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兵
【摘 要】最近幾年的確涌現出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國產紀錄片,但也無法掩蓋絕大多數國產紀錄片在市場上遇冷的事實,在當前國產紀錄片正處于“內憂”“外患”的狀況下,這仍然是一個十分牽動業界敏感的話題。本文試圖通過對影響國產紀錄片創作的主客觀因素方面的分析,找到問題根源,拋磚引玉,以期迎來更好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 ?主觀因素? ?市場遇冷
紀錄片主要創作元素出自于我們日常身邊的生活,其主要描述的對象是真實的人和真實的事,通過藝術方式將其具有的特質展現出來,從而以一種電視或電影的方式激發人們對一些價值方面事物的有效思考。其中真實性是體現出紀錄片個性的關鍵所在,同時也是其最深層次的靈魂。毫不夸張地說,真實讓紀錄片具有了無限的魅力和偉大的力量。
近幾年,中國先后涌現出一批叫座又獲得好評的紀錄片。比如關于一部記錄農村生活的片子《搖搖晃晃的人間》,該紀錄片主要對象是來自農村的一名腦癱詩人,她的名字叫余秀華,在國內上映后獲得了百萬以上的票房,還在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上被授予大獎。該電影節的評委會在為其頒獎過程中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認為該影片以一種非常有力、親密、詩意的方式來對人類生活的復雜性進行有效描述。更為可貴的是,該紀錄片主角的人性力量是在應用了高超的拍攝技術中實現的。
眾所周知,想要保障紀錄片能夠給人一種詩歌的感覺,是非常難得一件事情,而這部紀錄片卻通過一位農村女性真真正正地達到了這個水平,實屬不易;2017年參與角逐第90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170部大名單出爐,《二十二》名列其中。《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百心百匠》《我們誕生在中國》等大型紀錄片都獲得了較好的口碑和豐厚的經濟回報,一度讓人感覺到紀錄片的春天來了。
一直以來,紀錄片在中國市場中都屬于一個非常邊緣的類型,并不被大多數觀眾所熱愛。市場和觀眾對于紀錄片的認可度不高,正是中國紀錄片創作正在遭遇的“外患”——缺人、缺錢、缺市場。
一、投入資金的匱乏導致紀錄片創作質與量的矛盾日益凸顯
資金的投入是影響影視作品發展的重要因素,紀錄片的拍攝本身周期就比較長,對資金的需求就更加地迫切,很難想象在沒有資金保障的情況下去拍攝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在強調市場化的今天,雖然引入投資的主體增加了,但是和以往國家或者電視臺的不計成本或不求回報的資金不同,這些資金是要求回報的,或者說只有看到市場的前景和有可預期的回報才會將資金投入到紀錄片的拍攝中來。
在電視市場化進程中,“質”與“量”這對矛盾的日益凸顯,使得需要花費大量資金和時間來“慢工出細活”的紀錄片制作方式已難以滿足電視紀錄片欄目化和頻道化的規模要求。當下很多創作者正在獲取簡便的創作模式,但同時失去其自身的精髓,因此,導致出現紀錄片欄目為了播放量而降低紀錄片質量的現象。主要是資金方面的問題,在沒有資金的保障下,讓紀錄片保持一定的質量并且能夠滿足長期的播出需要是不可能的。影視作品的生產本身就是新技術的應用,而在受眾追求視覺效果的今天,對于影視作品畫面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放眼到紀錄片的創作,以往沒有辦法在現實中再現當時的場景,在今天都可以通過新技術來實現,但是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保證的。在融資困難的情況下,要實現新技術的應用以及精良的制作都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二、人才的缺乏導致紀錄片生產體系難以為繼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7》課題組在調研時發現,人才匱乏已成為目前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調研所接觸到的各個機構,無一不在感慨人才緊缺。由于缺少合適的專業人才,中國很少有合格的紀錄片產生,即使是大部分觀眾十分認可的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從各個方面來看都很難與國外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相提并論。
紀錄片屬于一種精神層次比較高的電視文藝作品,只有付出一定的努力以及才識才能夠確保作品的質量,因此人才很重要。由于缺少優秀的專業人才,中國很少有優秀的紀錄片產生。
三、發行渠道狹小導致紀錄片市場拓展乏力
紀錄片至今缺少直抵核心受眾的有效渠道,僅有全國藝聯等少數穩定的平臺,杯水車薪。在近幾年的IDOCS(國際紀錄片展)展映手冊里,針對中國紀錄片市場方面的消息不是非常好,比如缺少相應的基金支持,例如個人基金、社會基金以及政府基金等,很多電視臺都沒有設置預賣的機制,缺少相應的專業化制度和體系,其中電視臺占據99%,音像及其他有關途徑只有1%,并且這1%也經常發生虧損。
紀錄片的發行渠道是國內外差距最大的地方。紀錄片在海外有音像市場、電視臺、電影院和非劇院系統的社區作為播放渠道。而且海外的紀錄片一半以上可以進入電影院播放,并且相當部分是盈利的。在國內,多年來,在電影院里播放的紀錄片屈指可數,盈利的很少。紀錄片《大三兒》上映14天,票房剛剛過121萬元,與300萬元的成本和150萬元的宣傳費用相去甚遠;《最后的棒棒》的票房還不到100萬元就被迫下線;中國的紀錄片發行渠道單一,致使許多優秀的紀錄片也打不開良好的市場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大多數紀錄片依然在主流觀眾的視線之外。
新的時代渴望創作出新的紀錄片作品。面對當前國產紀錄片的“內憂”“外患”,首要的是要做到確定市場意識,其中主要涉及三方面,分別為影響力、傳播意識、觀眾意識等。進一步優化紀錄片外部環境和評價環境,有效完善和搭建紀錄片市場,提升人們對紀錄片的關注度,從而為紀錄片創作營造更多的空間,促進其自身影響力的提升,進而推動中國紀錄片的健康發展,并在國際上擁有一定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上海市金山區新聞傳媒中心)
【參考文獻】
[1]360:《360百科》,詞條“紀錄片”https://baike.so.com/doc/1405650-1485974.html;
[2]人民網:《2004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相關資料》http://www.people.com.cn/GB/14641/28140/40961/3045776.html;
[3]是枝裕和:《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南海出版公司,2018年11月第一版,2018年11月第一次印刷,第87頁.