華還把自己的富硒大米加工成了富硒黃酒。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以平等的視角,客觀去講述一個故事。這樣的典型就在身邊,可學習、可復制,報道播出后不少種糧大戶紛紛效仿,走出困境。
四、結語
21世紀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是不管什么時代,“內容為王”永遠不會過時,立足自身優勢,找準百姓需求,服務好百姓,將是永遠的王道,當然,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和移動設備的廣泛普及,我們的傳統媒體也要尋求與數字媒體的合作,以短視頻、抖音、微信、微博等多種形式第一時間把農業的最新資訊傳播出去,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更好地為農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吳應奎.淺析基層“三農”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云南經濟日報,2018;
[2]劉淑濱.淺談新時期如何寫好農業新聞報道[J].新聞傳播,2017;
[3]袁媛.淺談我國目前農業新聞報道的新變化[J].吉林農業,2011;
[4] 俞立峰.新形勢下農業農村新聞宣傳探討[J].視聽,2017;
[5]馬獻珍.企業新聞報道更需要專家型記者[J].新聞愛好者,2109;
[6]楊苗.從小切口折射振興大戰略[J].記者搖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