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新芬
【摘 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然而,虛假新聞由來已久,是新聞界的頑疾,時至今日虛假新聞依然不斷出現。因此,本文將運用理論分析方法來幫助大家認清虛假新聞的真面目,以便探討如何預防虛假新聞的出現。
【關鍵詞】虛假新聞? ?假新聞? ?失實新聞? ?原因? ?特征? ?治理途徑
隨著時代的進步,虛假新聞既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又是個長談不老的課題。虛假新聞的頻頻出現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我們在預防和治理虛假新聞的道路上任重而道遠。要想預防和治理虛假新聞,我們首先要弄清虛假新聞的真實面目。
一、虛假新聞涉及的幾個概念
1.虛假新聞的分類。在實際應用中,虛假新聞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是一個用來描述和反映各種“新聞事實”與實際不符現象的總概念。筆者認為虛假新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假新聞、失實新聞、策劃新聞。
假新聞是完全不存在事實基礎的,是以虛構出來的所謂事實為本源的“新聞”,這種新聞是想象、捏造、虛構的產物。失實新聞的事實基礎是真實存在的,而一些細枝末節與實際不符。策劃新聞是指對主觀故意策劃出來的事實或事件反映報道而形成的新聞。
2.假新聞與失實新聞的區別和聯系。①區別。二者本質不同,即全部虛假與部分虛假的差異;出發點不同,假新聞完全是一種主觀捏造,失實新聞則是由于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導致的報道內容不符合客觀實際;對社會的危害性不同,失實新聞隱蔽性更高,具有迷惑性,對新聞事業的危害性更大。②聯系。如果新聞報道中的主要事實是捏造的,只有一些次要的新聞要素或新聞細節是真實的,這樣的新聞可以歸類為假新聞;如果一篇新聞報道中的所有事實都是捏造的、想象的,那毫無疑問只能歸類為假新聞。因此我們說,假新聞是失實新聞的極端表現,失實新聞是可以向假新聞過渡的。
二、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
1.新聞機構層面。①采編流程缺乏信息核實機制。通過分析歷年來的虛假新聞,很容易就能發現,一些媒體在轉載“新聞”時,沒有專門地核實程序就直接轉載。媒體機構應該建立健全新聞核實機制,在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時必須進行嚴格的查證,確保信息準確無誤。
②媒體過度商業化。當下媒體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成為媒體內部考評的重要標準,導致一些媒體出現過度商業化傾向。
③媒體機構缺乏嚴格的監督懲戒機制。一些媒體接受社會監督的意識很弱,對虛假新聞受害者提出的批評意見和改正要求不予重視。這些使得造假成本低、代價小,容易使造假者產生僥幸心理,助推了虛假新聞的產生。
④媒體機構受外部環境影響。一些新聞報道充斥著“假大空”的內容,只講成績不講問題。這些新聞報道使受眾產生了一種不真實、不可信的總體印象。
2.新聞從業人員層面。新聞從業人員缺乏正確的新聞觀,專業素養不夠;采訪不細,主觀編造填補;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過分依賴不可靠新媒體信息源;對信息源缺乏鑒別力;知識結構差異造成事實理解偏差等。
三、虛假新聞的特征
1.瞎編亂造。有些記者為了博頭條、博版面,將原本沒有發生的一些事情,通過捏造、偽裝進行傳播,為了使虛假新聞更加“真實”,還拍攝各種圖片,偽造新聞現場,更有甚者,尋找一些“新聞當事人”聯合起來“演戲”。
2.細節捏造。這類虛假新聞的突出特點是,新聞的主要事實或事件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有據可循;但在具體細節上失之偏頗,存在出入。比如,事件發生的地點不確切,事件發生的原因表述不準確等。
3.斷章取義。這類虛假新聞大多是媒體為博觀眾或讀者關注度,有意選取部分內容進行夸大報道或者將新聞事件的地點等偷梁換柱,對真實的新聞事件進行歪曲和編造。
4.任意添加。這類虛假新聞的特點是一些主要事實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對事實做了很多人為的加工。比如,新聞從業人員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人為制造夸張的標題,與報道內容相差甚遠等。
四、虛假新聞的治理途徑
1.新聞從業人員層面。新聞從業人員要自覺遵守新聞職業道德,堅持真實性原則,樹立正確新聞觀。另外,新聞從業人員要提高專業素養,培養專業精神。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高度綜合化的時代,要想完成深度報道任務,就必須成為專業型的,甚至是專家型的記者或編輯,要求記者成為一名“雜家”。
2.新聞機構層面。媒體機構要加強內部環境管理,建立嚴格的制度,要以制度化的辦法確保對虛假新聞的“零容忍”。要建立嚴格的人員準入、退出機制,把好從業人員進出關;建立新聞從業人員的培訓、學習機制,對編輯、記者進行定期的專業素質培訓和業務能力考察;要加強對媒體經營工作的管理,堅持采編、經營分開制度;借鑒國外經驗,制定詳細的行業規范,建立多層次的監督體系。
3.法律責任層面。一直以來針對虛假新聞,我國在法律責任層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出臺了不少法律法規,比如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65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編造并傳播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關突發事件事態發展或者應急處置工作的虛假信息而進行傳播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等。大部分行政法規對于虛假新聞來說都具有執行效力,制造傳播虛假新聞的當事人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由此可見,我國針對虛假新聞的各種法律并不是模糊的,而是以法律明確規定的形式存在的,對虛假新聞的懲處是有法可依的。
但是,為什么虛假新聞的生命力還如此頑強,并且愈演愈烈,發展事態越來越嚴重呢?現在社會揭發虛假新聞變得很容易,可是揭發之后對于制造虛假新聞者的處罰并沒有形成一定的規范,造假所需付出的成本不高,而即便受到譴責和處置也未能產生足夠有效的震懾效果。法律法規擺在那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運用。因此,筆者建議相關的行業主管部門能夠設立專門的虛假新聞監督部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即時查處追責和懲罰機制,一方面是以儆效尤,一方面則是防微杜漸。
(作者單位:天津海河傳媒中心天津日報)
【參考文獻】
[1]楊保軍.全面認識虛假新聞的危害性[J].新聞前哨.2011(5);
[2]曹建中.虛假新聞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初探[J].新聞世界.2015(5);
[3]王林麗.論新媒體時代虛假新聞的特點、成因及防范措施[J].現代視聽.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